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窮人得到較好的「條件幾率」,找到往上爬的梯階
1909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Pareto)發表了一篇關於人類財富的研究,徹底改變了他在經濟學史上的地位。帕累托徹頭徹尾是個自由派,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相信市場自有規律,堅持經濟學能夠做的,是發現、理解,而不是改變市場規律。然而1909年的這篇論文,卻使得他後來被和法西斯主義聯繫在一起,被罵成「極權主義的理論家」。
那篇論文到底說了什麼?帕累托整理了好幾個世紀以來,許多國家的所得分配數據,發現不論哪個年代哪個地區,所得分佈的模式幾乎都一樣。帕累托歸納出的所得分配圖,並不是常識想像的「鐘型」──兩端很窮和很有錢的人都很少,大部分人落在小康的中央部位。帕累托整理出來的財富分佈模型是,絕大部分的人都很窮,極少數的人很有錢,中產小康階層的人數,和有錢人一樣少。
帕累托認為自己找到了重要規律——不管什麼樣的社會,大部分人將在底層掙扎,只有少數人能離開貧窮環境邁入小康,只有更少的人能再從小康變成富人。怎麼解釋這種規律?帕累托主張,那是因為經濟活動創造的「條件幾率」是一致的。一個有一塊錢的人要賺到兩塊錢,他的「條件幾率」,跟一個有一億元的人要賺到兩億元是同樣的。錢滾錢,小錢只能滾小錢,大錢卻能滾大錢。
帕累托的論文,被意大利法西斯拿來合理化他們的精英政治,認為照顧窮人是無益無用的,只會浪費掉資源,國家應該變成最大的大富翁,那麼就能投資滾出最多錢來。這樣的結論完全違背帕累托的立場,然而,隨著法西斯勢力愈來愈大,帕累托就愈是被視為「法西斯經濟代言人」,而且隨著法西斯垮台,他的經濟學家聲名也一併瓦解了。
這樣的歷史待遇很不公平。大家只看帕累托對規律的結論,卻沒有看到從他的前提引發出來的巨大變革。帕累托的最大貢獻,在於點出過去人類財富分配最大的特色,就在於一致的「條件幾率」。從這點上進一步推演,人們很容易推斷出:如果要改變財富分配的模式,那麼首要的前提就是必須改變「條件幾率」。「小錢賺小錢,大錢賺大錢」的條件下,一定使得絕大部分的人一直壓在貧窮的社會底層,翻不了身。
20世紀人類文明最大的變化發展之一,就在於有部分社會接受了這樣的提示,努力以各種手段去打破「小錢賺小錢,大錢賺大錢」的通則。限制政治權力和商業財富之間的掛鉤交換,是一種重要的手段。從稅制上阻卻富人累積財富的速度,要求富人以大錢賺來的大錢,貢獻部分出來作為社會公共資產,是另一種重要的手段。和這兩種手段相關聯的,是公平公正的執法機構,政治權力和財富脫鉤,才能訂定對窮人有利、對富人不利的法律,並且保持中立嚴格管控稅法申報。確保窮人能夠從社會得到較好的「條件幾率」,找到往上爬的梯階。
另外一種有效的手段,是由國家進行教育投資,拉近窮人和富人下一代所獲得的教育水平。上一代的富人財產如果是上一代窮人的一百倍,國家保障下一代窮人子女所受的教育,絕對不會比富人下一代子女得到的,少於一半。如此,在一代之間,就將「條件幾率」拉近了五十倍。
還有一種被證明極為有效的手段——建立公開透明的證券投資市場,保障小額股東的投資利益。手上只有小錢的人,也可以在投資市場上分享大規模企業的獲利。財報公開、檢核確實、杜絕內線交易,這樣的投資市場拉平了富人在「經濟規模」上的優勢,大大有利於窮人參與分享新創財富。
讓少數人先富起來,三十年來開創了許多過去不存在的經濟與消費領域,大大有助於國家整體發展。然而,一個世代時間累積的財富差距,如果不以積極手段進行調整,必定會開始以帕累托所彰示的公式循環擴大,少數富人加少數中產小康者,站在眾多窮人之上,那會是能夠讓人放心的和平安穩社會結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