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RealBlog - Feed - 湯財文庫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C乜O 蔡東豪Tony Tsoi

$
0
0

2015-02-26  NM
   
 

八十年代,我初出道的時候,老闆的職銜一律是MD(Managing Director)。老闆下一層的高層職員,職銜通常含有Director字眼,例如Finance Director、Marketing Director等,那年代職銜有規有矩,跟隨英式的含蓄和簡潔。我記不清是從哪時開始,或有什麼大事發生,美式職銜入侵,先是VP、SVP、EVP湧現,然後「C乜O」襲港,MD變成CEO,Finance Director變成CFO,Marketing Director變成CMO;還不止,C和O之間陸續出現不同英文字母。

近年職銜混亂趨勢變本加厲,一些職銜明顯是由虛榮而起,例如Chief People Officer,一看便知道是人事部主管,HR Manager在今時今日職場或者是太「輕飄飄」。美國西岸科技公司以職銜標奇立異為榮,例如Chief Yahoo、Chief Ninja、Chief Happiness Officer等,在某些年輕創業人眼中,創意應觸及公司每一角落,不過,有創意的職銜能否激勵工作表現,成效依然成疑。有些人口口聲聲指職銜不重要,「有麝自然香」,但實際上職銜是否「夠照」,確實是重要。大部分人沒時間研究其他公司的人事架構,先看或只看職銜是普遍現象。我認識一個作風保守的華資集團,嚴禁非集團董事用上含有「董事」的職銜,高層職員只是經理,但年薪可能是幾百萬。這傳統在這集團內以及跟這集團緊密接觸的人都很清楚,然而幾百萬年薪處理不到職銜所產生的心理不平衡,這幾年這集團妥協,在繼續不用上董事字眼前提下,可多加幻想,因此出現了Chief HR Officer、Chief Corporate Development Officer等職銜。「C乜O」氾濫現象我很理解,源頭是打工族需要外間確認自己的才能。當老闆職銜是CEO的時候,下屬希望有朝能登上高峰,未達標之前擁有相近職銜,是身份確認。高層不要VP等職銜,選擇要「C乜O」,是希望接近CEO。一登上「C乜O」,立即擁有打入權力中心的感覺,與事實是否相符,不是最重要。在今日先敬職銜後敬人格的職場,人家怎看自己直接影響自己怎看自己。各位走入書店,隨時找到三數本「怎樣成為自己的CEO」、「Be the CEO of your job」等勵志書,CEO彷彿已成為所有人的人生目標。

「C乜O」氾濫,影響的不只是關於形象,輕則令人家對職銜產生懷疑,重則得不到人家的尊重。有些企管人認為下屬的職銜是小事,下屬既然希望得到一個較高的職銜,投其所好的成本有限,升職不用加薪,划算也。我認為職銜混亂製造兩個問題:一、製造犬儒心態。當職銜名不副實,公司內外首先出現虛偽感覺,繼而在營運中出現混亂情況。當同事和接近公司的外人感到管理層輕率作決定,特別是關於職銜這理應是重要的決定,犬儒心態很快擴張至職銜以外所有事情。二、幻覺成真。如果「C乜O」是實至名歸,問題不大,但如果企管人是諗縮數,讓下屬產生正在晉升的感覺,問題可以變得嚴重。新進「C乜O」覺得自己身居要職,有可能冒一些以前未必敢冒的風險。「C乜O」受晉升的感覺影響,覺得自己今時不同往日,以前不做的事情,現在覺得有必要做。「C乜O」覺得自己被CEO委以重任,有責任為CEO解煩解憂,須及時作出決斷的決定,這種忽然勇猛可能欠缺紮實根基,很多禍是由此闖出來。「C乜O」氾濫現象令企業環境變得危險,因為企管人低估風險,高估自己的能力。二十一世紀企業環境變得愈來愈複雜,出現的問題愈來愈棘手,真正需要的風氣,是戰戰兢兢,謹慎行事,但一群「C乜O」感到天降大任,在不適當時候挺身冒險。複雜企業環境更需要團隊合作,在舊世界,職銜較平坦,大家感覺較平等,有利孕育團隊精神。「C乜O」加入團隊,所有人立即停止交流,把目光射向一個人,等待被「C乜O」領導。「C乜O」氾濫的後果是職銜貶值,不要小看這種無形損害,幾個看似無傷大雅的英文字母,有可能對公司造成深遠影響。

蔡東豪Tony Tsoi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