從2012年開始,投資銀行華興資本向全投行服務方向轉型,新增證券業務,如資本市場IPO;發力併購業務,未來將越來越多涉及上市公司的併購。
華興資本的轉型正反映了資本市場、中國互聯網市場的變化和趨勢:
華興資本CEO包凡表示,從全球來看,投行業務的趨勢已經發生變化,本地投行搶食國際二線投行的蛋糕。國際投行分為兩類,一是全球級別投行,經歷金融危機後,船票只剩下五六張;二是二線的國際投行,在其後退的過程中,為本土投行留下了空間。在南美和俄羅斯市場,本土投行已經佔主導地位。
另一個環境變化是大交易時代的來臨。從去年到今年,併購成為華興資本的核心業務,比例佔50%以上,而以往併購業務只佔20%。近期百度以3.7億美元收購PPS,由華興資本擔任PPS財務顧問。
包凡認為,中國的併購趨勢將持續兩年,一兩年後,當地盤重新劃分完畢,併購市場可能相對進入平淡時期。
為何併購交易在近兩年集中爆發?在大交易背後,投資銀行扮演著什麼角色,又有哪些故事?在華興資本5月29日舉辦的媒體溝通會上,包凡一一給予解答。
大交易背後:互聯網巨頭存在不安全感
包凡認為,併購市場興起與多種因素相關。從買家角度看,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移動互聯網崛起,流量從PC端向移動端平移,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互聯網巨頭產生不安全感。「本來覺得自己地盤挺穩固,突然發現腳下的地變成了沙子。我的地盤可能成為別人的地盤,同時也看到別人的地盤有可能成為我的地盤。」包凡認為,移動互聯網很將重新定義行業的邊界,巨頭在重新佈局自己的戰略。
第二,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禕作為攪局者,為很多人帶來不安全感,在這個過程中,周鴻禕自己也產生很大的擔憂。人們在沒有安全感時願意掏錢。
第三,互聯網公司規模越來越大,錢越來越多,以往通過一些小的併購積累了比較豐富的併購和整合經驗,收購的信心越來越強,買家越來越活躍。
從VC角度看,過去幾年IPO市場低谷,併購成為唯一的退出渠道。中國A股市場有八百家公司排隊,美國上市窗口至今沒有打開,香港尚沒有高科技公司上市的氛圍。
在過去的投資行業中,併購被認為是一種失敗。但現在這種觀點在慢慢發生改變。「併購後,VC馬上拿到錢,這種感覺很不錯。有些公司雖然上市,但VC的錢可能回不來,因為股票賣不出去。」包凡說,VC正在推動併購市場。
創業者的心態也在發生變化。「60後、70後的創業者,會有『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心態,認為上市最風光,把公司賣了覺得灰頭土臉。但現在的80後很實際,公司賣掉後還可以繼續做新的事業。
此外,套利也是很重要推動市場的因素。A股上市公司普遍估值較高,A股上市公司需要包裝進一些好的項目,來維繫股價,提供未來成長的空間。
那麼,併購會持續下去嗎?
