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富縱橫創業大潮,投資全球科技未來,七家高科技公司齊來中國巡展。哪個會成為下一個Facebook?
◎ 財新記者 林金冰 田淑娟 王歆慈 實習記者 楊剛 文儘管年屆85歲,香港首富李嘉誠近年熱心投資科技最前沿,舉手投足都備受矚目。
5月19日起的一週,李嘉誠基金會在全球範圍甄選出其投資的七個科技創業項目,以「科技夾子」為題先在北京公開亮相,後赴西安、蘇州、廣州等城市巡展,意在為這些 「李嘉誠門下」的科技創業企業進軍中國市場鋪路。
李嘉誠基金會成立於1980年, 「超人」視之為 「第三個兒子」 ,並將三分之一資產投入其中。
「世上不少重新定義、重新改造、重新想像、重釐層次在進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置身在科技大機遇的無限可能中,更是不亦說乎。 」李嘉誠基金會董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創始人周凱旋在推介會上代為轉達李嘉誠的書面致辭,呼籲人們參與、互動、締造未來。
「李門」 創業公司中國行在高科技領域,以色列是可被美國同行視為勁敵的所在。李嘉誠近年頻頻透過旗下維港投資涉獵以色列初創企業,這其中就有後來被穀歌收入囊中的導航軟件公司位智(Waze) ,以及移動設備應用開發商Onavo。
此次參與中國巡展的均為維港投資所投資的企業。維港投資由周凱旋及其長期商業夥伴張培薇創辦於2002年,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尋找、識別各種實際有效的服務和技術。七家參展的高科技創業公司有四家來自以色列,其他三家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和西班牙;研發技術分屬農業、生物工程、醫療、能源、環境治理、大數據等領域,商業前景廣闊;員工數目普遍不超過30人,創始人年齡在30歲上下,年輕有為。
活動主辦方除了李嘉誠基金會,還有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屬的中國經濟年鑑社、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地的推介活動備受當地政府歡迎。
與具有政府背景的機構聯動推介科技項目,可為創業公司儘早落地中國鋪路,這正是李嘉誠基金會的優勢。
據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介紹,活動起源於國研中心副主任韓俊在以色列的一次考察活動。韓俊參觀了李嘉誠基金會投資的研發育種技術的凱伊瑪(Kaiima)公司,其技術可令小麥增產30%以上。
「韓俊對這個數據有些懷疑,他冒著酷暑在田地裡一粒一粒地數麥穗,得到確切的數字之後,才相信了這個結論。 」李明說,韓俊回國後即撰寫報告遞呈國務院,希望將技術引入中國。自此,國研中心也與李嘉誠基金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獲知基金會投資諸多創新項目後,更產生了「將這些項目介紹到國內」的想法,兩家機構一拍即合。
投資全球化科技的未來,不能忽略中國這一龐大市場。此番巡展中,創始人們都期待新技術儘早順利進入、拓展中國市場。儘管對他們來說,中國是個陌生的國度,其中兩人就告訴財新記者,此行是第一次到中國內地,行程雖滿,但感覺新鮮。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探索外資研發機構參與中國科技計劃實施的新機制和新途徑,亦即通過搭建跨國技術轉移平台,助力企業鏈接全球資源和市場,促進世界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產業化、中國化;另一方面也意在探索市場化導向機制,即以市場方式配置科技資源,令其發揮更大效能。
不過,外資科技進場,如何與當地政府、企業等的現有生態和諧共處、攜手共進,減少不可預期的阻力,是這些創業公司必須思考的問題。新星雲集,誰能在中國成長為下一個科技大腕?本土化商業模式料為未來發展的關鍵。
生物與醫學
對備受糧食問題困擾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成立於2007年的以色列公司凱伊瑪是個福音。該公司主力研發生物科技和育種技術,其最核心技術——倍體強化(Enhanced Ploidy,下稱 EP) ,可大幅增加農作物產量。
Kaiima 的希伯來詞意為 「可持續的、長久的」 。 「這個詞的含義與我們的理念相一致:發展一種可持續的農業技術,這和目前已有廣泛應用的技術很不一樣。 」凱伊瑪 CEO多倫·蓋爾(Doron Gal)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解釋道。
