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股份制银行拐点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4-12/100513391.html

中信銀行(601998.SH)2012年利潤「零增長」,標誌著股份制銀行緊隨2011年已明顯降速的大型銀行,也進入增長「慢車道」。

  中信銀行2012年實現歸屬公司股東淨利潤310.32億元,僅比上年增加2.13億元,同比增0.69%,可謂是「零增速」。其餘股份制銀行,光大銀行(601818.SH)2012淨利潤增長30.61%,但和2010年的67.34%、2011年的41.26%相比,增幅為上市以來最低;招商銀行(600036.SH)淨利潤同比增25.31%,較2011年的40%減少14.69個百分點;平安銀行(000001.SZ)淨利潤增速從上年的63.57%降至30.39%;浦發銀行(600000.SH)從上年的42.28%降至25.29%;民生銀行(600016.SH)從上年的58.81%降至34.54%。

  此外,平安、浦發、興業、中信、招商、民生和光大等銀行的不良貸款額和不良率全部出現「雙升」。

  中信銀行行長朱小黃指出,中信銀行之所以淨利增幅不大,是因為加大了計提撥備,「我們對未來經濟環境持更謹慎的態度,所以盡快地計提撥備」。年報顯示,2012年中信銀行提取貸款減值準備達128.04億元,同比增123.30%,撥備覆蓋率達288.25%。56歲的朱小黃曾任職建行首席風險官,建行的風控在業界以強勢著稱。

  某股份制銀行高層人士表示,撥備是銀行利潤的調節器,它是防止貸款發生壞賬的撥備,並非真正支出。因此假如之前撥備較為豐厚,下一年可能就會進入「撥備回哺」期,從而使利潤迅速增加。然而,2011年銀行資產質量並不樂觀,發生了很多實際損失需要核銷,因此2012年各銀行就失去了「撥備回哺」的收入,反而要繼續增大計提撥備。

  他表示,增速降低是銀行業回歸常態的體現。對國有大型銀行而言,未來利潤增長率目標將維持在10%,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目標則將維持在15%。這也就意味著,2013年銀行業增速將繼續放緩,預計還將下降平均10個百分點。

不良資產陰影

  中信銀行2012年全年不良雙升,不良餘額增長43%,不良率提高14個基點,並且四季度不良、逾期貸款的增幅都較三季度顯著提高。

  朱小黃表示,資產質量壓力不容樂觀,預計2013年公司資產質量仍然面臨調整壓力。

  朱小黃指出,「不良貸款餘額的增長主要還是集中在『長三角』地帶,一個是製造業,一個是批發零售業,比如我們以前在鋼貿行業雖涉足不深,但也有一些不確定性,要加大處置。」

  不僅是中信銀行,2012年所有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都在持續下降。現已公佈年報的浦發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均出現「雙升」。

  招商銀行零售業務總監劉建軍在業績發佈會上指出,由於中國經濟下行,導致借款客戶現金流量不足,無法按期還款。因此存在如大額房貸和商品房的按揭,「有一些違約的案例」。

  浦發銀行副行長劉信義表示,浦發銀行新增31億元不良貸款中的90%來自浙江,75%來自溫州;從行業看,89%來自批發和製造業。

  「目前各家銀行撥備都還比較充足,對不良資產有較大的承受力。但如果未來不良資產進一步增加,撥備也要隨之增加,從而對銀行業績也會繼續產生負面影響。」某股份制銀行高層人士表示。

  中銀國際報告稱,隨著經營環境不確定性上升,中國銀行業2013年至2014年利潤增速恢復的可能性不大,預計2013年淨利潤增速為6.21%,2014年將進一步下降到3.71%。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指出,從全球銀行業發展角度來看,個位數百分比的增速是正常現象,像中國銀行業如此龐大的資產規模,保持每年20%甚至30%的高速增長,顯然是不可持續的。隨著基數越來越大,也必將面臨中長期的回落。「銀行資產過於龐大,經濟結構會有風險。銀行利潤水平過高,對實體經濟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適度回調和實體經濟關聯度和支持度,更符合長期穩健發展。」

