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歷史學家黃仁宇,喜歡以「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待歷史,他的著作《萬曆十五年》,指出此一年無重大動盪,卻是明朝發展至盡頭再而步向滅亡的一年;書中清晰勾畫出明代中葉一條下滑的大軌跡。個別歷史人物的事蹟,如張居正的努力,明神宗朱翊鈞的疏懶,原來對政局最終的變化無關痛癢。大家在研究財務報表時,會否也遺漏了實質而重要的數據呢?
近年屬不少投資者焦點的思捷環球(330),最近宣佈了2013/14的中期業績。半年營業額,由135.5億港元(下同)下跌5.5%至128.1億元;同期的盈虧狀況,卻獲得明顯改善,由虧損近4.7億,扭轉為稅後盈利9500萬。營業額下跌,經營狀況反獲得明顯改善,大都是由於削減經營開支。思捷也不例外,坊間的大行分析都有說出,思捷轉虧為盈的主要原因就是慳。中期業績顯示,其他經營開支由12.6億削減至6.9億,足足減少了5.7億元。這個金額剛好是虧轉盈的變化。讀懂數字,有時並不困難。
減開支轉盈不值慶賀
然而,依賴削減開支帶來企業盈利,不見得是值得慶祝的事。在營業額未能上升的陰影下,思捷的經營環境還是挑戰重重。不少分析文章,都會探討思捷的市場策略,包括品牌形象、店舖數目、地區選擇、經營開支增減等等。但這些問題,應該留給管理層,他們作為受薪一族,有責任想出改善業績的辦法。大部分的討論,側重了思捷作為零售者的角色。但若果從「一條大軌跡」的分析方法來研究思捷,卻會得出很不一樣的看法。細看思捷的經營分類,其實是有批發和零售的分別。中期業績內所顯示的批發和零售營業額數字,分別是47.2億和79.9億,兩分類對集團的盈利貢獻則是5.6億和5億。批發的營業額比零售低近4成,但貢獻反多1成,可見批發對思捷的盈利貢獻,有很高的重要性。傳統智慧告訴我們,零售應比批發有更優厚的利潤。思捷的批發數據能這樣「標青」,應該是MBA課程值得研究的課題。
批發下滑欲救無從
無論如何,思捷業績最亮麗的時期,在2008年中。該年的批發及零售的營業額,分別是209億和161億,盈利貢獻則是52億和20億。這些數據皆可印證,批發是思捷最重要的業務,曾佔營業額一半以上,貢獻率更高達25%,對業績有決定性的影響。思捷近年業績不振,從大軌跡看,是批發不幸成為了「墮落天使」,持續下滑,一沉不起。2010年是分水嶺,從那年度起,思捷零售業務收益179億元,開始超越批發的156億;這條批發業務下滑軌跡已經成形。直至今天,也限制了盈利的反彈。企業未能守住批發這高盈利部分,反而積極發展低盈利貢獻的零售業務,作出小修小補,無疑是耐人尋味的表現。昔日張居正的努力,最終還是挽救不了在下滑大軌跡的明朝。
鄔碩晉Wilfred Wu
資深會計師,現任貝德富理的執行董事,在不同的會計範疇歷練廿多年,近年專注企業重整及法證會計的專項工作。曾在不同報章撰寫財經專欄,喜歡從財務報表,發掘被數字隱藏的現象。ed_bn@nextmedi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