2011年完成第二輪融資後,凱伊瑪明確了全球發展戰略,在尋找新一輪投資者時開始將目光投向全球化投資機構,擁有中國背景和資源的維港投資進 入視線。蓋爾向財新記者介紹,最初維港投資表現得更為積極,因為當時公司並不缺乏追求者,不過隨著接觸的增加,雙方均認為找到了合適的夥伴。
2013年9月,凱伊瑪完成總額為 6000萬美元的第三輪募資,投資機構除了維港投資,還包括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以及以色列投資公司英飛尼迪集團(Infinity Group) 。公司現有114名員工,其中92名在以色列。
2014年,凱伊瑪成立了中國子公司。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指出,到2050 年前,全球糧食生產需在目前基礎上增加70%,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這是凱伊瑪發展的機遇,蓋爾十分自信地認定,目前世界範圍內,在提高量產方面,EP 技術是最先進的,也非常安全。
EP 技術模仿的是植物自然進化過程。
在應對環境壓力時,植物通過染色體加倍,進化成更強大個體,這在植物界相當普遍,比如小麥本是兩倍體植物,經過上萬年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最終成為六倍體。
多倍體作物可以在乾旱、高溫、病害等苛刻環境下獲得更高的產量。EP 的技術與自然進化機制一模一樣,不同的是,EP 加速了進化過程。 「生物科學領域有很多不確定性,用數字量化產量的提高非常複雜, 」蓋爾說, 「我們的目標是可以把產量提高10%-30%。 」因為 EP 的自然演化屬性,與轉基因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據凱伊瑪中國公司CEO 矯樹凱介紹,EP 技術和轉基因技術主要有兩點不同,第一,針對某一具體的性狀,轉基因技術是一段基因直接切入,在抗蟲抗病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到目前為止,轉基因技術還 沒有在直接增產糧食上取得任何突破;第二個不同是EP 技術沒有引進任何外來的基因,因此不會引起公眾的恐慌。
在推廣過程當中,不用經過複雜的基因安全證書認證等,在應用上比較便捷。
在矯樹凱看來,凱伊瑪的 EP 技術最強大的地方在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讓強者更強」 ,不同公司的不同品種,只要利用 EP 技術,都會在現有品種上得到提高。正因如此,凱伊瑪跟幾乎所有的大育種公司和機構都有合作,比如拜耳、國際水稻研究所。
「我們跟大公司的合作大於競爭,凱伊瑪負責利用EP 技術加強他們的種子,幫助他們培育更好的品種。大公司可帶著凱伊瑪先進的技術,更快地走進農地。 」蓋爾同時強調,凱伊瑪的技術已經積累了12年,建立了很高的壁壘。
向第三方合作公司提供 EP 技術並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是目前凱伊瑪的盈利方式。未來,通過 EP 技術培育的農作物品種走向市場後,凱伊瑪會評估 EP 帶來的增產價值,這部分價值將在種植者、種子公司和凱伊瑪三方中按一定比例進行分配。由於技術投入非常巨大,目前凱伊瑪還沒有盈利,蓋爾預估,凱伊瑪可以在2016年實現淨利潤。
凱伊瑪非常重視中國的業務發展,矯樹凱介紹,凱伊瑪會根據中國行業政策設計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目前各大公司在玉米育種方面較成熟,凱伊瑪會參考他們的模式,與中方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生產、經營;在小麥育種方面,政府投資成立一個項目,中方有承擔單位,凱伊瑪與承擔單位合作提供技術,雙方共同研發新品種。
另一家關注食物未來的公司更為具象——專門製造人造雞蛋。在美國硅穀眾多創業公司中,Hampton Creek 食品公司著實算個異類。當其他人都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熱門概念上大做文章時,該公司創始人喬什·蒂特裡克(Josh Tetrick)卻帶領麾下的植物學家、生物化學家、食品科學家等專業人士,研製「人造雞蛋」 ,研究如何在上千種植物中提取需要的蛋白質。
在傳統禽蛋產業中,一顆雞蛋的誕生過程,實則是以工業化生產方式轉換 食物能量的過程。蒂特裡克認為,傳統產業不僅飼養方式不人道,從能量轉換 角度來看也十分低效,其間的碳排放更是令生態環境難以承受。他致力於用豆類植物蛋白研製雞蛋替代品,現已成功混合加拿大產青豆、南亞大豆等12種未經基因改造的植物,研製出味道、營養 價值、膠質特性與雞蛋基本無異的植物蛋白替代品——不含膽固醇,保存時間更長,成本比真雞蛋少近一半。
