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ueqiu.com/8528235036/23187575
1、人口出生圖:
查看原圖
原圖:http://wenku.baidu.com/view/00f717f9fab069dc50220199.html
2、關於中國人口的數據,不同出處不一樣。比如易富賢引用的數據,來自於另一個版本。http://www.cfbang.com/article/100003/13286/
3、按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簡單平均一下,可以得出:0-14歲人口平均每年為1483萬人;15到59歲人口平均每年是2088萬;60到65歲平均每年是1176萬人;
4、總體來看,不論是哪個數據,都大致顯示了不同時期在人口出生的情況。比如從1945年後,人口出生開始慢慢爬升,歷史性的突破了1000萬人。到了66年前後,到達2000萬以上的最高區位,直到1970年開始初步計劃生育。之後,由於基數,在嚴格計劃生育的情況下又來了一波生育潮,最高區位再次達到二千萬上方。到了1990年前後開始下降。以人口普查數據,1996年後的年均人口是1483萬人;1951年到1996年的年平均人口是2088萬人;而1946年到1951年前的年均人口是1176萬,1946年前出生的年均不到1000萬。
5、本文採信的圖,基本符合人口普查的數據,下文主要就此圖做分析。不過易富賢的圖,為方便計,也將做不同程度引用。因為本文主要是定性分析,無意於在數據上做嚴謹考證。總體說來,易富賢的數據更嚴峻,尤其是對近十年的出生數據的採信上。另外易富賢的數據比較平滑,從1995年的1800萬,經過五年的下滑,到2003年大致是1400萬,保持了十年。而本圖從1995年總體保持了1600萬的平穩情況,只是在1999前後出現一個波谷1150萬。但是,二者的數據平均起來,近15年的情況應該都接近第二次人口普查。
第二部分 基礎推論
6、從圖明顯可以看出,在過去40年的期間裡,新生人口有明顯的週期波動。最早的一個低點是1976年,最高點則是1990年,而最近十年,平衡在1600萬左右。
7、中國的計劃生育,始於1971年,開始政策較鬆,到1976年開始嚴格限制三胎,到1980年全面施行和現行類似的政策:限制二胎。近幾年,雙獨放開,但生育率沒有明顯上升。
8、從1976年到1990年,在政策日嚴的情況下,出生人口仍然上行,是因為上一個人口出生高峰潮,是在建國後。二十幾年後,這一批人開始進入生育週期,導致出現最後一個峰值。而1999年,出生人口低至如此歷史低點,則又是因為1970年到1978年這十年裡,是一段人口出生的顯著下滑期。
9、1990年出生的人口,到今年是23週歲,整體剛進入生育年齡。假設一胎的生育年齡(都為平均值),農村是23週歲,城市是26週歲,生育二胎的年齡,農村是25週歲,城市為30週歲,那麼我們可以簡略的把23週歲到30週歲當成生育分佈主區間,其中高點可能密集於26歲前後。按這樣的假設,那麼在現有政策不變的情況下,未來二三年的新生人口還將繼續增加。
10、考慮到生育政策幾年前已經初步放鬆,即雙獨可以生二胎;加上現在經濟情況改善後,違規二胎現象抬頭;再加上時代原因,生育年齡後靠——那麼三者合力下,這個時間點或許還能稍微推後,比如2016年到2017年才是這一波新生人口高峰值。
11、2006年(1584萬)開始到09年的四年裡,新生人口逐年微弱增加,到2011年,新的數據是1615萬,2012年龍寶寶的數據尚未出來,也有可能突破1700萬。未來三年,如果繼續增加,或許可能到在2017年峰值突破1800萬。
12、假設政策繼續保持不變,那麼可以料想的是:2017年後,育齡婦女人口總量將在之後十年裡快速下降,2027年左右達到最低值。
