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了很久才把真規則讀完,與其說是讀書,不如說是抄書。可能很耗時間,但是在最後的階段,才慢慢建立起一些框架。
記得上次在濟南的時候,是自己第一次接觸這種研究方式,聽的云裡霧裡不知所以,看著年輕人可以每天讀這麼多年的年報,然後又搞定excel模板,覺得不可思議。照著自己性格又喜歡把每件事都搞得細了再細,慢的有如蝸牛爬,總覺得那是一座大山,靠蝸牛爬何時能登頂,難以踰越的挫敗感油然而生。
但是跟蹤博客到現在,加上讀了真規則後,慢慢感到其實好比小孩子學寫字或者學畫畫,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一開始就要求自己搞的一步到位、畫的極其精緻,剛開始的模仿和描述總是歪歪扭扭的,先把粗線條描上,時間多了,有積累了自然就在過程中不斷優化,也不斷地不那麼歪歪扭扭,都是這麼過來的。以前那種要求顯得很不成熟。
先把粗線條的描繪出來,有了框架之後再進入每個業務點,或者財務上的,或者經營上的,或者該公司某些獨特行為等等都有待於一一攻破。畫人,應該先從素描開始,大的架構出現後再深入到頭,身體,腳等,老是停留在頭部這裡停步不前,在實際操作上很容易陷入死扣細節而忘記整體的誤區。
慚愧的是,等了這麼久才只明白這麼淺顯的道理。以前一直藏在心中的疑問(總覺得這麼草率的」掃」公司就能投資?一天看幾年、甚至10幾年的財報這麼快+模板就能投資?粗要到什麼程度,細又到哪裡算邊界?)所以陷入停滯不前的地步。
這也許是年紀大和年輕人的區別,年輕人一猛子扎入水中,年紀大了總要想明白直到等到自己開竅才能賦予行動。
現在想來,一家公司真要細緻到極致是無窮的,做投資不是做企業,沒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成為每個行業都是專家級的,否則也失去了投資這個職業的真正智慧,它也是借助其他卓越企業家這個外力的一種職業,難道還要想著和陳啟忠一樣的能力和水平嗎?能看懂他已經很厲害了,不是嗎?德魯克曾經說過要成為一個行業的專家需要一輩子,但是要瞭解一個行業大概需要3年左右的時間。當然投資也不是粗到看幾個指標就草率下定論的,畢竟每家企業是不同個體,不同人,不斷地變化變量。
繞了一大圈回到的還是老地方------基本的框架還是逃不過模板裡的那10~20個sheet的內容,這是這家公司的「觸角」或者說是「成績表」,這個「觸角」既和宏觀,微觀經濟接觸,又和人口,上下遊客戶,消費者,同業的出招相連;這個「成績表」既反映了該企業過去的成果,戰略的成功與否,又能在結合「觸角」的內容+國外優秀企業的歷史經驗最終「感覺」出未來是否穩定和變化趨勢,是好還是差?此時估值差不多已經可以拿捏了。按照felix的說法------不一定是個好的投資標的,但是至少知道不能買,這也是勝利!若干個不能投資後總能等到那個心儀的一擊!
心到才能行到,值此真規則讀完之際,開始正式進入實戰模式,北美的見聞想著也會在積累中隨時寫出來。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一切順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