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億可以幹些什麼?
標價30.5元的麥當勞巨無霸套餐,可以請13億中國人每人吃一份;也可以幫8000萬中國私家車主按95高標每人加滿一箱油;如果是家航空公司,夠你一次性添置2.6億美元的波音777寬體客機25架;6.5萬噸排水量最新核動力航母,就像明年下水服役40年的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你可以打造1.7艘。
截至2013年4月15日出爐的208家上市央企年報明白告訴世人,其中的24家在2012年虧損了400.66億元。而在這支大軍中,中國遠洋、中國鋁業、中國中冶和*ST鞍鋼分別以95.6億、82.3億、69.5億、41.6億合計289億佔去七成權重。換種算法,即這四大金剛過去一年每天蒸發了2600萬、2200萬、1900萬和1100萬的鈔票。
無論是較上一財年虧損翻番的*ST鞍鋼,還是在百億虧損線上掙扎的新晉ST中國遠洋,未來逾270天將是生死大考,假若沒有雷霆手段令賬面變綠,那麼按證監會的規定,就算頂戴上寫著共和國工業長子的斗大字眼,也難逃「暫停上市」的結局。看來,一年前國資委對於2012央企業績考核確定的「保增長、提質量、調結構、抓管理」十二字方針還是漏了一項——減虧損。
有色、航運、鋼鐵,三個強週期行業在全球經濟下行格局下淪為重災區本在意料之中,而在包括定價權、規則制定權、戰略性資源及信息的控制權和先佔權上的缺失,令素來大而不強的此類中國央企受傷更重。然而,搭乘全球製造工廠快車,坐享入市紅利近十年之久的部分央企,只是因為外部環境轉壞而集體「中槍」嗎?同樣是爆出巨虧,個中又有著怎樣的差別?當進入央企負責人第四任考核期開局之年後,他們當家人的未來命運又會如何?
中國遠洋一直被外界拿來當做虧損央企樣板,不止是因為它在2004至2008年曾一度連續五年盈利過百億,貴為央企的優等生,而現在卻已蟬聯虧損之王兩年,也不是因為其董事長魏家福關於「ST制度應取消」、「中央是相信我的」等言語出位引發爭議,關鍵是,這家央企由興至衰充分映射了中國企業缺乏對於經濟週期規律的拿捏和對沖的軟肋。特別是在經營狀況尚好時,面對所謂的「世界第一」目標莽撞激進,一旦形勢反轉,那些在價格高位期訂購和租賃的大型船隻最終成了其揮之不去的噩夢。
四年前,船長出身的魏家福言之鑿鑿且頗為驕傲地告訴員工,中遠集團一不裁員,二不減薪。而事實上,2012年下半年魏本人已放棄領取薪水,對外界的口風也改成了一線船員的薪水待遇不變。有消息稱,2013年二季度該公司或會考慮對非一線人員實施降薪乃至裁員。不久前,該公司還將當年IPO時的主項、最賺錢的中遠物流以67.38億賣還給集團母公司,公司的小主管都要簽績效合同甚至還發明了「黨員績效合同」。
中遠之前的虧損之王是誰?穿星戴帽,鞍鋼是也。說來2012年在虧損榜上「僅」排了個殿軍,但那卻是集團公司注入13.29億盈利資產,並將房屋和設備折舊年限大肆延長憑空多出9億淨利所致。*ST鞍鋼長期盤踞虧損黑名單是上市央企另一惡疾的典型:集團公司和上市企業之間不合理的利益分配,產品線滿足於大路貨、缺乏核心競爭力。
庫存大,市場需求不暢,鐵礦石價格高企吞噬鋼企利潤,同行們個個都面對,但卻難以解釋,為何上市企業從集團採購的鐵精粉每噸會高出市場均價近40%,單一個鐵水就讓其比同行多擔了三十多億冤大頭費用。而4月間公司大面積下調從熱軋板到線材各產品線價格顯示其信心依舊不足,只能通過削價維持經營規模和現金流。
同病相憐的中國鋁業和中國中冶,面對的是同一個局面,即嚴重的過剩產能和長期萎靡的產品售價,尤其是前者。近期,從寧夏到四川再到貴州,在市地兩級政府二八包干電費補貼的刺激下,各有色金屬企業仍在不斷加碼生產。
包括工業用電數量在內的三項指標素來為新任總理李克強所關切,乃至被英國《經濟學人》製出「克強指數」。為總理「放電」成為一些地方政府官員最新的追求,而有色金屬製造恰好正是耗電大戶。當然中鋁自身也沒閒著,增發募到的80億不也用來投資山西的80萬噸氧化鋁項目?政令出不出得了中南海另說,19個大項產能瘦身計劃出不了發改委大樓卻是事實。
從2010年國資委推行新政,對央企負責人的考核首次提出資本成本率EVA值,到2013年將利潤考核的權重降至20%,目的就是為了引導央企脫離一味追求營收年增率的怪圈,不再為了擴大規模一味強調投資和併購,哪怕是以「考慮國家戰略意義」的名義。對於四大虧損上市央企來說,這是一個在危機中緩解利潤焦慮的利好。但現在,它們面對的不是利潤多少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利潤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