13、不過,易富賢的圖顯示,20—29歲的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已經在2011年見頂,並將在2015年快速下滑。結合她們的出生情況,基於時代考慮,如果把20—29歲改為23週歲到32週歲,因為1977年到1987年,人口出生是明顯增長的,那麼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在2014年見頂,開始緩慢下滑,並在2018年開始急劇下滑。
查看原圖
14、另一張易富賢的圖顯示,中國的出生人口,在1987年見頂後,經歷了一個快速下滑的過程,15年內,從2400萬,下滑到1400多萬,這個低水平已經保持多年。不過2010年至今,應該是一個上升期,近幾年,大概是最後一個嬰兒潮。
查看原圖
15、新生人口方面,目前看起來政策放寬是指日可待,估計是頂多三四年時間。因為如果不放開,到2015年後就會開始緩慢下降,之後很快還會加速下降,直到2027年前後,新生人口估計將下降到1000萬以下,而如果三四年後放開二胎,那麼頂多的峰值可以到1700萬,遠期還可能穩定保持在1500萬。(過去15年區間裡平均出生約1500萬,即大概750萬女性,十年後,她們逐步進入生育年齡,即便每人都生二個,新生人口也不會超過1500萬,而人均二個是美國的生育率。經濟較好的國家裡,現實中不太會超過這個數。)
16、有個專用名詞叫「total fertility rate 」,總和生育率,正常的數值需要2.1才可以保持國家民族的人口活力。所以,按現有人口總量,如果放開生育政策,那麼新生人口將是恐怖的3000萬。就像美國人口三個億,每年的新生人口是600萬。但實際上並不會如此。因為經過30年的政策,我國的人口結構已經不合理。0~23區間的平均人口大約1500萬,23~43之間的平均人口大約2300萬,差了50%。後者是正在生育和剛剛生育過的群體,前者是未來的生育群體。簡單目測就可以知道情勢之變化。
17、如果按未來幾年的新生平均量1700萬,再考慮計劃生育正常改變後,未來平衡在1500萬,那麼保持N年,未來中國的人口也將下降到八九個億。所以,政策不變是不可能的,不變會降到6億。
18、由於即使政策改變,這樣的變局,期間也已然將出現巨多問題,人口問題難以軟著陸。雖然百年後八億人口的中國能活得更好,但是恐怕難以和平順利的熬到那一天。所以,早改變,早有利。
19、綜合來看,從2013年到2017年間,全面放開二胎是必將出台的,到2017年後,限制可能全面取消,甚至變為鼓勵三胎(雪球聲望最高的巴菲特和芒格各有多少個小孩?)。因為即使是這樣,也只能勉力保證1500萬,而中國上佳的選擇是未來能達到1500~2000萬的區間。這樣中國的人口遠景總量,可以達到10~12億左右,是一個軟著陸的下降。
20、問題只是:時機會如何拿捏選擇。鑑於新班子剛上台,急忙放開似乎不太現實,而且這顯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政策,完全可以放在一個更為合適的時機來用。假設未來二年內,經濟是可能處於下行趨勢的,那麼,當經濟表現很糟糕,國民信心極差的時候出台,會有極佳的效用。最近一年裡,由於經濟剛剛經過調控,進入一個軟著陸狀態,從經濟的角度,完全沒有理由現在出台政策。
21、而且,從新政府的調調看,改革貌似一個取向,而改革必然要暴露出很多負面的情況;同時,經濟轉型又會帶來增長的壓力。所以如果積極改革,那麼在經濟層面就肯定會有代價,如此在二三年左右的時間裡,或許會出現俱佳的時機:人口角度和經濟角度。
第三部分: 投資相關
22、從中國計劃生育的國情下,可以把人口情況分化三部分,一部分是70年前,一部分是70後,一部分是90年後。70年出生的人,在今年是43歲;90年出生的人,在今年是23週歲。因此,把中國的人群分為:43週歲以上、23~43週歲,以及23週歲以下。
23、從房地產的角度,需求主要來自於二塊;23週歲以上的存量人群的改善型居住,以及23週歲以下增量人群的婚房需求。從汽車需求來看,也可以分為23週歲以下的增量群體,和23週歲以上的存量群體。
24、從人口普查的人口情況看,23週歲以下的群體,年均數量將是1500萬。而23週歲到43週歲的群體,年均大致是2300萬。20年後,現在現在43歲以上的人群將完全退休,屆時,工作人群就是目前的23週歲以下群體,和23~43週歲群體。那時總工作人口是1500*23+2300*17,即7.13億人,比現在大約少1.7億人;退休人口是3.5億人,比現在多近2億人。23週歲以下,大約是3.5億人,平平過。屆時,總人口已經有所下降。
