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上期報導,錦田長春新村附近有人大規模倒泥,但因農曆年假而短暫停止。經連日追查,記者終發現倒泥元兇,原來是新鴻基地產全資擁有的沙埔村住宅地盤。記者目擊高峰期每小時有近廿架泥頭車,從該地盤偷運泥頭到山上非法傾倒。
更離譜的是,新地倒泥的位置,屬林村郊野公園邊界,附近佈滿鄧氏祖墳,最近的一個與倒泥位置只相差數米;受影響的更包括一個建於明朝,有近六百年歷史,被稱為香港十大風水名穴之一的「荷葉跋龜」。
翻查資料,有關土地屬錦田鄧氏祖堂所有,錦田鄉事委員會嚴斥倒泥行為破壞鄧氏風水,長春社質疑新地將池塘填平嚴重破壞環境兼毀壞古物。新地則回應非常重視事件,已即時叫停該地盤所有泥頭傾倒工作,並正研究懲處分判商。規劃署則表示已即時發出強制執行通知書,終止違規事項。
「近排呢頭山路多咗好多泥頭車出入,又嘈又大塵,唔知邊度嚟!」本刊上期報導,環境幽靜的錦田長春新村一帶,近月幾乎每天都有多輛泥頭車出入,懷疑有人大規模非法傾倒泥頭。記者上週曾到該處調查,雖發現附近官地已被棄置大量泥頭,但懷疑工人因農曆年假而停工,加上有關土地已「填無可填」,結果無法揪出元兇。
偷運泥頭全過程
郊野公園外倒泥
不過,記者上週末再到該處守候,終發現多輛泥頭車往返村落,泥頭碎石亦散佈道路,於是驅車沿路追蹤,發現泥頭車一直駛往林村郊野公園邊陲,位於圓山一處被大樹環繞的空地,離郊野公園的指示牌只有數十米。記者走近該地,已聽到挖泥車操作的聲音,並發現大樹及蘆葦叢後面,多輛載滿建築廢料的泥頭車,正排著隊駛至挖泥車附近,逐一打開泥斗,將大量泥頭傾瀉,挖泥車則協助鋪平泥頭。環境清幽的郊野公園,頓即變得沙塵滾滾,猶如建築地盤。但由於該地位處偏僻,加上位於小山丘之上,外人難以察覺。記者於附近山頭點算泥頭車的數目,發現高峰期每小時有多達二十一輛泥頭車駛到該處倒泥,每次均是四至五輛一組排隊等候卸泥。記者之後跟蹤已倒泥的泥頭車,並暗中抄下車牌,發現他們原來駛到附近,只有五分鐘車程的一個大型地盤,隨後同一批車又重新載著泥頭,經同一閘門駛出,再駛往林村郊野公園外卸泥,過程中涉及最少十輛泥頭車,一小時內即可往返三次。
新地是倒泥元兇
根據車牌登記資料,涉及的泥頭車分別由五人以個人名義登記,部分車主擁有多於一架泥頭車,估計全為合約承辦商。至於泥頭車進出的地盤,原來大有來頭,屬新鴻基地產全資擁有的「沙埔村項目」。綜合新地年報及過往的報導,該地盤總住宅樓面面積達二百三十萬平方呎,正進行上蓋建築工程,興建約三十幢樓高十二至十六層的住宅,提供約三千個單位,預計於一五年上半年取得入夥紙。聯同近日劈價開售、與地盤僅一河之隔的新盤「爾巒」,新地銳意將錦田一帶打造成低密度住宅王國。有業內人士拆解,政府規定所有建築廢料須運往將軍澳、打鼓嶺或屯門的堆填區,每公噸收費廿七至一百二十五元,視乎泥頭內物質的污染程度,以一輛泥頭車載重廿四噸計算,每次最低消費也要六百五十元,還未計人工及汽油成本。「所以有啲地盤為慳錢,就會去最近嘅鄉郊倒咗去就算,政府收費只係小數目,最緊要架車同工人走多好多轉,一來一回慳好多錢。」但諷刺的是,該地盤於一一年以七十億元完成補地價手續,單是補地價成本預料每呎便要近三千元。業內人士又踢爆,大型發展商與傾倒泥頭的承辦商簽約,通常要求對方提供到堆填區傾倒泥頭的收費記錄,作為核對之用。而且涉事的泥頭車十分鐘便能折返地盤再度「上泥」,明顯沒有依正途到堆填區倒泥,質疑地盤監督以至管理層默許違法行為
破鄧氏百年風水穴