這一創新理念贏來投資者青睞。早在 李 嘉 誠 之 前,Hampton Creek 公司已獲比爾· 蓋茨及 PayPal 創始人彼得· 蒂爾注資。今年2月,公司成功攬下維港投資領銜的2300萬美元 B 輪天使融資,此輪的投資者還包括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旗下的雨雲創投(AME Cloud Ventures) 、科斯拉創投(Khosla Ventures)以及對沖基金大鱷湯姆· 斯太爾(Tom Steyer) 。
2013年9月,Hampton Creek 推 出以類雞蛋為主要成分的蛋黃醬產品「就是蛋黃醬」 (Just Mayo) ,正式進軍食品市場。該產品已於全美 Costco、沃爾瑪等大型超市上架。
蒂特裡克向財新記者透露,也在籌劃將蛋替代品引進中國,而李嘉誠的投資恰可助力其步入這個雞蛋消費超過全球三分之一的龐大市場。 「中國非常依賴禽蛋類製品,而且曾是禽流感發源地,這些都是 Hampton Creek 進軍中國市場的機遇。 」他說。
人體除日常所需食物之外,醫學檢查也屬必要。來自以色列的公司Medial Research 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常規血檢資 料,提供低成本的癌症篩查技術。
公司創始人兼 CEO 歐瑞 · 格瓦(Ori Geva)介紹,他們的技術可通過蒐集包括血常規化驗的大量電子病曆數 據,對潛在患病人口進行早期檢測,並篩查出癌症高危人群。由於血液檢測費 用較低,使用其專利技術算法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可大大減少癌症篩查成本。
癌症篩檢可在早期發現癌症,然而現有多數癌症篩查技術飽受詬病,常見的醫學影像檢測、大腸鏡和活體細胞取樣等技術缺點不少,如過程繁瑣、成本過高、對身體有一定傷害,令許多潛在癌症患者望而卻步。另一面,準確率也堪憂。美國《家庭醫藥年刊》的一項學術報告表明,在14次癌症綜合篩查監測 中,至少1次誤診的概率平均可達50% 左右,而錯誤的癌症「死亡通知書」無疑對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壓力。
「如果能借助大量既有的血檢數據,利用尖端數據分析技術,癌症篩檢可以變得更簡單、更低成本。 」格瓦說。
Medial Research 現已推出的一個數據平台,專門篩查直腸結腸癌。該項 目通過與大型醫療機構合作,獲取大量現有的常規血檢資料,然後利用算法分析,為每個個體得出直腸結腸癌的風險評分。格瓦表示正著手將這套體係引入中國,已開始在中國大型醫療機構和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中尋找合作者。
在全球五種流行腫瘤疾病中,中國的肺癌、食道癌患者死亡率高居全球首位。格瓦透露,將會針對中國多發的肺癌和胃癌改進模型。
綠色科技
前述三家公司關注人體本身所需,另有三家直指生活環境改善。
2013年末,李嘉誠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曾展示一隻納米 LED 燈泡,報導發表後即引發 「李嘉誠效應」 ,產品銷售劇增,LED照明概念股瞬間猛飆。
研發這款高能效燈泡的,是由三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80後」畢業生創辦 的 Nanoleaf,故事的開頭可溯至2009 年,三人在畢業數年後重聚,欲在綠色能源領域有所作為。
目前,全球 LED 照明產業仍處發展初期。受限於散熱能力,市場上能替代功率75瓦或100瓦白熾燈泡的 LED 燈產品不多。以能耗、壽命、環保等維 度 論,Nanoleaf 生 產 的 LED 燈 泡都屬其中佼佼者。31歲的創始人閆思成(Christian Yan)介紹道,功率12瓦的 Nanoleaf 燈泡,即可發出與100瓦普通白熾燈相當的亮度;能源損耗可控制至5%,遠低於普通白熾燈20% 的能耗;使用壽命更可達3萬小時之久。通電過程中,Nanoleaf 燈泡可自動調節電流輸出,維持60-70攝氏度的安全恆溫,減少熱損耗。此外,Nanoleaf 燈泡設計別 具特色,是由可摺疊的印製電路板組合而成,可供刻印各色圖案。
早 期 的 批 量 生 產 所 需 資 金,Nanoleaf 主要從眾籌網站籌得。里程碑式拐點發生在近半年,Nanoleaf 獲得維港投資及凱鵬華盈(KPCB)的共同投資。 「這是新的一大步……我們現在擁有充足的資源可加大研發力度,並數以倍計地擴張生產規模。 」Nanoleaf 官方博客如此寫道。
雖說科技含量與藝術品位俱佳,但造價著實不菲,Nanoleaf 燈泡目前最低售價35美元。顯然,進入尋常百姓家還要走很長一段路。今年春節前 Nanoleaf 進駐深圳,眼下重任之一是建設位於東莞的全自動化生產線。Nanoleaf 希望,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全自動化生產線的建成,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Nanoleaf 寫在官網上的宏偉目標是「以我們的創新徹底改變照明產業,照亮世界的同時保護好地球」 。未來他們還打算生產無需調光器即可調節亮度的燈,佈局商用照明和家電自動化。
