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充足氣源供應,讓中國在中俄天然氣談判中更加從容◎ 財新記者 黃凱茜 文huangkaiqian.blog.caixin.com 5月22日上午9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下稱中石油)董事長周吉平和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 司(601857.SH/00857.HK/NYSE:PTR,下稱中國石油)總裁汪東進,星夜兼程從上海回到北京,帶著跨世紀的中俄天然氣合同,總算趕上了2014年中國石油的股東大會。
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見證下,中俄天然氣談判歷經十年的艱難拉鋸,終於修成正果。5月21日下午,中石油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簽署了天然氣購銷合同。根據該份合同,從2018年起,俄羅斯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輸氣量逐年增長,最終達到每年380億立方米,累計合同期為30年。
按照計劃,管道將從黑龍江黑河地區進入中國,目標市場主要是東北、京津地區和華東地區。
根據俄羅斯媒體 《今日俄羅斯》援引 Gazprom 總裁阿列克謝 · 米勒的說法,此次合同的總價值為4000億美元,但具體氣價仍屬 「商業機密」 。早前有接近中石油的消息人士稱,中俄雙方一直對天然氣價格僵持不下,主要原因在於,俄方希望出口到中國的天然氣按照歐洲的價格計算,而中國希望參照中亞氣的價格商議——儘管輸送距離更短,而且不需途經第三方國家給付過境費。
根據中石油披露的協議信息,前五年漸增期,輸氣量為每年50億 -300億立方米,從第六年起每年合同氣量為380 億立方米。
按照4000億美元的合同總價,粗略計算,可得出價格約為380-390美元 /千立方米,高於2013年中國進口管道氣(主要為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氣)2.13元 / 立方米(約合340美元/ 千立方米)的到岸均價;也略高於俄羅斯出口向歐洲的平均價格,2012年俄羅斯出口歐洲的管道天然氣平均到岸價格約為352.4美元 / 千立方米,但是俄羅斯對歐洲國家的價格很不一致,比如出口到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的氣價高達415-450美元 / 千立方米,2013年更是漲至450-490美元 /千立方米。
雖然購銷合同已經簽訂,中石油股份公司投資者關係處人士表示,目前簽訂的合同未必已經確認了一個固定的價格,有可能只是列出了價格制定的原則或公式,或者商定了一個價格達成一致的時間表。
中俄天然氣談判十年拉鋸,彈指一揮間,全球天然氣供需格局已經發生巨大變化,撼動了俄羅斯的十足 「底氣」 。
美國、中亞、中東地區天然氣儲量和產量的大幅增長,削弱了俄羅斯在天然氣領域的霸主地位: 2006年,俄羅斯天然氣儲量和產量分別佔世界總量的26.3% 和21.3%,到2012年這兩項指標都下降到了17.6%。
美國因2006年爆發的頁岩氣革命實現了能源獨立,中東、西非等原本向美國出口的氣源地釋放出了天然氣供應盈餘,蓬勃發展的全球液化天然氣 (LNG)貿易提供了現貨市場和長期協定的靈活性,這都使得歐洲國家購買天然氣更為多元,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對俄羅斯氣源的過度依賴,這也間接加重了中國與俄羅斯談判的籌碼。
價格分歧
中俄天然氣的馬拉松談判,前後經歷了西線和東線兩種方案的探討。
2004年,中俄雙方開展經濟技術研究,計劃從西西伯利亞經新疆阿爾泰每年向中國供氣300億立方米; 2006年3月,俄天然氣工業公司與中石油簽訂了 《從俄羅斯向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會談紀要》 ,約定俄羅斯將從2011年開始每年向中國供氣680億立方米,供氣年限長達30年。
該紀要同時採取西線與東線兩種方案,前者以西西伯利亞資源為基礎,經阿爾泰地區與中國的西氣東輸管道連接,年供氣量約300億立方米,後者則涉及東西伯利亞、遠東與薩哈林大陸架等天然氣田,年供氣量約380億立方米。此次敲定的購銷合同,可以說是東線方案的延續。
2009年,中俄雙方就俄羅斯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簽訂了框架條款,此後雙方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間斡旋了四年。2013 年3月,中俄雙方簽署備忘錄,稱俄羅斯將從2018年起,30年內每年通過東線管道向中國供應380億立方米天然氣。
原本預計在2013年內完成起草的購銷合同,仍因價格分歧未能最終敲定。
Gazprom 副首席執行官亞歷山大·梅德韋傑夫(Alexander Medvedev)曾在2011年向媒體表示,中俄雙方「只剩下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那就是價格,但最終達成協議將符合雙方利益」 。他同時認為,Gazprom 在價格方面的立場是 「合理的」 ,因為俄方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為輸往中國的天然氣鋪設新管道。
在中俄天然氣談判因價格分歧陷入膠著狀態之際,中亞地區殺出了土庫曼斯坦這匹黑馬。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儲量居全球第五位,土方給中石油的價格也更具吸引力。2007年,中土雙方簽訂 了每年3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購銷協議,此后土方分別在2008年和2011年追加供應至650億立方米的年供應量。2013 年,中國進口天然氣總量為530億立方米,約佔全年1700億立方米總消費量的31%。其中中亞進口管道天然氣為280 億立方米。