  標準普爾評級公司金融機構評級董事廖強表示,目前中國銀行業,更多的是正在出現系統性風向的表徵而不是根源。中國銀行業已在資產負債表上積累了很高的信用風險,尤其是來自銀行業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相關領域投放的信貸所產生的風險非常高。

  「過去幾年來,隨著中央政府採取一些措施來控制這些領域給銀行業造成的風險,『影子銀行』開始蓬勃發展,並繼續向這些領域提供信貸支持,風險加劇。」廖強表示。

 

在懸崖邊起舞

  3月27日,銀監會公佈了《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下稱8號文),該文對商業銀行理財資金直接或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交易平台等間接投資於「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下稱「非標」)業務做出規模限定,並要求資金和投向一一對應、充分披露資產狀況等。

  8號文一下,對銀行理財業務宛如當頭一棒。3月28日,A股銀行板塊全線皆墨。興業銀行全日跌停,中信銀行、中國平安、民生銀行等銀行股遭重創,拖累大盤,上證指數暴跌2.82%。

  「8號文可以理解為給銀行表外規模設了一個框。」前述股份制商業銀行高層人士表示。

  8號文規定,理財資金投資「非標」債權資產的餘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餘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

  「五大國有銀行資產基數大,目前『非標』存量沒有超過8號文規定的比例,未來的壓力也不大。」曾剛表示。

  對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而言,現狀宛如「在懸崖邊起舞」。根據中信證券數據,興業、招商、華夏銀行理財餘額較大,「非標」佔資產規模比例分別為8.4%、6.4%和5.9%,超出監管標準。

  招商證券研究報告測算認為,2013年利潤受此政策影響最大的,將使興業銀行、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分別受影響程度為2.4%、1.5%和1.2%。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負責人表示,從「非標」項目管理要求上看,大行比較小行而言更為規範,達標率要高,發展後勁足;「非標」規模與銀行總資產掛鉤,實際上是將貸款領域的行業格局延伸至理財領域,小行如果想在理財領域超越大行,受制於總資產劣勢,將成為不可完成的任務。

  前述股份制商業銀行高層人士認為,對其他尚未超標的銀行而言,即使現有存量尚未超過紅線,2013年理財業務新增速度也將受到重挫。

  「8號文對各銀行2013年的收入必將產生很大影響。」權威業內人士表示,除四大行,各銀行的「非標」都已接近邊界,新業務就不能再做,「本來2013年預期有這一塊收入,現在沒有了」。

  「在未來八個月裡,不僅對業績增長、客戶維護會產生影響,對存款也會產生衝擊。過去表外理財到期後也能形成表內存款,今後這一塊存款收入也會降低。」上述人士表示。

  國金證券報告保守估計,2013年每季度預計信託貸款將減少1500億元至2000億元;委託貸款將減少500億元至1000億元。

  但從另外一些角度分析,8號文的影響也許沒有目前想像的大。

  前述股份制商業銀行高層人士認為,8號文長期的影響還不好說,因為現在業內人都在觀望,等待監管進一步政策優化。「現在8號文屬於框架性的,後面會有細的解釋出來。例如,8號文頒佈前已經超標的部分如何處理,可能會有新老劃斷。」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負責人認為,雙限要求名緊實松,從全行業看,2012年銀行業總資產130萬億元,目前理財規模大數8萬億元,按雙限要求,「非標」目前不得突破2.8萬億元(8×35%),但只要提升總體理財規模,完全可以將「非標」規模進一步提升到5.2萬億元(130×4%)。

  上述觀點已經得到市場的印證。據悉,目前許多銀行已開始大量配置債券,從而做大理財餘額的分母,給「非標」更寬裕的空間。

  某股份制銀行理財業務負責人透露,目前部分股份制銀行已經超標,但和大行情況不同,股份制銀行由於總資產規模較小,更多是受到總資產4%的壓力,因此不能通過做大理財分母而緩解壓力。

