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ueqiu.com/8964126860/23764089
對零售行業的冷思考
最近投資對零售的恐慌似乎達到了頂點,零售股被拋棄、被冷落、被給與低估值。零售股冷門背後的因素是多重的,包括業績不佳、行業競爭趨向激烈、以及電子商務的衝擊。對於這個問題,前段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對零售行業進行了一些思考與評估。對於上述的不利因素,個人分析如下:
(1)電子商務衝擊下,實體零售公司仍然需要存在。
許多研究認為,零售對非標準化商品的衝擊有限,這點我比較認同。我們現在看到受電商衝擊的子行業排序應該是:首先是電子電器產品,因其標準化程度高容易被電商取代,這點可以從國美、蘇寧、百思買及萬得城的衰落中得到印證;其次是超市,超市中的二樓商品業務,如電子產品、日化產品及標準食品。儘管日化產品單價低、但由於標準化程度高,受到電子商務衝擊似乎不可避免,我們已經看到1號店等的蓬勃發展。我個人這樣覺得,由於現有大型超市的規模化效應已經相當明顯,日化產品和標準化加工食品的電子商務在規模上很難與大型超商抗衡(如沃爾瑪、高鑫零售)。因此,至少在短期內,超市行業不太可能被完全電子商務化,而更有可能是現有的大型超商附帶運營該類產品的電子商務。最後是百貨和購物中心。我們看看購物中心的產品,主要是需要消費體驗的服飾及黃金飾品等。可以說,這類產品用戶體驗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實體店的需求。然後,購物中心配套的吃喝玩樂產品/服務,更是不可替代。因此購物中心受電子商務的衝擊應該說是最小。
(2)發展與競爭
我們認為,超市和購物中心都已經過了跑馬圈地的階段,競爭已經加劇,行業的集中度將不斷提高。在這一階段,在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員工激勵等方面精耕細作的公司將勝出,然後依靠自身的優勢不斷滲透到其它地區或者吞併掉小的競爭對手。近期我們看到零售行業的業績開始分化、大部分零售商業績下滑,就是競爭的結果,而不能將主要原因歸結為消費終端的疲軟。2009年零售業的萎靡跟宏觀經濟有很大關係,而這次決然不同,競爭已經開始介入。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投資者究竟應該如何做零售股方面的投資?這是一個難題。對於超商,我認為,這個階段應該投具備一點體量、策略合理以及管理精細的公司。之所以需要一定體量,因為如果現在一家公司才去發展規模,似乎有點晚了,與其它公司的競爭常常會處於下風;之所以說要策略合理,如果一家公司的門店都分佈在競爭激烈的地區,那麼它的競爭壓力就會更大;精細管理就不用說了。除了少數2-3家零售商,其他的公司將倒下,或者退出零售市場或者被併購。
對於百貨行業如何選股,大家也是眾說紛紜。標準無非是自有物業比重、運營區域以及供應鏈水平。我個人認為,運營區域已經無關緊要,我們看到在中西部地區的購物中心也開始大量湧現,因此尋找一個安全的區域似乎不太可能。其次,自有物業雖然可能低於租金風險,但是如果在泡沫地產階段,零售公司還以這樣的重資產的方式進行擴張,無疑是不可取的。自有物業越多,越是損毀價值。當然有的公司現今就有大比重的自由物業,這無疑可以鎖定租金上漲風險,增強收益的穩定性。但是如果這類公司在供應鏈管理或者特色經營方面沒有優勢。其百貨經營方面的的業務價值不高,經營時間越長,越是損毀公司價值。如果這類公司的估值很低,有些投資者可能會垂涎三尺,特別是其價值對物業價值有大幅折扣時候。但是,除非公司停止百貨業務、遣散員工,否則公司會一如既往的損毀企業價值,而管理層很少會主動停止百貨業務。因此物業價值變成鏡中花、水中月。還是要回歸到零售行業的本質,供應鏈的管理能力。
