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ueqiu.com/8528235036/28045033
接下來打算寫點隨筆,寫到哪兒算哪兒,看官們莫見怪。順便說一下,如果能先閱讀下《源創新》以及《國家競爭優勢》這二本書,那麼會更有利於對本系列文章的理解。
若要把產品按屬性分類,那麼似乎可以分成這樣二類,一類是封閉的,另一類則是開放的。這二者至少在某一點上是截然不同的:後者在廣告上或標識上突出的都是第三方公司的產品的品牌型號以及性能規格,而前者則頂多寫一下產品的整體性能或構成要素。
顯然,PC、智能手機和電視就屬於後一類。聯想現在是世界第一大個人電腦公司,其產品大都是wintel平台,主要零部件的細節表述地清清楚楚;小米的手機,雷軍在發佈會上突出宣傳的都是誰的芯片、面板或攝像頭之類,以示發燒;樂視的超級電視也一樣,而且在表述的方式上甚至有些過頭,還導致夏普高通還專門發函澄清。
而服裝鞋帽、糖果餅乾飲料、巧克力冰淇淋、奶粉奶瓶尿不濕、個護化妝、運動健康、醫療衛生、汽車等等則完全不是這樣。他們屬於前一類。這些產品有些是快消,有些是耐用品;有些單價很低,有些巨貴;有些很尋常,有些高科技——所有的這些,有一點是類似的,那就是商品的供應商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價值,和第三方無關。
前一類裡,除了汽車,其他看起來都是很普通的(當然汽車也已經很普通),任何一樣東西我們一般的鄉鎮企業都可以隨便生產;而後一類裡,則看上去都是和高科技有關,很多都是「浪潮之巔」的領域。但事實上,我們知道中國公司反而在後一類有些建樹,比如聯想、華為等在CES等國際大展會上佔著最顯眼的位置;而在前一類卻鮮有露出頭臉的,我幾乎沒有聽說過誰的產品,走出國門且獲得世界性認可,能在國內立足就很不錯了。這是為何呢?
謝德蓀教授把創新活動分為三種,其一是始創新,如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等;其二是流創新,如改善運營效率、提升產品力、更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加強售後服務能力,以及品牌定位情感訴求等等;其三是源創新,指的是通過新理念,組合現有資源提供各種新價值。他的理論可能可以解釋上述的部分疑問,即長期以來,國民對中國企業的始創新和流創新的能力,以及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感等有質疑,從而對國產的封閉類產品信心不足,哪怕其非常普通。而從事開放類產品的企業,則通常置於一個全球性生態系統的某一個環節,由於整個生態系統由國際巨頭因源創新而架構,其質量功能性能具有一致性的標準或認證,又基於對目前國際化分工現狀的認知,所以國民反而對後一類這些高科技產品完全認可。
雕爺在評羅永浩的錘子手機的文章裡,分享了很多獨到認知。其實前一類封閉型產品,絕大多數都是有限改進類,它們可能在幾百年裡,商品的本身就沒有發生多大變化,所以其經營主要依賴於品牌經營,通常既能很好的滿足消費者「功能獲得」需求,又能提供消費者「情感獲得」需求。我以為,在這一類領域裡,發達國家的優勢非常大,並將在長時間內保持「護城河」。因為這些領域裡成功的企業,不僅在產品端建立了明顯的差異化優勢,而且成本端也沒有劣勢,基本都已經發展中國家生產了。
後一類開放型產品則明顯屬於無限改進類。在大眾的印象中,電腦科技總是日新月異的在進步,摩爾定律深入人心;通訊產品則在短短二十幾年間從傳呼機到功能手機發展到了智能手機,現在還2G/3G/4G的讓人拎不清;而電視的顯示技術則任何時候都處於技術路線之爭。雕爺說,這類產品主要是功能驅動,品牌經營的價值並不靠譜。
現在非常有意思的局面是,電腦、手機和電視這三大類,幾乎全部都到了科技滯漲期。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在科技發展期,行業格局不斷的在進行著劇變。在電腦行業,從1954年第一部電腦主機誕生,到1980年的IBM PC誕生的歲月裡,很多明星公司催生,又快速沒落。但從1980年後,則基本上是wintel大格局。在通訊產品行業,從80年代中期的傳呼機到07年蘋果智能手機誕生的二十年裡,傳統的大佬都或死或賣或衰,比如摩托羅拉、諾基亞、安立信、眾多的日本品牌以及黑莓。而近五年,大格局則基本穩定,IOS穩中有進,安卓陣型則隨著千元級的普及而促使智能機滲透率突飛猛進,中國品牌勢頭強勁。在電視行業,從CRT到平板的技術發展進程中,日本的中下游品牌集體遭到毀滅性打擊,目前已由中韓引領。
在科技滯漲期,進一步的情況會怎樣呢?以電腦為例,唯一的變化是在不斷的性能升級中,聯想佔據了終端品牌的頭把交椅,其他都在過程中沒落了,比如IBM、康柏、DELL、索尼、NEC等。現在整個電腦行業由於進入科技滯漲期已經太久,甚至已經接近阻滯,無論是性能提升還是需求,大家已經不敢興趣。那麼剛剛進入滯漲期沒幾年的智能手機,以及即將進入滯漲期的智能電視,未來情況會如何呢?