節能之外,環保的另一重點是減汙:處理已有汙染、減少新增汙染——前者的代表有研發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的NanoSpun 公司,後者代表是 Tipa 公司——研發生產百分百生物可分解的物料包裝,這兩家公司也都來自以色列。
Nano 意 指 「納 米 」 ,Spun 譯 為 「紡織」 ,二詞的組合指向 NanoSpun公司的技術精髓:利用微納尺度的多孔纖維材料,增強特定的生物過程。他們希望以靜電紡絲(electrospinning)技術製備微納纖維,推動智能纖維的發展。
作為高效的水處理技術之一,膜技術廣泛應用於海水淡化、給水處理、汙水處理等領域。而靜電紡絲技術可連續 製備直徑短至幾納米的纖維,因其直徑小、孔多、比表面積(指單位質量物料所具有的總面積)大,去除雜質高效,被普遍認為是一種質量頗佳的膜材料。
NanoSpun 在推介會上介紹的廢水生物處理產品是他們首批推出的產品,借助納米科技,以生物方式處理水、廢水和溢油。
據其官網介紹,水及汙水處理產品的關鍵技術,是在智能雙層中空纖維的多孔淨化面料中,有效裝載生物活性元素。公司創始人兼CEO 歐哈德(Ohad Ben Dror)在推介會上說,NanoSpun 的產品可以做到幾近完全沒有能耗。
NanoSpun 最 初 的 技 術 靈 感 起源於與美國麻省理工齊名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團隊成員也多來自此校。
NanoSpun 的產品線,現已拓至智能包裝、紡織物和醫療器械,其技術可為眾多產業提供不同納米結構的應用產品。
第 三 家 綠 色 科 技 公 司 Tipa 的創始人達芙娜· 尼森鮑姆(Daphna Nissenbaum) ,是推介會上惟一的女性創始人。在以色列聚焦突破性創新的新聞網站Nocamels.com5月12日一篇報導中,達芙娜被列為國內科技界十大女性領軍人物之一。
公司名 Tipa,在希伯來文中意指「水滴」 ,其主力產品是百分之百生物可降解的物料包裝,180天內可完全自然分解。突破性的生物高聚物(biopolymer)技術,使產品兼具極佳保濕保鮮性、透明度及拉伸力,幾近傳統食品包裝塑料,可應用於脫水、新鮮、冷藏、冷凍食品。
大數據畫出另一張臉
在這個社交媒體滿天飛的時代,人們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當需要在現實世界中與陌生人見面,不管是職業面試、尋找驢友抑或被迫相親時,人們都會偷偷搜索一下對方的主頁、微博賬號或瀏覽 一下微信朋友圈,以獲得初步瞭解,尋找最初的信任憑據。個人和企業在社交媒體上呈現的自我,也似乎成了這個陌生人世界中建立互信和聲譽的依據。
Traity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將個人或者企業在社交媒體上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標準化的信譽檔案平台。具體來說,Traity 通過抓取每個人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Linkedin)上的履歷、行為模式及言論,同時還包括交易網站(eBay、Amazon)上的交易記錄,通過大數據整合,勾勒出一副巨大的「個性考察圖」 ,試圖將 每個個體的信譽、優缺點進行量化,讓參與者更認清自己,同時瞭解別人。
「我們想建立這樣一個世界:人人互信,即使未曾謀面,也不會有隔 閡。 」Traity 的 創 始 人 胡 安(Juan Cartagena)表示。
這家總部位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創業公司借助了當今互聯網界兩個最炙手可熱的概念:大數據和線上名譽管理(ORM) 。在互聯網時代,線上的名譽已經成為個人和企業的 「另一張臉」 ,人們往往通過搜索一位陌生人或者一家企業在線上所呈現的形象,以獲得最初印象。這些穀歌搜索頁面中所呈現的信息可能意味著一個潛在的職業機會,一次購買決定甚至一樁商業合同。
Traity 通過提供用戶線上名譽的標準化評估,以量化直觀的方式呈現用戶的線上名譽,並成為線上人際互信的通行證。這一平台可以在企業招聘、個人財務風險及企業線上營銷等領域得以運用。Traity 目前已經擁有超過80萬登記用戶,並獲得了包括維港投資、貝塔斯曼集團等的首輪投資。
Traity 期望幫助中國企業在人力資源和財務等方面建立信譽參考體系,並尋找大數據及社交媒體合作夥伴,在保險、個人信用等領域有所作為。
財新實習記者劉虹岑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