  北金所董事長熊焰表示,8號文對「非標」中的委託債權業務而言,指明了陽光化、規範化的方向。儘管有幾個銀行因為存量已到達邊界或不能繼續合作,但大部分銀行尚有空間。

  「目前正在和監管機構討論產品標準化升級方案,主要方向包括集中登記、信息披露和投資人劃分。目前已進行到集中登記階段。去年委債做了5000多億元,今年應該還會增加。」熊焰表示。

  眾多銀行中,興業銀行屬於整改壓力最大的銀行,市場認為8號文對其利潤影響也非常有限。

  根據中信和中金測算,興業銀行表外理財約5000億元,其中約50%資金投向「非標」資產,超標約800億元,整改壓力較大。儘管如此,招商證券在報告中表示,「理財產品清理並不會對利潤造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我們承認8號文對興業的影響肯定是最大,但對它利潤的影響也就是3%左右。」

  「8號文對銀行發展模式的影響很大,但對利潤的影響未必大。『非標』業務賺的就是個手續費收入以及超過預期收益率的部分,沒有多少錢。2.8萬億元『非標』能為銀行業帶來多少利潤貢獻?市場也許將其誇大了。」曾剛表示。

  他認為,「影子銀行」信貸對中國銀行業的損失潛在衝擊較為有限,如果「影子銀行」信貸發生違約,銀行會遭受間接損失。但是不預期銀行整體,會大規模向其他各方創設的理財產品,提供流動性支持或者承擔損失。

  「這些產品中涉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或者大型的企業在當地的市場上是主要僱主的情況,可能會是例外情況,但是總體而言我們不認為銀行會提供大量的支持。」廖強認為。

利率市場化懸劍

  更長遠的壓力來自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加速。

  「自從央行去年推行利率市場化以來,中小銀行把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間都用到位了,利差收窄直接影響到上市銀行利潤增速放緩。對大銀行來說,目前影響不是很顯著。」 北京師範大學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賀力平表示。

  儘管非利息淨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在逐年增加,利息淨收入目前在各商業銀行中仍然佔據七八成的比例。受央行2011年以來調息政策的影響,各銀行的淨利差、淨息差普遍降低。在已經公佈業績的11家銀行中,只有中行、工行和建行三家的淨息差或者淨利差未出現同比下降。

  交通銀行2012年淨利差為2.43%,同比降低7個基點。農業銀行的淨利差同比下降了6個基點至2.67%。

  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和中信銀行去年淨利差分別為2.87%、2.39%、2.75%、2.19%、2.61%,分別同比下降7個基點、3個基點、21個基點、20個基點和24個基點。

  「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屬於結構性,這是一個國際趨勢,是中國銀行業走向成熟的表現。」賀力平表示。

  一邊是信貸需求不斷下降;一邊卻是社會融資規模的持續上升,如今,金融脫媒已成為商業銀行不得不面對的挑戰。根據央行的數據,2012年企業債券淨融資2.25萬億元,較2011年猛增逾六成,創下歷史新高。

  賀力平表示,2011年以來債券市場比較活躍,有一些企業的資金需求從以前的銀行信貸轉移到了企業債的發行。因此,銀行信貸規模受到了影響,繼而影響了銀行業績。「它和銀行信貸是相互替代的關係,假如企業通過信貸貸款100萬元,銀行能獲得7%的利息。假如企業發行100萬元企業債,銀行只能獲得2%左右的通道手續費。」

  賀力平認為,金融脫媒對銀行業的影響是長期性的,但短期來看,銀行在金融系統中佔比很大,企業債市場和股票市場還不能對銀行信貸形成挑戰。

  曾剛表示,金融脫媒對不同銀行影響程度有差異。大中型銀行都有自己的綜合平台,不同的平台形成協同效應,可以有多元化的綜合競爭力,因此金融脫媒衝擊較小。而對小銀行而言,特別是城商行和村鎮銀行,其營業收入更多集中在存貸利差,缺乏綜合平台,很難多元化發展,因此受到影響更明顯。■

  本刊記者楊娜對此文亦有貢獻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