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做了春蘭空調,當年1997、1998的時候,也算是大牛股了。現在只剩下了苟延殘喘了。
這家公司從一開始就不是那麼專注,開始是邊做空調邊做摩托車,現在又是邊做空調邊搞房地產了。
不專注的公司,做家具、食品倒還好說,這個畢竟還是有差異性的,口味地道,總不至於死,總是有一群死忠跟著你的,大小還能活。空調這種東西是大宗工業品,技術差不多,就只能拼成本控制了。但是春蘭的成本控制,真是比較爛了。最後被格力他們打的一敗塗地。
剛開始的時候,貨也還是能賣的,2002年的時候,應收賬款佔總資產的42%,存貨佔了3%。到了2012年,存貨佔總資產的43%,應收款佔了6%。連賒銷人家都不要了。這個混的有夠慘的。
目前產量和存貨相當。
這種高競爭的行業,真是兵敗如山倒,要競爭,就必須得要花銷售費用。一旦銷售收入沒上去,那麼銷售費用率就猛增上去了,毛利一下子就吃沒了。但是就這樣,銷售費用還是不敢縮減,一旦縮減,死的更慘,2006和2007兩年,銷售收入從32億降到19億,但是銷售費用卻增加到了5.3億。這樣的血拼之下,難免失敗的命運了。之後公司估計心灰意冷,銷售費用猛降到了1.9億,但是收入更是猛降到了9.4億。兵敗如山倒,翻身的機會都沒有了。
還沒看格力的數據,等看了格力,再回過頭看看春蘭,或許能看得更深入一些。春蘭2006的銷售系統調整,也是元氣大傷了。
以下摘錄自2006年的年報:「公司為提升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和盈利能力,在報告期內對銷售策略、政策及
產品價格也進行了調整,加大了對終端售點的投入,自辦售點5000 個,使銷售費用大幅上升。且由於
對部分商家延長回款期,報告期內按帳齡,增加提取壞帳準備 4727 萬元。」
不知道格力是不是一開始就是直接控制終端銷售點?感覺上,直接控制終端銷售點可能會拖累擴張速度吧,且銷售費用短期內不算低了。但是如果量上去了,可能還更划算了。小時候還聽過春蘭空調的,現在混成這樣,真是沒想到。等看了格力之後,再進行一下對比吧。
卡片如下:
春蘭股份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ROE4%2%0%-1%-5%-15%1%1%-18%1%1%扣非ROE4%2%0%-1%-8%-14%-11%-9%-18%1%0%毛利率21%19%17%16%20%19%7%18%10%19%25%淨利率7%2%0%-1%-5%-16%1%2%-32%2%2%員工人數0.240.230.190.220.210.210.180.160.150.150.18銷售收入17.432.232.332.224.119.89.48.310.49.67.5淨利潤1.20.60.1-0.3-1.2-3.20.10.1-3.30.20.1總資產36.145.446.148.842.239.228.626.624.127.527.8淨資產29.730.330.129.824.521.421.521.618.518.718.8公司概要1994年4月IPO,主營業務為空調製造。融資淨額2.4億。1998年7月配股,融資淨額4.4億。2001年通過增發新股,募集資金淨額11.2億,以收購春蘭空調器廠。上市以來累積融資18.2億,上市以來分紅總額9.9億,上市以來累積盈利14.4億。從2002年到2012年,人均工資從1.6萬上漲到5.78萬,人均淨利潤從5萬下降到0.65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從12%上升到了29%。銷售收入連年下滑,成本控制不力。公司扣非淨利潤近年常為負。總資產周轉率從2003年的0.78下降到現在的0.27。目前空調的庫存量已超當年的生產量。貨幣資金佔總資產的比重為2%,存貨佔總資產的比重為43%,應收款佔總資產的比重為6%,重資產佔比17%,有息負債1.48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