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底,一家知名互聯網公司在自己的平台上展開活動,鼓勵用戶在參與之餘將信息分享到微博上。這家有著巨大用戶群的公司,一天之內引導了近150萬消息到微博上。結果出乎意料,儘管有著龐大的參與用戶群,活動結束後,這家公司發現自己並沒有從微博中獲得理想的回流,數據很慘淡(不足1萬)。微博中的人們對於這個活動無動於衷。
這並不意味著用戶對活動毫無興趣,活動展開前後,正值傳說中的瑪雅曆法中提到的「世界末日」前後,無數用戶在微博上創造了關於「世界末日」的自娛內容,同時期展開的活動在這一熱點的影響下,多參與者眾。活動困境在網絡上尤其是微博中困擾了很多企業,相比數字客觀的參與人數,所追求的效果總是可以忽略不計。
在上面這個案例中,問題呈現正是在消息的文案撰寫上。該公司的文案類似於:我在參加一個XX活動,分享就能有機會獲得大獎,還有多部iPad mini、手機等獎品等你來,快來參加吧。(含鏈接、圖片)
這樣的文案其實充斥在社交網絡中,絕大多數的網站默認分享信息與應用的活動、分享文案都是如此。我們形容它是機器語言:冷冰冰的,沒有任何感情色彩。用戶及其好友圈被排斥在了信息之外、互動也就不會產生。這形成了一個斷裂,即用戶在自己的網站和應用上,分享了大量消息到社交網絡,但並不是用戶所需要的內容,導致用戶的好友圈不願意從社交網絡來到目標網站。數據上顯示,這家公司活動展開後,用戶點擊率不足1%。相對於龐大的參與用戶群,這樣的點擊率聊勝於無。
在社交網絡中,分享行為是一種快速擴散的病毒,信息的質量本身(尤其是其中所蘊含的情感、傳遞的資訊)更像是病毒所具備的感染能力,並是推動信息在人群間二次乃至更大範圍擴散的第一推力。
單純的機器語言信息會經歷一個被自然抑制的過程,不管是被平台還是被用戶自發抑制。雖然在社交網絡中,信息並無好壞之分,更多取決於「合適的信息「能否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合適的人「面前,但一個時間點上,對某一用戶無意義的信息會淹沒他需要的信息,導致用戶獲取信息的效率下降(好友之間的關係緊密程度,使用戶對無意義信息有不同的容忍度,關係越密切容忍度越高)。當無效信息在微信朋友圈中開始氾濫時,微信曾採取了直接關閉接口的方式,微博面對同樣問題則採取了」微博管家「的產品模式,將這些信息收納在一個地方,而不是直接出現在用戶面前。
單一信息在龐大的用戶群面前極其易腐。當單一消息大量湧入社交網絡,尤其是微博時,一旦人數達到一個數量級,對於信息的個性化與變化就會迅速提高要求。任何優秀的文案在經過無數人發佈後,其蘊含的好奇與好玩都將被搾取得一乾二淨,引發的效果也將銳減。這很好做出對比,比如,在近期的《瘋狂猜圖》應用不斷刷著用戶的微信朋友圈的同時,仍然拉動了下載量的迅速提升,這是因為儘管總數可觀,每一條信息都是個性化的、向好友求助的娛樂信息,和上述所說針對某大型活動發出的信息有著巨大的差異。
面對社交網絡,業界的一些慣性思維尚未扭轉。大家默認關注的依然是平台的資源,即使是微博、微信這樣的平台,也很難再像過去網絡媒體那樣置頂頭條的形式去強制影響用戶,這樣的方式正在被越來越慎用。在媒介的演變中,權力被越來越多地還給了普通用戶本身,用戶所處的行業、領域、關係鏈、圈子構成了自身權力的基礎。對於用戶本身的關注,鼓勵企業激發出用戶的分享慾望,通過一條條真實個性的信息,才能將他們的影響力收攏起來,匯聚成一個可觀的收穫。
在大多數社交產品上,信息的質量非常重要,每條消息都是一個用戶瞭解、接觸自己的入口。因此在信息上要投入和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反覆優化。這些高質量的信息即使沉澱在社交網絡中,也會發生可觀的長尾效應。如果我們抽取部分在微博獲得超大流量的網站的信息,都能看到這樣的特點。