對零售行業的冷思考
最近投資對零售的恐慌似乎達到了頂點,零售股被拋棄、被冷落、被給與低估值。零售股冷門背後的因素是多重的,包括業績不佳、行業競爭趨向激烈、以及電子商務的衝擊。對於這個問題,前段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對零售行業進行了一些思考與評估。對於上述的不利因素,個人分析如下:
(1)電子商務衝擊下,實體零售公司仍然需要存在。
許多研究認為,零售對非標準化商品的衝擊有限,這點我比較認同。我們現在看到受電商衝擊的子行業排序應該是:首先是電子電器產品,因其標準化程度高容易被電商取代,這點可以從國美、蘇寧、百思買及萬得城的衰落中得到印證;其次是超市,超市中的二樓商品業務,如電子產品、日化產品及標準食品。儘管日化產品單價低、但由於標準化程度高,受到電子商務衝擊似乎不可避免,我們已經看到1號店等的蓬勃發展。我個人這樣覺得,由於現有大型超市的規模化效應已經相當明顯,日化產品和標準化加工食品的電子商務在規模上很難與大型超商抗衡(如沃爾瑪、高鑫零售)。因此,至少在短期內,超市行業不太可能被完全電子商務化,而更有可能是現有的大型超商附帶運營該類產品的電子商務。最後是百貨和購物中心。我們看看購物中心的產品,主要是需要消費體驗的服飾及黃金飾品等。可以說,這類產品用戶體驗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實體店的需求。然後,購物中心配套的吃喝玩樂產品/服務,更是不可替代。因此購物中心受電子商務的衝擊應該說是最小。
(2)發展與競爭
我們認為,超市和購物中心都已經過了跑馬圈地的階段,競爭已經加劇,行業的集中度將不斷提高。在這一階段,在供應鏈管理、信息技術、員工激勵等方面精耕細作的公司將勝出,然後依靠自身的優勢不斷滲透到其它地區或者吞併掉小的競爭對手。近期我們看到零售行業的業績開始分化、大部分零售商業績下滑,就是競爭的結果,而不能將主要原因歸結為消費終端的疲軟。2009年零售業的萎靡跟宏觀經濟有很大關係,而這次決然不同,競爭已經開始介入。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投資者究竟應該如何做零售股方面的投資?這是一個難題。對於超商,我認為,這個階段應該投具備一點體量、策略合理以及管理精細的公司。之所以需要一定體量,因為如果現在一家公司才去發展規模,似乎有點晚了,與其它公司的競爭常常會處於下風;之所以說要策略合理,如果一家公司的門店都分佈在競爭激烈的地區,那麼它的競爭壓力就會更大;精細管理就不用說了。除了少數2-3家零售商,其他的公司將倒下,或者退出零售市場或者被併購。
對於百貨行業如何選股,大家也是眾說紛紜。標準無非是自有物業比重、運營區域以及供應鏈水平。我個人認為,運營區域已經無關緊要,我們看到在中西部地區的購物中心也開始大量湧現,因此尋找一個安全的區域似乎不太可能。其次,自有物業雖然可能低於租金風險,但是如果在泡沫地產階段,零售公司還以這樣的重資產的方式進行擴張,無疑是不可取的。自有物業越多,越是損毀價值。當然有的公司現今就有大比重的自由物業,這無疑可以鎖定租金上漲風險,增強收益的穩定性。但是如果這類公司在供應鏈管理或者特色經營方面沒有優勢。其百貨經營方面的的業務價值不高,經營時間越長,越是損毀公司價值。如果這類公司的估值很低,有些投資者可能會垂涎三尺,特別是其價值對物業價值有大幅折扣時候。但是,除非公司停止百貨業務、遣散員工,否則公司會一如既往的損毀企業價值,而管理層很少會主動停止百貨業務。因此物業價值變成鏡中花、水中月。還是要回歸到零售行業的本質,供應鏈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