我個人覺得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其未來的大格局,不僅會和電腦業相似,即出現聯想這樣的實力企業,而且情況可能會更好,因為中國內地在手機和電視領域裡的「相關和支持產業」的實力遠遠好於電腦領域,同時從產品屬性看,工程師紅利體現也更明顯。
從利潤角度,由於電腦行業有wintel的存在,導致下游終端的利潤率很低,行業利潤都給了價值鏈頂端。而在智能時代,模式已經大改,谷歌的互聯網思維是安卓免費,ARM則發明了IP授權的商業模式,價值鏈頂端只拿走極少量行業利潤,甚至是「羊毛出在牛身上」般不拿。同時,相比電腦而言,手機具備消費品屬性且換代很快,這導致無論是成本領先、還是差異化、或細分市場等等諸多戰略都可以混存;電視則具備內容和應用的運營前景,這意味著新價值可能出現。
當然,作為無限改進類領域,關鍵是滯漲期會有多長。比如電腦業,從1980年開始,到現在已經30多年,未來還看不到劇變的可能性。這樣長期的發展滯漲,當然有利於後進追趕者,也有利於成本領先地區。那麼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的滯漲情況會和電腦類同嗎?或又有哪些不同?
本系列文字,希望能對智能手機、智能電視以及其相應的整個軟硬件行業展開一番探討。下篇再聊。
接下來打算寫點隨筆,寫到哪兒算哪兒,看官們莫見怪。順便說一下,如果能先閱讀下《源創新》以及《國家競爭優勢》這二本書,那麼會更有利於對本系列文章的理解。
若要把產品按屬性分類,那麼似乎可以分成這樣二類,一類是封閉的,另一類則是開放的。這二者至少在某一點上是截然不同的:後者在廣告上或標識上突出的都是第三方公司的產品的品牌型號以及性能規格,而前者則頂多寫一下產品的整體性能或構成要素。
顯然,PC、智能手機和電視就屬於後一類。聯想現在是世界第一大個人電腦公司,其產品大都是wintel平台,主要零部件的細節表述地清清楚楚;小米的手機,雷軍在發佈會上突出宣傳的都是誰的芯片、面板或攝像頭之類,以示發燒;樂視的超級電視也一樣,而且在表述的方式上甚至有些過頭,還導致夏普高通還專門發函澄清。
而服裝鞋帽、糖果餅乾飲料、巧克力冰淇淋、奶粉奶瓶尿不濕、個護化妝、運動健康、醫療衛生、汽車等等則完全不是這樣。他們屬於前一類。這些產品有些是快消,有些是耐用品;有些單價很低,有些巨貴;有些很尋常,有些高科技——所有的這些,有一點是類似的,那就是商品的供應商都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價值,和第三方無關。
前一類裡,除了汽車,其他看起來都是很普通的(當然汽車也已經很普通),任何一樣東西我們一般的鄉鎮企業都可以隨便生產;而後一類裡,則看上去都是和高科技有關,很多都是「浪潮之巔」的領域。但事實上,我們知道中國公司反而在後一類有些建樹,比如聯想、華為等在CES等國際大展會上佔著最顯眼的位置;而在前一類卻鮮有露出頭臉的,我幾乎沒有聽說過誰的產品,走出國門且獲得世界性認可,能在國內立足就很不錯了。這是為何呢?
