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3 NM
多謝讀者的支持,本欄由今期開始,會從《中環人語》分拆出來,獨立成為專欄,繼續發掘上市公司的會計陷阱。
本人離開大學校園,一眨眼,原來已經跟財務報表打了廿多年交道。當過上市公司CFO,負責不少投資項目的盡職調查,參與多宗上市公司的重組計劃,又處理不同性質的法證會計個案,見識了不少「表徵特別」的財務報表。數字其實很老實,不會騙人。財務報表裡的數字,像手腕上的脈搏,藏著重要訊息;懂得「把脈」,自能理解公司狀況。
怎樣切入一份財務報表,的確是一門藝術。會計系統內有資產、負債、股東權益、收入、開支、現金流,再細分還有流動、非流動及不同風險程度的區別。一兩百頁的財務報表,不是每一頁都是有用的。要在內裡一兩個重要環節,找出有意義的數字來討論,往往需經驗和感覺。而這類感覺的源頭,其實離不開對經營環境和變化的觸覺。今次就以康師傅控股(322),談一下這公司的業務拓展狀況。
方便麵業務放緩
康師傅從事食品業務,年前已進身藍籌股,屬不少投資者留意的對象。康師傅的方便麵業務,一直是內地一哥,佔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可是這分部的增長已有所放緩,2012年的營業額增長為10.2%,2013年首9個月按年增長只是8.1%。康師傅的管理層似乎已洞悉這個經營狀況,在2011年年底已跟PepsiCo訂下戰略聯盟,收購了PepsiCo在內地的飲品業務,試圖借飲品打出另一片天。藉著收購,康師傅的營業額增長相當明顯。2012年的營業額達92億(美元,下同),增長17%;2013年首9個月的營業額達88億元,按年增長18%。飲品業務提供的營業額增長,彌補了方便麵業務的放緩。不過看實際,還是要交出溢利。這方面原來並不理想。2012年飲品業務的營業額儘管上升23%至49.3億元,溢利貢獻反而下降了19%。還要靠年中一筆1.9億元的收購議價收益,才令分部業績不致倒退。可是,這畢竟屬非營運的特別收益,不是持續的。
押注飲品業務
另外,是康師傅對飲品業務的資源投放,在溢利貢獻不彰的前提下,仍不斷增加。在短短21個月內,分部資產便增加了18.1億至52.5億元。管理層押注在飲品業務上,似乎是他們的決心,日後康師傅的增長前景,恐怕肩負在飲品業務身上了。但直至今天,方便麵業務還是提供了穩定和重要的溢利貢獻,支援整體發展。值得留意的是,飲品業務在2013年第3季的營業額增加了3.7億元,但溢利貢獻竟然增加1.2億元,這現象在其他季度並未發現。理論上營業額上升,不代表溢利貢獻能直接大幅上升,是飲品業務的毛利大幅改善,或是部分支出沒有完全被反映,要更多數據才能看清。看飲品業務能否成為明日之星之前,康師傅還須依賴方便麵這頭現金牛。這也印證了企業進行業務收購和拓展,只屬中性活動,影響是好是壞,時間會告訴我們。
鄔碩晉 Wilfred Wu
資深會計師,現任貝德富理的執行董事,在不同的會計範疇歷練廿多年,近年專注企業重整及法證會計的專項工作。曾在不同報章撰寫財經專欄,喜歡從財務報表,發掘被數字隱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