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擔任過美國總統的羅納德·里根,被世人稱為「偉大的溝通者」。由於他曾經是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很多人一開始質疑他是否有能力領導一個國家,但他卻用自己優異的演技帶來了出色的執政效果。他不僅在舞台上的表現出色,在執政期間也總能給公眾奉獻出激情有力的演講。總是使用一般人就能明白的簡單詞句,用美國公眾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打動他們的內心,並且觸動他們內心深處的信念。
不僅如此,里根還知道如何吸引外國聽眾,即使是那些持不同政見的人。在他的總統生涯中,最著名的一個瞬間便是他在德國勃蘭登堡門柏林牆發表的演講,發出了「戈爾巴喬夫先生,推到這堵牆!」的疾呼。儘管歷史家們對於這次演講是否促成了兩年後柏林牆的倒塌仍有爭論,但毫無爭議的是,里根的言論對其聽眾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
之所以會想到里根,是因為2014年3月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後的首次歐洲訪問,他的此次訪問在比利時的布魯日歐洲學院中發表的意義非凡的演講中達到高潮。對於想要在海外投資的中國公司來說,這次演講十分重要。這是因為,當中國企業進入新市場時,面臨的最大挑戰便是對中國的誤解和成見。努力破除偏見正是此次演講的目的之一。所有努力走向全球的中國公司都會因此受益,同時它們所投資的地區也會收穫頗豐。而對那些勵志學習有效溝通技巧的人來說,則同樣能從這次演講中受益匪淺。
看到的比聽到的更重要
相較於耳朵所聽到的,人們更容易受眼睛所看到的東西影響,因此演講的地點非常重要。而將布魯日作為演講地,顯然是一個十分明智的選擇。首先,習主席將城市的名字作為了他發言的主題之一。「在弗拉芒語中,布魯日是『橋』的意思,」他告訴聽眾,「橋不僅方便了大家的生活,同時也是溝通、理解、友誼的象徵。我這次歐洲之行,就是希望同歐洲朋友一道,在亞歐大陸架起一座友誼和合作之橋。」
不僅如此,將此次演講設置在布魯日這座歐洲最古老之一的城市,還包含著更加隱含的信息:如果聽眾想要瞭解中國目前的政策,那麼他們必須要瞭解中國悠久的歷史。而此次講話是在歐洲學院進行的,這也強調了習近平的信息是要傳達給整個歐洲大陸,而不僅僅是說給當地聽眾的。
時間就是一切
不管是個人還是組織,想要打動聽眾,都必須仔細挑選演說的最佳時機。有些時候,聽眾會傾向於接受一個信息,而在其他時候他們會傾向於抵抗。演講者必須據此來安排他們的演說。超出演說者控制範疇的外部事件通常會對聽眾的情緒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合適的演說時機,運氣也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無論是靠運氣還是規劃,抑或是靠兩者的結合,此次歐洲之旅的時機選擇都非常完美。
首先,歐洲雖正慢慢從金融危機中復甦,但在經濟方面仍在苦苦掙扎。和世界各地的國家一樣,歐洲國家也熱衷於吸引來自中國的投資。中國巨大的資本儲備使得習近平能夠以中國的投資為籌碼,吸引歐洲領導人,因為這對於他們國家未來的繁榮是異常關鍵的。因此,他們十分樂意接受他的訊息。
此外,一些歐洲國家和美國之間的關係也使得此次訪問的時間充滿了偶然因素。顯然,中美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兩國在眾多領域相互合作,卻也在一些領域相互競爭;在某些情況下,兩國又互懷敵意。但是,中國和美國對歐洲都有著濃厚的興趣。過去一年中,由於美國國家安全機構一直監聽歐洲領導人電話(特別是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事實被揭發,美歐關係受損。儘管如此,美國和歐洲之間的關係依然是異常堅固的,這種堅固可能會永遠地持續下去。但毫無疑問的是,歐洲也非常歡迎能夠與中國探索建立更密切關係的機會,因為這也會給美國傳遞一個訊息。對中國而言,技巧地利用歐洲的這種心態無疑是明智的。因此,此次訪問的時機對實現中國和歐洲的目標都是有幫助的,當然對美國而言則不是那麼有利。
內容為王
雖然地點和時機極為重要,但對任何一場演講來說,最為重要的因素依然是內容。而這正是習近平的演講做得最好的地方。他的演講目標非常清晰,即彌合中歐之間的文化分歧,幫助歐洲瞭解中國的國際政策。他通過清晰地解釋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現存的挑戰—只兩句話—就達到了這一目的。
這其中使用的一個重要的演講技巧,便是取悅聽眾從而與他們建立聯繫。「中國和歐盟經濟總量佔世界1/3,是最重要的兩大經濟體。」除了明確表明了中國和歐盟「站在一邊」的態度,這句話也隱晦地挖苦了美國。習近平緊接著說道,「中國和歐盟都在經歷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改革進程,都在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中歐並肩駛向未知未來這一意象的描繪,能夠非常有效地通過互利的紐帶連接起兩種文化。
對筆者來說,習近平講話的核心可以概括為言簡義賅的兩句話。第一句話,他將中國悠久的歷史進行了有序的排列,從而幫助聽眾「正確地瞭解中國」。他說,「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同時,他也提醒聽眾「中國人民對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記憶猶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
更為有力的是,習近平用一句話中闡述了他作為中國國家領導人面對的挑戰。「在中國,中國城鄉低保人口有7400多萬人,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有1000多萬人,幾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和落戶城鎮,還有8500多萬殘疾人。根據世界銀行的標準,中國還有2億多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差不多相當於法國、德國、英國人口的總和。」這些挑戰對於西方的領導人而言是不可想像的。因此,當他說「中國目前的中心任務依然是經濟建設」時是可以讓人理解的。他也是在含蓄地向西方批評家表明:無論你對中國有什麼看法,請在考慮到這些挑戰之後再做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