25、從工作人口看,假設平均20歲開始工作,60歲退休,那麼從圖看,1952年到1958年,年均人口1700多萬,現在剛進入退休階段,將持續七年。而1992年到1999年,年輕人逐漸接班,但是平均僅有1600萬。這意味著自今年開始,這個國家已不復有就業壓力,工作人口將開始自然減少。十年後,每年更將減少一千萬。
26、之所以要這樣分,是因為,按照總量人口來評估未來消費是不妥當的。只要存量人群的消費需求改善到一定程度,增長乏力以後,那麼增量是非常有限的,難以指望。所以,中國不僅存在社會結構方面的挑戰,人口政策造成的影響同樣深遠。
27、20年後的消費情況比較容易預測。美國人大約3億人,每年新增人口600萬。我們每年新增1500萬,大約是其2.5倍。美國現在每年房屋新造大約600萬套,汽車消費大約1200萬,電視需求是4000萬台。所以,即使假設中國20年後,也有類似消費能力,那麼中國的需求將是1.5千萬套房子、3000萬輛汽車和1億台電視。從去年看,房地產已經達到類似的等級水平,汽車則在如此最美好的前景下還有總量翻番的潛力(3.5%的年均增長),電視也頂多翻番水平(電視另有產品升級這一特殊情況,存量的CRT還有4億台需要更換。)。如果考慮到存量人口比重大於美國,那麼還可以稍微更樂觀些。但更遠期,完全是可以參考美國的。
28、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在20年內解決,那麼遠景會非常黯淡(百年後另論),屆時,不但工作人口大大減少,養老壓力翻番以上,整個內需也已經沒有潛力可以挖,那個時候,在發展最為樂觀的情況下,也幾乎一切投資都已經見頂了。所以關鍵的問題是,近20年內情況會怎樣。
29、看看汽車的情況。目前70前的群體,社會地位已經完全固化;70後到90前,也基本定型或半定型;90後剛開始工作。第一個群體有條件有必要的,估計已經家裡已經擁有第二輛車,稍好的也已經有了一輛車,沒條件的已經永遠買不起車。第二個群體情況類似,唯一有差別的,是其中的最年輕一小部分,才剛開始買車。第三個群體是未來增量。現在的問題是第二個群體90前的小部分年輕人,和第三個群體90後的年輕人,他們的增量需求可以頂得上原先龐大群體的集體消費升級麼?
30、在過去十年的購車潮中,龐大群體集中地開始了消費升級,其年齡區間,大致是25到60歲,這個群體人口超過7個億。在過去十年中,家用汽車的社會存量,從幾百萬輛,增加到接近一億輛。以最近二三年的家用汽車1500萬輛的年增量看,再有六七年,在年銷量不再增長的情況下,家用汽車社會存量也會增加到接近2億輛。問題是,如果是這樣,只要再有六七年,整個社會接近1/2的家庭(假設全社會4.5億家庭)將擁有汽車,這顯然有些過於樂觀。如果還要高增長,有些難以想像。還有一個問題是,一旦25到60歲的區間人群已經基本完成汽車購買,那麼新增人群的基數數量將非常有限,1500萬新人,頂多只能年新增50%(城市化比例)*50%(組成家庭)*30%(假設有條件購買)的數量,即112萬輛,幾乎是杯水車薪,只有上個月銷量的6%。
31、接上面的話題。寧波去年汽車消費下降,購置稅和購車數雙雙下降,或許正是此原因所致。成熟年齡的人群,由於社會固化的原因,有條件的,估計已經家裡已經擁有第二輛車,稍好的也已經有了一輛車,沒條件的已經永遠買不起車,而新增年輕人的數量又非常少。換言之,最近一二年的汽車銷量,來自於:較好條件家庭的第一輛車、有錢家庭的第二輛車、有錢家庭的第一輛車舊車更換、基數擴大(商販、技術藍領等)、新增人群(年輕人)等。一旦前三類得到基本滿足,那麼後二類的需求量肯定難以跟上,中間將出現非常明顯的斷層。因為基數擴大,依賴於社會的橄欖型轉型。除非「擴大」這一情況因政策出現加速現象,否則,難以寄望大成氣候。
