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heima.com/thread-7227-1-1.html
最近我找了幾個金融圈的創業者聊天:有利網CEO劉雁南,人人聚財CEO許建文,以及惠人貸CEO李晨,他們曾供職於外資投行、國內證券或銀行,在2012年前後開始創業,選擇都是P2P網絡貸款行業。他們是怎麼想的呢?聽聽他們自己怎麼說吧!
有利網CEO劉雁南:用創業證明自己
當你對未來十年看得非常清楚,按部就班工作,還有什麼意思?年輕的時候要嘗試嘗試,挑戰挑戰,證明自己。
我高二上學期去了英國,那邊要求讀兩年A Level,3個A以上就可以去很好的學校。我選了數學、物理、經濟和商科,第一年就拿到了4個A。為了省事我用一封自薦信申請了6所大學,結果自然好幾個牛頭不對馬嘴,劍橋去面試了,但是被拒了,最後去了華威大學。
大一學的是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大二轉到經濟學,當時也不知道自己想幹嘛,學校裡沒人知道。大二上學期投行過來學校做職業諮詢,我一聽覺得這個不錯,而且投行只招最好人,我就想那就證明一下自己好了。結果拿到了美林的實習,實習結束後又拿到了全職的offer。
投行一週工作90個小時,有沒有壓力?有,你必須在半個小時之內把這個做完,做錯了肯定有人罵,而且沒人教你,全靠你自己摸索。不過也並不覺得累,幹過一段時間後就順手了,休息的時候你可以什麼都不想完全地休息。
所以那時還挺爽的,去了美林香港之後更爽了,業務沒英美那麼複雜。到第四年的時候覺得,投行該學的都學了,技術能力也不需要再磨練了,再證明一下自己的話就該去私募了。
所以去了TPG,那是非常好的工作,做一級市場投資,你要去分析一個公司,分析它的管理層,它的市場競爭,這個分析的過程對創業是非常有幫助的。
當時什麼行業的公司都看,其中就包括小額貸款。我覺得網絡小額貸款這是一個機會,進行了3個月的市場調查,跟專家討論了,比較有信心。
在私募的工作時間長了其實跟國企一樣,你對面的人就是你幾年以後的樣子,你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想自己出來創業。當然創業的機會成本還是挺大的,很少一年能看出來成還是不成,做不成再回去肯定很難。當時周圍同事的態度大多數是「憐憫」,說這小孩不知天高地厚,到底是怎麼想的。
我沒有太多的猶豫,也沒怎麼考慮如果做不成會如何,年輕本來就是要試試。2012年從TPG辭職創辦有利網。
要說創業之後遇到的問題,就是沒想要壓力這麼大,尤其是心理壓力。因為公司思考的人可能只有你,底下人都跟著你,你要做無數個決定,而且你不知道你這個決定是對是錯。
人人聚財CEO許建文:抓住風口上那隻豬
我辦公室裡貼了這麼一句話:「敢想不敢為者終困牢籠。」年輕人會有很多想法,但是付諸實踐的聊聊無幾,我覺得就應該大膽地嘗試,失敗本身也是很好的財富。
我本科在北航,學的是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就是研究造飛船、衛星和火箭。我自己對經濟學很感興趣,所以本科畢業的時候放棄本專業的保研,去考北大經濟學院的研究生,運氣還不錯,考上了。
經濟學畢業大家都想去投行,去證券公司,我是09年畢業,08年找工作的時候趕上經濟危機,外資投行全線收縮,國內證券招的人也非常少,中信證券所有崗位加起來才招30人,上一年可是招了差不多200人呢。我又一次運氣不錯,進了中信,做機構銷售,工作還是非常好的,比較高大上。
第一次知道P2P是在2011年,因為工作的關係朋友向我推薦P2P,我聽了之後一下子覺得這個東西很重要,可能因為職業的敏感性吧,我覺得P2P未來會非常有顛覆性,它解決了需要融資的個人與需要投資的個人之間橋樑問題,銀行的中介業務被抹掉了。所以我很快開始關注。
