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ueqiu.com/3495536609/23944005
昨天接到一個創業者的電話,著實唏噓了一番。
事情是這樣的:
小王原來是一個電商基金的投資經理,同在圈內,就熟了。
2011年小王開始創業,做的是電商導購,按他自己的說法是「基於電商的圖片社交」。
小王的履歷還不錯,華中理工計算機專業畢業,參與過一家在線教育公司的創辦,有6年的互聯網經驗,還有兩年投資公司的歷練。
甫一下海,小王就來找過我,希望能從我這裡得到資金支持。
其時,美麗說、蘑菇街已經如日中天,分別完成了B輪和A輪融資,這個時候再來做這方面的創業,顯然不明智。
但小王很堅決,硬是湊了50萬元資金幹了起來。
說來很巧,小王之前買了一套二手房,因為創業,一直欠著房東10萬塊錢的尾款沒付,年底,房東到他公司催帳,看到這幫小夥子沒日沒夜幹活的樣子,不僅沒提還錢的事,還決定投資200萬,做了他們的天使。但第二年年初房東在上海的進出口公司倉庫起火,損失2000萬,後續的100萬就一直沒到,公司的運營很受影響。
我不知道這是小王對我講的故事,還是真的那樣,反正很神奇。
這之後,小王還找過我幾次,每次都是「我們這邊只要稍微增加點規模,就可以吸引外資基金的介入,整個領域平台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前幾天,它的郵件變成了「懇請X總能夠雪中送炭,哪怕一丁點,渡過這段艱難日子也可以。」
我沒有回他郵件,所以今天上午接到了他的電話,聽他在電話裡急切的絮叨。我打斷他說「小王,放棄吧!」,一陣沉默。我可以想像電話那頭淚奔的情景。
一個注定要失敗的項目,為什麼一開始沒有很堅決地阻止他呢?
但創業者從來就是不一樣的物種,不撞南牆不回頭是他們天生的秉性,他們創業就好溺水的人需要掙扎,是一種本能。而投資者是用概率思考的動物。
在他最困難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幫助他呢?
投資人的力量可以叫做無能的力量,如果資金可以讓項目起死回生,那投資人就不會過得這麼掙紮了,無能的力量是一種清楚知道自己能力邊界的力量,屁股決定了腦袋。
承認失敗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氣的事情,磊落的失敗好過苟且活著。我自己在2008年就經歷過一次巨大的變故,毀滅性的,但敗得還算磊落,我從失敗中學到的遠比在順境中多得多。
這兩天正好看到LC風格網合夥人在項目失敗後的一篇文章,同樣讓人唏噓。最後一段話說的很好,「成功並不是我們這代人唯一的路,不創業不會死,但創業至少讓你在死的時候回憶更精彩」。
回頭看《中國合夥人》是把創業過程刻畫得也太輕描淡寫了,沒有經歷過的人,總是把別人的成功看作是理所當然。事情做成了當然光鮮榮耀,但過程一定是如履薄冰、九死一生,甚至還要加上卑微屈辱。
成功者總是願意強調他的成功是如何來自天授,來自神奇的感悟,以標榜自己的獨特和唯一。
成功者有選擇性遺忘的傾向,粉絲們又有選擇性記憶的傾向,兩相疊加,故事就變得越來越傳奇,以致看起來都變得不太真實,就像金庸小說的情節一般,「郭靖自從喝了梁子翁的蛇血,從此百毒不侵天下無敵」。
但是,生活中從來沒有這樣的好事。就算神奇如巴菲特,在剛剛開辦合夥公司的時候,也是得了老師格雷厄姆的幫助,才好不容易募到了第一筆投資基金,多少?105000美金,直到創業三年以後才有了第一個100萬。要知道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還貴為國會議員,雖然美國的國會議員不像中國的全國人大代表這麼給力,但小巴少年時代就可以在父親的帶領下拜見高盛的總裁,這樣的機遇也並非普通人可以輕易獲得。
總之,成功的故事都有相似的情節,失敗的案例卻有各不相同的原因,而所有的原因看起來也都是理所當然的。創業就像是在沙漠裡種樹,的確是太難了,至於要成片成綠洲,那更是難於上青天。
因為太難,所以那些茁壯成長著的,蔚然成林的,看起來就特別的耀眼,那些居然種成綠洲的,就更是神乎其神近乎神蹟了。於是,他們的田裡是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他們的經歷被寫成故事,他們的頭像被做成封面,他們的傳奇以書的形式放在了每一個中國機場的書店裡,供人們膜拜。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可以膜拜英雄,但一定要寬容失敗。
