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三日,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有一則訊息:「台化公告旗下子公司台塑生醫取得聯亞藥業公司股權,總計交易總額六億元,台塑生醫將持有聯亞藥業二一.九九%的股份。」
這訊息未吸引太多投資人注意,但台塑布局新藥領域的企圖,引發生技圈討論。去年一月,台塑集團旗下台塑生醫才宣布投資八億元與聯亞生技合資成立聯合生物製藥(簡稱聯生藥),首度跨新藥生技領域;投資滿一年,台塑生醫又投資聯亞生技另一新藥公司聯亞藥業(簡稱聯亞藥)。
並且,二月八日,聯生藥將在新竹湖口舉行蛋白質藥廠新廠動土儀式,總計將投資十億至十二億元蓋廠,預料二○一六年第四季完工後,該藥廠將是台灣最大蛋白質藥物生產基地。
「動土新建廠房意味著兩層意義,一、營運計畫的實現,完成對投資者的承諾,另一個是,新藥三期(抗愛滋藥物UB-421)臨床即將進行,」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說。
長庚體系撐腰起步雖慢,靠獨家優勢趕上
短短一年多,台塑集團從生技新手,一躍將成為全台最大蛋白質藥廠的主導者。
國內生技新藥產業,投資大咖當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以及東洋集團前董事長林榮錦。
就策略上來說,尹衍樑鎖定「海歸派」生技大咖,大手筆投資,中裕、浩鼎、泉盛、潤雅都是代表。何壽川就比較謹慎小心,要求「最小投資、最大效益」,太景生技是代表。林榮錦則是白手起家,重用本土人才的代表性人物,永昕生醫是代表。
台塑集團跨入生技新藥領域的腳步比上述大咖慢,卻有獨家的優勢,那就是台塑集團背後包括長庚醫院、長庚醫學院等龐大醫療系統的資源,而前述三大咖卻沒有。
長庚醫療體系正是促成台塑生醫跨入生物製藥的關鍵角色。「(長庚核子醫學科)閻紫宸醫師是第一個介紹,他讓我們雙方搭起這個橋,」聯亞生技董事長王長怡說。
原來王瑞瑜一直想跨入生技新藥產業,鎖定蛋白質藥也是台塑生醫跨入新藥領域的目標,「因為從長庚醫療體系端,我們發現到,蛋白質抗體的藥物,大多是抗癌藥物,多具有標靶性,未來的成長空間很大,」台塑生醫董事長特助許經松說。
蛋白質藥抗體藥(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每公斤三百五十萬到一千七百萬美元不等的價格,幾乎比黃金還要貴,在生技界一直有「點水成金」的說法。
價格高、成長空間大,王瑞瑜一直想投資蛋白質新藥,但團隊顧問總以「時機不成熟」勸阻。
直到二○一二年,長庚團隊在一次機會下發現聯亞生技,王瑞瑜的生技夢才能實現。那時候聯亞生技有個阿茲海默症治療性疫苗要做臨床二期,因二期須做很多核子醫學設計,聯亞要與這方面專家討論,故找到閻紫宸。
等到盟友出線跨新藥領域,布局一條龍
「他看到我們的資料,才發現到台灣竟然有公司可以做出這樣的產品,」王長怡說。透過閻紫宸的引見,聯亞生技與台塑生醫有了最初步的接觸。
其後,長庚醫院醫師、醫學院教授及財務人員形成的顧問團隊十幾人,在二○一三年八月底進入聯亞生技做DD(淨值評估),兩個月後,王瑞瑜拍板了與聯亞的合作案,台塑集團正式跨入到蛋白質新藥領域。
一個新藥的開發,投資的時間、資金難以計算,會讓王瑞瑜埋單,除了獨到技術還不夠,還必須有專注及熱情,而王長怡就是具備這樣的特質。
王長怡在台大化學系畢業後,在美國洛克斐勒大學取得生化與免疫學博士學位,二十八歲進入全美最大的史隆凱特林癌症研究中心,成為該中心最年輕實驗室主任。一九八五年她在紐約長島創聯合生物醫學公司(UBI),原可以在美國好好發展事業,但當時工業局長尹啟銘一通電話,改變了她。
一九九八年,王長怡受經濟部邀請,回台灣與當時的行政院開發基金(現在為國發基金)合資成立聯亞生技。「那時候她(王長怡)在美國做研發,有技術在那裡,且已是生技界有名傑出人士,」尹啟銘回憶,「當時台灣可說是生技沙漠,沒人才,也沒制度,她願回台灣投資生技產業,不容易。」
如今,聯亞團隊研發出的抗愛滋單株抗體藥物UB-421不僅獲台北生技獎研發創新獎金獎,也將進入臨床三期,前後十七年,不是一般人能等待的。
不同一般創投投資生技公司大多等著IPO(首次公開募股),台塑因旗下長庚醫療體系,除用藥需求龐大,還累積無數醫療數據及研究供新藥開發運用;聯亞生技掌握技術及製程的模式,剛好符合台塑集團想「一條龍」規畫的需求。
未來,蛋白質新藥、例如癌症藥物,從研發、臨床、製藥、生產、通路,台塑具自產自銷能力,在台灣大型醫療集團中,將更具競爭優勢。
【延伸閱讀】王瑞瑜的醫療王國,關鍵一角到位—台塑集團在醫療及生技體系布局
■ 蓋醫院1976年 長庚醫院優勢:第一手臨床訊息及醫療大數據應用
■ 設學校1987年 長庚醫學院優勢:前期的學術研究,培養醫療人才
■ 做醫材2003年 台塑生醫優勢:從生活、美容、保健食品起家,了解消費者需求擴至醫材等領域
■ 做新藥2014年 聯生藥2015年 聯亞藥優勢:從藥物的研發到最後的生產都由自己主導
整理: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