我去拜訪了深圳的算是國內比較早的P2P公司,自己研究了一個月,寫了一份商業計劃書。然後我找了同行、基金經理、北大師兄等十幾個人,集中起來開了個推介會。我跟他們講P2P是怎麼回事,以及我自己的想法。大家覺得這個模式很有潛力,紛紛參與進來,所以人人聚財創立的時候有十幾個股東。
2011年9月招到第一個員工,11月公司成立。當時我週一到週五在中信上班,週末去公司跟同事們交流。之所以剛開始採用兼職的方式,一是因為我也剛工作了兩年,各方面經驗不是很豐富,二是因為當時P2P產業環境不是很明確。
一開始走得比較艱難,大家都會質疑,去網上借錢,靠譜嗎?直到2012年8月,我發現整個環境有啟動的跡象,所以我9月向中信提出辭職,把我所有的積蓄,包括家人的錢都投到創業中去,有點破釜沉舟的意思。
家裡人和周圍朋友確實非常反對,畢竟中信證券是非常不錯的公司,我那時的收入也非常不錯。但是我想的比較簡單,P2P這個行業肯定會做大做強,一定會誕生巨頭,而且發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政府肯定會支持。既然這麼有前途的事業,又是自己創業做的,就有很大的挑戰和機會。成敗與否給自己3年時間,成功了自然不必說,失敗了重新找工作罷了,我覺得自己能力還可以,也能找到比較好的工作,而且創業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很好的經驗。
結果你也看到了,2013年餘額寶出來後,互聯網金融火了,P2P一下子成了風口上的那隻豬。這一年我完成團隊建設,公司發展進入快車道。
惠人貸CEO李晨:跳出圈子施展拳腳
互聯網創新需要打破傳統,但在金融機構裡很多東西想打破很難。
我可能不算一個典型的轉型案例,因為我大學學的就是計算機,只是畢業後從事的行業方向是金融行業。
我2010年博士畢業,去了北銀消費金融公司。當年銀監會發了一個關於消費金融公司的文,北京銀行就出資3個億成立了這個公司,是全國首家消費金融公司。
這個公司剛成立,20多個人,我負責的是IT系統以及風險控制系統。這個公司做的什麼業務呢?無擔保無抵押的小額信用貸款。這個怎麼做,我們誰心裡都沒底,那些傳統銀行過來的同事,做過車產房產抵押貸款,沒抵押怎麼做?不清楚。
我們完全從頭開始新建了一套系統,你要知道,零售對IT系統要求非常高的,信息錄入、審查、信用評級、風險定價,涉及到很多風險規則。我們花了小一年時間做這個系統。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我對惠人貸各個環節怎麼做非常清楚。
我還去跑過銷售,我記得又一次週五晚上,加班到3點多,週六早上不到7點又爬起來,冬天刮著大風,坐車去大興的一個回遷房小區,挨家挨戶發傳單掃樓。不過我覺得這個前台銷售經歷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可以站到一線瞭解客戶是怎麼想的。
後來公司慢慢做大了,貸款業務量從3個億增長到30個億。我被提拔為科技部的副總,也是未來總經理的候選人,聽說我走之後中層幹部都配車了,這是後話。
2012年第三季度的季度會議上,我跟領導提出了基於互聯網的戰略,我說零售一定要基於互聯網,領導肯定了我的看法。因為我從2010年就開始關注P2P,我自己也投了一些錢進去,我認為零售金融和互聯網結合一定會有巨大的發展共建。但是實際上我也認識到,金融機構有它的束縛和閉塞,互聯網的創新是很難在傳統金融機構中孵化的。
我考慮了3個月,一邊是已經到了公司中高層,另一邊要從頭創業,收入待遇肯定差很多,但是我覺得錢並沒有那麼重要,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麼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