謝德蓀教授把創新活動分為三種,其一是始創新,如新理論、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等;其二是流創新,如改善運營效率、提升產品力、更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加強售後服務能力,以及品牌定位情感訴求等等;其三是源創新,指的是通過新理念,組合現有資源提供各種新價值。他的理論可能可以解釋上述的部分疑問,即長期以來,國民對中國企業的始創新和流創新的能力,以及公司治理和社會責任感等有質疑,從而對國產的封閉類產品信心不足,哪怕其非常普通。而從事開放類產品的企業,則通常置於一個全球性生態系統的某一個環節,由於整個生態系統由國際巨頭因源創新而架構,其質量功能性能具有一致性的標準或認證,又基於對目前國際化分工現狀的認知,所以國民反而對後一類這些高科技產品完全認可。
雕爺在評羅永浩的錘子手機的文章裡,分享了很多獨到認知。其實前一類封閉型產品,絕大多數都是有限改進類,它們可能在幾百年裡,商品的本身就沒有發生多大變化,所以其經營主要依賴於品牌經營,通常既能很好的滿足消費者「功能獲得」需求,又能提供消費者「情感獲得」需求。我以為,在這一類領域裡,發達國家的優勢非常大,並將在長時間內保持「護城河」。因為這些領域裡成功的企業,不僅在產品端建立了明顯的差異化優勢,而且成本端也沒有劣勢,基本都已經發展中國家生產了。
後一類開放型產品則明顯屬於無限改進類。在大眾的印象中,電腦科技總是日新月異的在進步,摩爾定律深入人心;通訊產品則在短短二十幾年間從傳呼機到功能手機發展到了智能手機,現在還2G/3G/4G的讓人拎不清;而電視的顯示技術則任何時候都處於技術路線之爭。雕爺說,這類產品主要是功能驅動,品牌經營的價值並不靠譜。
現在非常有意思的局面是,電腦、手機和電視這三大類,幾乎全部都到了科技滯漲期。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在科技發展期,行業格局不斷的在進行著劇變。在電腦行業,從1954年第一部電腦主機誕生,到1980年的IBM PC誕生的歲月裡,很多明星公司催生,又快速沒落。但從1980年後,則基本上是wintel大格局。在通訊產品行業,從80年代中期的傳呼機到07年蘋果智能手機誕生的二十年裡,傳統的大佬都或死或賣或衰,比如摩托羅拉、諾基亞、安立信、眾多的日本品牌以及黑莓。而近五年,大格局則基本穩定,IOS穩中有進,安卓陣型則隨著千元級的普及而促使智能機滲透率突飛猛進,中國品牌勢頭強勁。在電視行業,從CRT到平板的技術發展進程中,日本的中下游品牌集體遭到毀滅性打擊,目前已由中韓引領。
在科技滯漲期,進一步的情況會怎樣呢?以電腦為例,唯一的變化是在不斷的性能升級中,聯想佔據了終端品牌的頭把交椅,其他都在過程中沒落了,比如IBM、康柏、DELL、索尼、NEC等。現在整個電腦行業由於進入科技滯漲期已經太久,甚至已經接近阻滯,無論是性能提升還是需求,大家已經不敢興趣。那麼剛剛進入滯漲期沒幾年的智能手機,以及即將進入滯漲期的智能電視,未來情況會如何呢?
我個人覺得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其未來的大格局,不僅會和電腦業相似,即出現聯想這樣的實力企業,而且情況可能會更好,因為中國內地在手機和電視領域裡的「相關和支持產業」的實力遠遠好於電腦領域,同時從產品屬性看,工程師紅利體現也更明顯。
從利潤角度,由於電腦行業有wintel的存在,導致下游終端的利潤率很低,行業利潤都給了價值鏈頂端。而在智能時代,模式已經大改,谷歌的互聯網思維是安卓免費,ARM則發明了IP授權的商業模式,價值鏈頂端只拿走極少量行業利潤,甚至是「羊毛出在牛身上」般不拿。同時,相比電腦而言,手機具備消費品屬性且換代很快,這導致無論是成本領先、還是差異化、或細分市場等等諸多戰略都可以混存;電視則具備內容和應用的運營前景,這意味著新價值可能出現。
當然,作為無限改進類領域,關鍵是滯漲期會有多長。比如電腦業,從1980年開始,到現在已經30多年,未來還看不到劇變的可能性。這樣長期的發展滯漲,當然有利於後進追趕者,也有利於成本領先地區。那麼智能手機和智能電視的滯漲情況會和電腦類同嗎?或又有哪些不同?
本系列文字,希望能對智能手機、智能電視以及其相應的整個軟硬件行業展開一番探討。下篇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