包凡認為,併購持續一兩年應該沒有問題,但一兩年以後,地盤重新的劃分完畢,可能會進入相對平淡的時期。
「移動互聯網可能是最後的機會,移動互聯網之後想像不出會有下一個什麼樣的平台,物聯網離人的生活還是差很遠。」包凡認為,接下來將是利用互聯網改變垂直領域的機會。
併購背後的那些事
包凡說,本土併購的案例中,大的國際投行幾乎沒有參與,因為作為本土公司併購顧問需要幾項能力:
一是在行業中沉的足夠深,判斷雙方創始人是否合得來。「併購是人和人之間的融合,如果人脈不夠,很難做。」
二是前期判斷的能力。他將出售方比作待嫁的姑娘,需要「矜持」,如果挨家敲門詢問則會遭到貶值,又不方便自己出面,因此需要投資銀行的角色,助其判斷潛在的買家。投資銀行代表買家談收購的時候,則不會事先披露背後的客戶是誰,因為賣方如果知道買方是高帥富,肯定會坐地起價。
「併購這件事情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包凡說。
他以百度收購PPS為例,之所以順利完成,是因為雙方的人有默契。「很大程度上是龔宇收了PPS兩位小兄弟,這兩位小兄弟也認龔宇做大哥。人的整合上相當有默契,兩家做成交易之前已經穿一條褲子了。」包凡認為,對於收購方來說,最的大風險是人的整合問題,奇藝和PPS在人上達到默契,整合風險降到了最低。
中概股在美上市窗口是否打開還是未知數
繼YY赴美上市後,蘭亭集勢向美國SEC提交上市申請,華興證券任副承銷商。包凡認為,這一單反映了美國資本市場對中概股情緒的變化,中概股的低谷已經過去。
「一方面,從市場環境來看,現在是金融危機以來最好的時候。另一方面,蘭亭集勢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盈利,今年在繼續盈利,商業週期和市場週期正好吻合,現在抓住機會也是很自然的事。」包凡說。
包凡透露,蘭亭集勢去年就開始籌劃上市,但中概股在美國上市的窗口一直沒有打開。至於現在窗口是否已經打開,要等蘭亭集勢上市後才知道。
在他看來,今年下半年並不會出現中國公司密集赴美上市情況。「資本市場近幾個月才轉好,很多人對赴美上市挺悲觀。下半年去哪兒可以考慮上市,剩下的公司沒有特別大的機會。我覺得2014年將是比較好的一年。」
香港將成中國民營企業上市最佳地點
包凡認為,中國公司IPO的存量市場在美國,但增量會在香港,香港將成為中國民營企業上市最佳點。中國公司需要到美國資本市場拿錢的階段已經過去,中國自身的資本已經成長起來,拿錢不需要跨越太平洋,在深圳香港就可以拿錢。
此外,投資中國企業的核心投資人不再是美國機構,而是中國自己的企業,這在未來會成為主流。
包凡猜測,阿里巴巴集團將選擇在香港上市。去年,阿里巴巴B2B在香港退市,部分投資者權益受損,外界分析認為,會對阿里巴巴集團在香港上市有一定的影響。包凡認為,這並不會影響阿里在香港上市,「投資是見利忘義,所以見忘。」
但目前,香港還沒有科技公司上市的氛圍。包凡認為,這需要一個過程。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後,意味著中國互聯網行業最大的三個公司中有兩個選擇在香港上市。
包凡透露,香港證監會正在討論有沒有更強的控制模式,而不是簡單的協議控制,但不便透露細節。
金融市場去全球化趨勢
資本市場經歷2007年金融危機後,越來越本土化、去全球化。在這種情況下,跨國投行的優勢變得有限,本土投行的市場份額將增。
原因在於,金融危機後,金融監管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此前的監管環境鼓勵全球化,現在各國監管機構對本國的金融機構監管變得嚴格,在海外設置諸多限制,並不鼓勵做全球業務。「例如瑞信,雖然在瑞士做的不錯,但在美國賠了錢,需要別人去救它。在海外惹的禍,但要本國的納稅人替你買單。」包凡說。
包凡表示,在IPO承銷業務上,華興資本的優勢在於攻克基石投資人。
當前IPO業務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一,IPO不僅是靠廣度,還靠深度。 「香港IPO靠的是一些基石投資人。以往1億美元的IPO,發一堆人,每人認購100萬,現在不是了,沒有核心的幾千萬美元訂單,上市是做不下去的。」
第二,中國IPO投資人的構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往主要是歐美的基金,現在中國基金佔越來越主要的地位。
華興資本在IPO業務上的策略是,與大的投行合作,大的投行在全球擁有幾百個銷售,負責「面」上的事;華興資本則專注於攻克基石投資人。「這些人進來以後,剩下有的投資人才會跟風進來。」包凡表示,華興資本與一類投資銀行是互補關係,而不是搶著幹。
那麼,華興資本希望搶食誰的蛋糕?
包凡表示,華興資本切的是兩類人的蛋糕,一是美國的二類投行,他們面對的是美國的散戶,這類人群並不適合中國IPO,起不到銷售作用;這類投行以往的價值在於出分析報告,但現在機構投資人不再相信投行分析報告的價值。
第二,一些國內券商,他們的強項是擁有國內的渠道,擁有散戶的資源,但缺乏對行業的瞭解。但在某種程度上,雙方也是互補關係。
「在IPO業務上,華興扮演的是一個差異化的公司,擁有一塊特殊的價值。」包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