雖然中國天然氣的消費量和對外依存度在不斷上升,但是多元化的充足氣源供應,讓中國在中俄天然氣談判中更加從容。目前中國的天然氣進口渠道包括中亞的管道天然氣,以及來自卡塔爾、澳大利亞、印尼和馬來西亞的LNG 長期合同。此外,加拿大和美國的天然氣未來會有剩餘的產量,對中國有潛在的出口可能,這也會給俄羅斯方面帶來壓力。
合同最終簽訂固然喜人,但隨著高價的進口氣氣量逐年增大、國內天然氣價格未能理順,中石油進口和銷售天然氣的價格一直倒掛。
2013年6月發改委調高了一次天然氣門站價格之後,全國平均最高門站價格為1.95元 / 立方米(約合310美元 / 千立方米) ,平均漲幅在15.4%。儘管如此,2013年中石油銷售進口天然氣和LNG仍虧損419億元。
不過在增量氣上的調整已經基本到位,黑龍江、北京、天津等俄氣目的地的增量氣最高門站價格分別為2900元 / 千立方米和3140元 / 千立方米(折合分別為466美元 / 千立方米和504美元 / 千立方米) ,即便扣除從口岸輸送到目的地的管輸費用和增值稅,已經給中石油留出一定的盈利空間。
有分析指出,俄氣要到2018年才開始供應,在這四年期間,有足夠的時間朝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靠攏,天然氣門站價格仍有上漲的餘地。
俄氣東來
Gazprom 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商,而歐洲是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的最大市場——2013年歐洲非獨聯體國家向俄羅斯購買了1743億立方米天然氣,這佔到歐洲天然氣總消費量的四分之一,同時,供往歐洲市場的氣量佔 Gazprom 總銷售的三分之一、營業收入的一半。
但是隨著俄羅斯與烏克蘭因領土爭端關係緊張,在外交上俄羅斯站到了歐洲的對立面。而貿易方面,近些年來俄歐之間關於天然氣購銷的定價方式出現分歧,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等主要出口過境國,在過境費、天然氣價格、債務以及貸款等問題上也衝突不斷。
2006年後,頁岩氣大規模上產讓 美國獲得了充足的供應量,並導致美國天然氣價格持續下跌。國際範圍內的LNG 貿易流向也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原本以美國為目標市場的中東 LNG 出口轉而供應世界短期和現貨市場。美國天然氣價格僅僅相當於亞洲市場上的四分之一左右。
外部環境的悄然變化,令俄羅斯不得不為天然氣尋找在歐洲以外的出路。
俄羅斯能源局2010年發佈的《俄羅斯到2030年的能源戰略》中,制定了針對 東部能源需求市場的多元化出口戰略,並將中國市場放在重要位置。根據該戰 略,到2030年,俄羅斯向亞太市場的天然氣出口將從零增加到20%,與此同時,在歐洲市場要保持平穩的出口總量,但出口比例將 「持續減少」 。
Gazprom也試圖在向東亞地區擴展自己的版圖,在其2013年年報中稱,目標是在東北亞、亞太地區等新興市場尋 求市場份額,並在保持2013年對歐出口規模的同時,在全球 LNG 市場中達到10%-15%的市場份額。
東西伯利亞處女地
中俄東線天然氣購銷合同中約定,主供氣源地為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的伊爾庫茨克州科維克金氣田和薩哈共和國恰揚金氣田,由 Gazprom 負責氣田開發、天然氣處理廠和俄羅斯境內管道的建設;中石油負責中國境內輸氣管道和儲氣庫等配套設施建設。
因為中亞氣已經從新疆引入,中國對於西線的需求相對減弱。而且從新疆進入再送往東部地區的消費市場,還需要修建長距離的管道,在輸氣過程中需附加不菲的管輸費用。故有中國石油投資者關係處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相比西線方案,中石油更為積極地爭取從東線進口,離華北和東部的市場更近。
中石油中俄項目部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以前俄羅斯的主力氣田位於西西伯利亞地區,主要送往歐洲。直到近些年來,Gazprom開始啟動東西伯利亞地區的勘探開發之後,才有了從東部出口天然氣的資源基礎。
2011年,Gazprom 新增天然氣儲量7198億立方米,近一半來自俄羅斯東部新的天然氣開採中心,包括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以及亞馬爾半島、薩哈林大陸架和北極大陸架地區。
然而東西伯利亞巨大的開發潛力背後,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中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有研究表明,東西伯利亞雖然擁有巨大的油氣探明儲量和可觀的遠景資源量,但只有不到10% 的油氣資源轉化為工業儲量;原始天然氣資源量探明率很低,平均只有7.9%。此外,該地區人跡罕至,工業不發達,基礎設施落後。對中石油來說,若東線供氣計劃能最終達成,還需要面臨來自於東西伯利亞的勘探風險和配套工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投入。
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NBR)能源安全項目研究主管赫伯格(Mikkal E. Herberg)向財新記者表示,現在的困難主要是俄羅斯方面能否順利完成遠東地區的基礎設施開發,包括天然氣田開發和管道建設,這會耗資巨大。他同時表示,現在還不能確定的是中國是否會做出信貸安排,如提前預付天然氣貨款,從而使俄氣公司可以有額外的資本來投資於基礎設施。
據路透社此前的報導,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稱,中俄簽訂的天然氣合同中將有一個高達250億美元的預付款選項。而中俄雙方在2009年簽訂的石油貿易合同就是建立在「石油換貸款」的基礎之上的,俄羅斯以石油為抵押,中國向俄羅斯提供總計250億美元的長期貸款,俄方以供油償還貸款,2011-2030 年,以1500萬噸 / 年的規模通過管道向中國供應總計3億噸石油。
財新特派華盛頓記者張翃對此文亦有貢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