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強大銀行是工商銀行?HSBC?JP Morgan?都不是,這間銀行強大在它無處不在,卻存在於無形,這間銀行叫人情銀行(favor bank)。「人情銀行」這詞出自Tom Wolfe 1986年出版的《Bonfire of the Vanities》,這本小說一紙風行,後來被拍成電影。當年我大學畢業,對華爾街充滿憧憬,這本小說便留下特別深刻印象。
小說其中一章介紹人情銀行運作,背景是紐約司法系統,維繫整個系統,包括法官、律師、警察等,是人情 ——你幫我,我幫你。人情銀行意思是,沒事發生時你幫人,等於存錢入人情銀行,有事發生時你求人幫忙,等於從人情銀行提款。假如人情銀行戶口不夠錢,便沒法提款。人情銀行重點是人脈關係,建基於有來有往。另一重點是關係應在事情發生前建立,臨急提款時發現戶口乾塘,已是太遲。由戰爭到商業交易到日常生活,關鍵都可能是人情,一間處理人情的銀行,成為世界最強,合情合理。
但想到人情虛無,真假難分,人情銀行運作一定非常複雜。複雜的東西都是由簡單東西組成,我想探討什麼是真正人脈關係。二十年前,外國人湧入內地做生意,「guanxi」成為外國人接觸的第一個中國字。外國人踏足內地前,已經熟識關係的重要,所有人在談關係,但沒有人說得清楚關係的具體意思。我看過一些外國人解釋中國人關係的書,內容大都環繞會議禮儀、飲食習慣等,膚淺得令人發笑。自此,我對「關係」一詞產生戒心。
後來一個內地海歸朋友告訴我,什麼是「關係」。他說,文革時期在一窮如洗的農村,跟他住、食、睡在一起,在看不到出路的無助下,一齊吃過苦,一齊幻想過明天,這便是關係;或者,八十年代在美國留學,屋內沒暖氣,一齊捱過一個又一個寒冬,這也是關係。他覺得香港人很天真,一起做過三兩單刁、唱過幾次卡拉OK,便稱兄道弟。建立人脈關係的重要元素,是共同經歷。
共同經歷很多時經得起時間考驗,例如舊同學或舊同事,很多年沒聯絡,但之間存在頗深交情。然而,很多人我們經常聯絡,表面存在共同經歷,但不存在交情。問題是,這些共同經歷是一些不夠深刻的事,因此,共同經歷不足夠,還須是深刻的共同經歷。
有些人脈關係表面上鞏固,誰不知實際上脆弱,我們經常用的諺語「人在人情在」,便是這意思。很多打工仔以為練成一身武功,在江湖建立人脈關係,誰不知離開公司,自立門戶,發現所謂人脈關係,從來是建基於利益,關係是跟公司產生,跟個人無關。
人脈關係是難觸摸的東西,很難定出四海皆準的定義,很大程度由個人主導,而個人選擇很可能包含符碌元素。一些事情在甲身上行得通,在乙身上卻是另一回事,而箇中未必存在紮實邏輯。我們有另一些諺語,例如「曹操有知心友,關公有對頭人」、「寃豬頭有盟鼻菩薩」,解釋人脈關係的無常。
人脈關係雖然不容易有條理地拆解,但人情銀行的運作肯定起重要作用。交情深與淺、堅定疏,很大程度取決於平日怎使用人情銀行。直到需要把人脈關係提款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戶口結餘不夠,即之前日子存款不夠勤力。有些人默默存款,沒察覺到自己在人情銀行戶口腫脹,某日無意中發現自己是人情小富翁。
人脈關係可否刻意經營?例如長時間,策略性處理人情銀行的提存。直覺是愈刻意經營的關係,愈容易被人認定為虛偽,不過我認為某程度上人脈關係是可有意識地經營,而且過程可以是有品味。我舉例,很多人問我應否讀MBA,我的答案都是反問,閣下讀MBA原因是什麼?假如原因是希望在事業上找突破,例如轉行,我贊成。讀MBA可走進一個陌生世界,吸收平日不接觸的事物,最重要是,認識一班有共同經歷的新朋友,這些人脈關係既新鮮兼有用。至於有些人讀MBA是為了充實知識或以為多幾個英文字母在咭片上,有助事業前進,很可能是一場誤會。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