2013年5月,旅遊網站X與T微博之間有一個合作試點展開,其中關於信息的不斷優化所帶來的回流變化,非常全面地詮釋了相關差異。試點是一次基於旅遊的垂直服務試點,X在微博上為正準備出行的用戶提供相關的攻略內容。旅遊 行業將人們的出行劃分為出行前、出行中、出行後三個大的階段,其中僅出行前就誕生了機票預訂、酒店預訂、租車、攻略準備等數個知名網站,攻略準備與參考是受到外界影響最小的普適服務之一。基於微博的特點,X的服務是為這些用戶準備好內容,然後在微博上@提及或評論的方式進行服務提供,配套的還有通過展開分享活動、@企業官方賬號索取服務等方式提供。
第一次進行時是在5月3日,X按照自己的理解準備下了一條標準文案,他們是這樣寫的:
親,【123456】個X網友和你一起關注【泰國】的旅行,這裡有眾多網友真實而精彩的泰國旅遊攻略,點擊查看。
【123456】方框內的數字和地點會根據真實情況自動進行調整變化。這樣的文案和上述的案例一樣,都是從企業角度出發,硬邦邦的沒有情感色彩,用戶難以喜歡。因此,第一天的文案發出後,只有3.7%的用戶通過信息附帶的鏈接點擊來到網站瀏覽。幾天後,工作人員在這個基礎上也進行了一些調整,軟化了一些語氣,轉化有所提升,第二次試點的比例提升到了約22%。
第三次,文案不再是小修小補,而是重新進行了擬寫。這次,X準備了五條信息文案。仍以目的地泰國為例,他們是這樣寫的:
1、去泰國?還沒做好攻略吧,我之前需要的信息都是在這裡找的(附帶鏈接),吃喝住行很全面,你還不參考下?
2、我也即將去泰國,景點、住宿、美食、交通輕鬆都搞定,這兒的信息幫了我大忙,強烈推薦(附帶鏈接)。
3、帶朋友出去玩,行程必須充滿驚喜呀,這裡有好多情侶回來後寫的泰國精彩遊記(附帶鏈接),趕緊學習學習。
4、Hi,去泰國旅行也是我的最愛。玩什麼、吃什麼都難不倒我,因為我在這裡找到了最實用、最全面的泰國旅遊攻略(附帶鏈接)。
5、到泰國旅行,玩得怎麼樣?去過泰國的朋友都在這裡(附帶鏈接)。分享精彩旅行,你還不來看看?
五條不同的文案,在同一天分別發了出去。當天試點結束後我們看到,前面三條的轉化點擊比例在60%以上,後兩條在6%~7%。單獨從這五條文案看,只是言語的出發點不同就能帶來點擊訪問回流上的很大差異,前三條數據表現良好,正是因為簡單而直接地提出了衣食住行的實用信息,這對出行前的用戶有著巨大的幫助。從文案本身看,繼續朝向這些角度優化還能獲得再度提升。
後續的試點在針對前面三條留下的實用風格上繼續進行。到第四輪時,轉化數據有的已經超過120%,這是因為更為人性化的信息也引起了用戶的好感,引發的評論和轉發又吸引了周邊好友點擊進來查看。由於試點仍在進行,文案的優化尚有巨大空間,所引發的互動次數也尚不多,因此,後續的效果還有大幅提升的空間。在其他的案例中,我們甚至能夠看到,一句單純的「我喜歡」這樣的話,都能激起連串的互動反應。關於互動提升所帶來的效果,後續「讓每個用戶的動作都產生收益「和」互動與放大效應「兩個小節中會有更詳細探討。
對於合作夥伴而言,鼓勵更多用戶分享高質量的內容到社交網絡、微博之中來是應有之義(並非是單個用戶分享更多雷同的消息)。但並不意味著大量的消息充斥就會帶來價值,類似的還有許多遊戲應用在一些關卡處會引導用戶分享,海量而雷同的消息迅速衝到微博之中,反而降低了用戶的接受度。這時,可以採取「一降兩升」的改進措施:降低單個用戶分享信息的數量、提升信息的個性程度,提升主動分享的用戶數。與其一個用戶每天分享10條,不如10個用戶每天分享一條精彩而又有個性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