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allstreetcn.com/node/23224
有些大趨勢被相對較小的趨勢掩蓋了。美國製造業就業穩步減少就是這樣的大趨勢。
經濟衰退以來,美國工廠的用工人數在回升。但過去十年製造業失去的就業崗位將難以失而復得。
有人會將這種趨勢歸咎於國外的競爭與全球化,但經濟與政治專欄作家Tim Fernholz認為,真正的罪魁禍首是生產力。
早在全球化形成各國就業競爭以前,生產力已經讓人們能夠用較少的人手生產更多的產品。
下圖顯示了1973-2008年美國等四個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就業下滑趨勢。
換句話說,機器人在搶我們人類的飯碗。可那倒不一定是世界末日。
60年前,美國農業就業者佔就業總人數的比例也是這樣開始走下坡路。
1949年,大概每10個美國人就有兩人務農。後來,機器就開始奪走他們的工作。在工業化真正開始影響農場就業形勢以前還沒有這類數據跡象。
但50年代與60年代生人並沒有諸多抱怨,因為並非所有的農業勞動者為失業難過,經濟還在發展,工廠為他們提供了新的就業機會。
這正是經濟學家希望的:節省勞動力的設備在某些方面減少了就業,但由於革新創造了新的價值,失業者找到了新的工作。
因此,Fernholz認為,今天的問題與其說是製造業的工作崗位越來越稀缺,不如說是沒有找到能替代這些崗位的地方,這實際上要問後工業經濟體的社會與經濟機制。
對於美國工人,確實需要多一些抽象思考,政府要集中發展教育,可能關係到提供一些服務,當然還有互聯網。
轉型對美國社會是痛苦的過程,但如果想一想當年農業勞動者曾經成功轉變,就會覺得這應該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