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7 TCW
全球電動車霸主特斯拉(Tesla)股價三月初收盤來到歷史高點二百五十四美元,市值一度超過新台幣九千億元,出貨量只有百年歷史的北美汽車霸主通用(GM)零頭,市值卻直追通用一半。
站上制高點的特斯拉,今年預估出貨量還會比去年增加五五%,在中國市場更是捷報連連,包括贏得中國商標訴訟(原本因訴訟未決,中文名稱被迫改為『拓速樂』),接著是由北京芳草地門市正式引爆開賣,包括小米科技創辦人雷軍等已成為首批車主,公司預估,今年中國市場將貢獻三分之一的營收。
由於特斯拉超紅,兩岸供應鏈爭相與特斯拉接觸,從台灣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與若干汽車電子、電池公司,到中國的雷軍、甚至上海自貿區,都希望成為特斯拉的「合夥人」,盼股價也能乘勢而起;郭台銘甚至已計畫好要在台中設立電動車中心,結合集團的竹南電池廠,供應特斯拉的亞洲所需。
然而,就在特斯拉看似氣勢如虹,聲勢大壓傳統汽車品牌的同時,陰影卻也悄悄籠罩。
危機一:豐田與本田推燃料電池車,效能多兩成
第一個危機,來自於豐田(Toyota)、本田(Honda)兩大傳統汽車廠的反撲。
豐田及本田主攻的燃料電池車(FCV),因為比汽油車效能高出四四%,以及充電時間比鋰電池電動車大幅減少等優點,被車界視為下一個將掀起車業革命的技術;集邦科技綠能事業處研究經理呂理舜認為,汽車的演進,將從油電混合車進化到純電動車,再到燃料電池車。
然而,日經新聞日前報導,豐田與本田的燃料電池車進度大幅超前,預計明年上市開賣,豐田預計產量為一千輛,不僅價格與特斯拉最暢銷的S型號車相當,一次行駛距離可達五百公里,比S型號車的能耐還要多出近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種燃料電池車加氫時間只需三分鐘,比S型號車大幅節省充電時間(目前實務是充電三十分鐘、行駛兩百多公里)。
除了豐田與本田,日產(Nissan)也預定二○一七年量產氫燃料電池乘用車。目前全球已有三大陣營投入燃料電池車,包括BMW與豐田、戴姆勒與日產及福特,以及通用與本田,幾乎囊括所有傳統汽車大廠。
呂理舜認為,這是因為,鋰電池電動車的成本結構中,高達近五成的成本與重量都集中在鋰電池本身,但這種技術並不掌控在豐田、本田這些傳統車廠的手上,從經營角度來看,無益於生產,經營風險大增。因此即便日產推出鋰電池電動車,也是定位為使用者的「第二台車」,行駛距離較短。但反觀燃料電池,目前都是豐田等車廠內部自行開發電池技術,掌控度高。
就算氣勢鼎盛如特斯拉,內部的電池也全由日本松下(Panasonic)獨家供應,特斯拉為了綁住松下,還在二○一○年售予部分股權給松下,每股成本還不到二十二美元,現在這筆交易對松下的潛在獲利,已高達約新台幣八十五億元。在特斯拉年報中,也特別揭露已與松下確保供貨合約至二○一七年。
儘管業界對氫燃料電池車的關注度,隨著豐田、本田的原型車款一次次的展出而升高,但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卻對此技術不屑一顧,直率的批評是胡扯、垃圾(pure rubbish),只是行銷伎倆;他認為容易爆炸的氫氣,比較適合用來推進火箭。
怪的是,馬斯克在最新專訪中表示,特斯拉最後不會成功,但已證明電動車不是醜、慢、無趣的產品。
危機二:中國政府配線設充電站,協商未果
第二個危機,則來自馬斯克寄予厚望的中國市場。雖然好奇的買家不少,但特斯拉在中國政府面前,沒辦法討到太多便宜,因此不僅買主無法獲得官方補助,就連充電也成為一個大問題。
由於「電」在中國,是一種特許行業,如果中國國家電網不給力,不願意拉出超高功率的大電流專線配送到市區的充電站,特斯拉中國車主只能用家中的電網充電;也就是說,就算充電十小時,行駛距離也還不到一百公里,幾乎可說是淪落為「擺設」。
目前特斯拉已經針對此問題與中國協商,但尚未有明確的結論,車主只能自行想辦法。此外,充電站的設立也不是特斯拉單方面出錢、取得土地就能建設,同樣需要政府特許。如果充電的問題不解決,將會限制特斯拉在中國這個全球第一車市的發展空間。
不過馬斯克也不是省油的燈,特斯拉除了在明年推出售價新台幣一百餘萬元的平價E型號車,近期也正式啟動另一個殺手級計畫──無人車的開發。
根據美國矽谷公司傳回的消息,特斯拉已經號召數家矽谷公司投入此計畫,當中還包括華人創立的無線通訊公司。馬斯克的想法與Google旗下X實驗室類似,希望利用大量感測元件、衛星定位、無線通訊等現代科技,打造自動駕駛的無人車。
據瞭解,目前Google在加州、內華達州等已有二十餘台掛牌上路的無人車,還是X實驗室部分員工的主要通勤工具。
儘管無人車開發還在持續追趕進度,馬斯克清楚表示過,特斯拉是一家「更像蘋果、而非通用」的現代車廠,就算傳統車廠勢力將持續反撲,他也會以高科技為後盾,讓自己保有反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