記者其後折返倒泥位置細心觀察,被破壞的土地猶如一個標準足球場,部分更被堆至超過兩米高,泥頭內包括磚塊及碎玻璃等建築廢料。但根據地政總署攝於一二年的高空圖片,當時該地段由多個魚塘及濕地組成,曾經綠草如茵,現時卻遭大規模填平。沿著土地邊緣觀察,發現懷疑是被翻起的深灰色的「塘泥」,估計有人將魚塘挖深,再以泥頭填平。更意想不到的是,該地四周原來佈滿鄧氏祖墳,最近的一個距離倒泥位置更只有數米,另一個離現場只有數十米,更是被封為香港十大名穴之一,有超過六百年歷史的「荷葉跋龜」。記者之後邀請曾撰寫《香港名穴掌故鉤沉》的史地掌故研究者周樹佳到場觀察,他解釋當地最古老的墓穴為錦田鄧氏第十五世祖鄧洪儀之墓,早於明朝已入土下葬,因為該地形似一隻烏龜從荷葉走出來,故又名「荷葉跋龜」,屬本港十大名穴之一,早已成為風水研究者實地考察的典型教材。周又指,錦田鄧氏現時共有九條分支鄉村,包括逢吉鄉、吉慶圍及沙埔村等,都承自鄧洪儀一脈,故鄧氏子孫至今仍相當尊重此墳,春秋二祭例必拜祭:「而家好多祖墳都只係一年拜一次,係咁大個太公,村民先會咁隆重,著長衫踩單車嚟拜祭。」而現場另一風水名穴「鐵爐墳」,則因背靠兩座平排山峰,面向水塘,按傳統「水為財」的道理,此墓可令子孫富貴,但現時水塘被填為平地,亦有不少泥頭直堆到墳前,恐怕已破壞其格局,「以前就食正條水,而家食泥喇。」
填塘破壞濕地
周慨嘆香港沒有保護古墳及其周邊地方的概念,他指去年到此地時,只有小量農地被填,但未及現時這麼嚴重,由於名穴週遭的景觀及山勢已被人為破壞,後人無法再實地研究及揣摩前人在此點穴的經驗,「而家最可惜無地方,再無呢啲山墳,學做陰宅風水師無用武之地,遲早失傳。」他認為今次受影響的不單是鄧氏一族,連帶研究香港早期原居民的習俗及發展亦受影響,碑文中提到的「荷葉跋龜」已不復見,「例如個穴叫『荷葉跋龜』,碑文都有寫,其實當時好多人係唔識字嘅農民,立墳嘅風水師傅於是用荷葉、龜呢類農民見慣見熟嘅嘢,同個風水穴命名。」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看過本刊提供的片段後指,長春社早於一一年到同一地點考察時,亦曾遇見泥頭車小規模傾泥,並向相關部門投訴,一度以為已成功阻止非法行為。「嗰度原先係一片小型濕地,當時已經有人運泥頭去倒,不過無今次咁大規模,當時仍然有植被,同仍然有濕嘅地。」他指現時填塘範圍較當年大得多,除了風水穴有考古價值外,濕地亦有其生態價值,為不同物種提供棲息地,於錦田已是「買少見少」。他憶述當年曾向規劃署舉報,但署方最終未能將有關人士繩之以法,現時證據確鑿,希望政府加大力度執法:「發展商要賺盡,唔肯花少少錢去處理建築廢料……政府應該巡邏密啲,加大力度打擊。」
新地即時停止倒泥
翻查資料,倒泥位置屬錦田鄧氏的祖堂地,身兼元朗區議員及錦田鄉事委員會執行委員鄧卓然直斥,兩個月前已得悉此事,並向政府部門反映,環保署和規劃署亦曾到場瞭解,可惜情況並無改善。「每日都有泥頭車,好似而家彌敦道巴士咁樣,一個鐘都唔知幾多班泥頭車,咁係好失控嘅。」他又指有關行為不但影響鄧氏祖墳的環境,更擔心泥頭有毒,聲稱事前從沒有人知會鄧氏祖堂,並會跟進及追究。本刊之後將拍攝到的片段交予新地,發言人聲稱極度重視今次事件,並即時停止該地盤所有傾倒泥頭的工作,又表示正研究按合約懲處分判商,但並無回應新地的角色及責任,又推卸有關問題由該項目的承建商輝強有限公司負責跟進。規劃署則確認倒泥位置位於分區大綱圖的「農業」地帶內,並確認有人違規倒泥。於本刊查詢後,規劃署已向有關人士發出強制執行通知書,須終止違例事項。規劃署又指會繼續監察場地情況,以便採取進一步的管制行動。
後記
記者追蹤倒泥元兇當日,正是本港入冬以來最寒冷的一天,新界氣溫只得攝氏七度,刺骨寒風直撲面孔。記者與兩名攝影師揹著腳架等器材,為尋覓高位監視泥頭車,邊行邊合十向先人說「唔該借借」,沿著山墳爬上小山,抵著寒風潛伏個多小時,終拍攝到多輛泥頭車偷偷倒泥的實況。及後於單程路跟蹤泥頭車返回地盤,採訪車司機為免引起工人疑心,更要「扮唔識路」,終拍得泥頭車出入新地地盤關鍵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