昨天接到一個創業者的電話,著實唏噓了一番。
事情是這樣的:
小王原來是一個電商基金的投資經理,同在圈內,就熟了。
2011年小王開始創業,做的是電商導購,按他自己的說法是「基於電商的圖片社交」。
小王的履歷還不錯,華中理工計算機專業畢業,參與過一家在線教育公司的創辦,有6年的互聯網經驗,還有兩年投資公司的歷練。
甫一下海,小王就來找過我,希望能從我這裡得到資金支持。
其時,美麗說、蘑菇街已經如日中天,分別完成了B輪和A輪融資,這個時候再來做這方面的創業,顯然不明智。
但小王很堅決,硬是湊了50萬元資金幹了起來。
說來很巧,小王之前買了一套二手房,因為創業,一直欠著房東10萬塊錢的尾款沒付,年底,房東到他公司催帳,看到這幫小夥子沒日沒夜幹活的樣子,不僅沒提還錢的事,還決定投資200萬,做了他們的天使。但第二年年初房東在上海的進出口公司倉庫起火,損失2000萬,後續的100萬就一直沒到,公司的運營很受影響。
我不知道這是小王對我講的故事,還是真的那樣,反正很神奇。
這之後,小王還找過我幾次,每次都是「我們這邊只要稍微增加點規模,就可以吸引外資基金的介入,整個領域平台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
前幾天,它的郵件變成了「懇請X總能夠雪中送炭,哪怕一丁點,渡過這段艱難日子也可以。」
我沒有回他郵件,所以今天上午接到了他的電話,聽他在電話裡急切的絮叨。我打斷他說「小王,放棄吧!」,一陣沉默。我可以想像電話那頭淚奔的情景。
一個注定要失敗的項目,為什麼一開始沒有很堅決地阻止他呢?
但創業者從來就是不一樣的物種,不撞南牆不回頭是他們天生的秉性,他們創業就好溺水的人需要掙扎,是一種本能。而投資者是用概率思考的動物。
在他最困難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幫助他呢?
投資人的力量可以叫做無能的力量,如果資金可以讓項目起死回生,那投資人就不會過得這麼掙紮了,無能的力量是一種清楚知道自己能力邊界的力量,屁股決定了腦袋。
承認失敗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氣的事情,磊落的失敗好過苟且活著。我自己在2008年就經歷過一次巨大的變故,毀滅性的,但敗得還算磊落,我從失敗中學到的遠比在順境中多得多。
這兩天正好看到LC風格網合夥人在項目失敗後的一篇文章,同樣讓人唏噓。最後一段話說的很好,「成功並不是我們這代人唯一的路,不創業不會死,但創業至少讓你在死的時候回憶更精彩」。
回頭看《中國合夥人》是把創業過程刻畫得也太輕描淡寫了,沒有經歷過的人,總是把別人的成功看作是理所當然。事情做成了當然光鮮榮耀,但過程一定是如履薄冰、九死一生,甚至還要加上卑微屈辱。
成功者總是願意強調他的成功是如何來自天授,來自神奇的感悟,以標榜自己的獨特和唯一。
成功者有選擇性遺忘的傾向,粉絲們又有選擇性記憶的傾向,兩相疊加,故事就變得越來越傳奇,以致看起來都變得不太真實,就像金庸小說的情節一般,「郭靖自從喝了梁子翁的蛇血,從此百毒不侵天下無敵」。
但是,生活中從來沒有這樣的好事。就算神奇如巴菲特,在剛剛開辦合夥公司的時候,也是得了老師格雷厄姆的幫助,才好不容易募到了第一筆投資基金,多少?105000美金,直到創業三年以後才有了第一個100萬。要知道巴菲特的父親霍華德還貴為國會議員,雖然美國的國會議員不像中國的全國人大代表這麼給力,但小巴少年時代就可以在父親的帶領下拜見高盛的總裁,這樣的機遇也並非普通人可以輕易獲得。
總之,成功的故事都有相似的情節,失敗的案例卻有各不相同的原因,而所有的原因看起來也都是理所當然的。創業就像是在沙漠裡種樹,的確是太難了,至於要成片成綠洲,那更是難於上青天。
因為太難,所以那些茁壯成長著的,蔚然成林的,看起來就特別的耀眼,那些居然種成綠洲的,就更是神乎其神近乎神蹟了。於是,他們的田裡是絡繹不絕的參觀者,他們的經歷被寫成故事,他們的頭像被做成封面,他們的傳奇以書的形式放在了每一個中國機場的書店裡,供人們膜拜。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我們可以膜拜英雄,但一定要寬容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