32、可以繼續觀察寧波的汽車銷量。如果這個觀察有效,那麼其他地區(中部、西部)很快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大家想當然的會以為,總量觀察或人均數國際比較的角度,汽車業的遠景應該是好的,但是,由於中國特有的二個因素,即二極分化加計劃生育,可能導致實際上並不樂觀。也就是說,可能不但未來增長看不到,還可能出現下降。而這下降並不是來自於經濟不景氣,卻是來源於中國特色。我們要認清的是:是中國二個特色使得車輛銷量下降,導致經濟不景氣,而不是經濟不景氣導致了汽車銷量下降。
33、房地產的情況,在需求人群的分析上,和汽車非常類似,但可能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和汽車相比,房地產還有另外二個屬性:1、投機囤房比較嚴重,這意味這社會庫存比較大,汽車絕無投機現象存在(閒置也是極少的,一般會轉入舊車市場。),即汽車銷量肯定真實,而房產銷量在過去並不一定真實,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轉為社會庫存;2、房價在過去十年漲了十倍,而汽車價格是下降的,所以住房的需求擴大的可能性是和汽車相反的。
34、中國的房地產,在過去三四年,新開工面積驚人,2011年達到19億平方,2012達到17.7億平方,其中住宅算2/3略多,分別算14億和13億。中國已經有200億平方的住宅社會存量,在建住宅面積還有43億平方。按100平方米一套計算,已經有2億套房子,另外在建4300萬套,同時每年的新開工還有1300萬套。http://www.microbell.com/ecodetail_907824.html
35、這是什麼概念?90後1600萬的平均出生人口,理論上,組成家庭只要800萬套房子,按城市化率,只要400萬套,再按其中只有1/3能買得起房子,其實是只需120萬套。所以房地產行業實際上未來幾乎完全仰仗的仍然是成熟年齡群體的居住改善。問題是他們已經改善了十幾年,現在中國已經有2億套住房,外加4300萬在建住房,每年還在以千餘萬套在增加。問題是,中國的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房。
36、所以:城市住房可能現在已足夠,只是投機房很多,閒置著;以及投資房很多,出租著。如果是這樣,那麼,房地產行業的調整將比汽車來的更快,也更猛烈。因為他既會有量的調整,也會有價的調整。
37、要麼是:存量住房大多在內地?大多在三四線小城鎮?而沿海中大城市仍然不飽和?但是,像寧波這樣一個地方,其實十年前本地的城市化就已經完成,近十年來靠的都是外地移民,這看一看寧波的人口普查就知道了。所以,跨地區人口流動,未來固然仍然會存在,但必然強度會趨弱,因為一方面大學生將急劇下滑,另一方面沿海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對於知識、技能、資本等不是很強的早期移民來說,會呈現越來越被邊緣化的趨勢。所以,逆城市化,或逆區域流動的現象已經在發生了。
38、那麼家電呢?家電也是中國最大的消費支柱之一。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的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視機銷量分別是7603萬台、5567萬台、10456萬台、10540萬台;其中內銷分別是5598萬台、3482萬台、5785萬台、4396萬台。大家可以同理測算一下,他們未來的空間。
39、總體來說,無論住房或汽車或家電,由於存量社會向橄欖型的轉型非常困難,以及新增年輕人數量即將急劇減少,這三大產業,在這二個因素下,很可能前路上即將出現需求斷層。
40、所以,或許可以說,我國大宗物資方面的總量經濟時代會即將過去,也或許正在過去,至少,邊際效用方面是成立的。當然,如果中國經濟的未來總量繼續大幅增加,那麼增加的也不一定是住房、汽車、家電了,或許是牛奶、電影和鮮花草地水果。但是,這樣意味著成功轉型,而我們還沒開始這麼做。
41、從下圖看,未來二十年最好的行業是養老院、殯葬業、老年人用藥。1938年出生人口大約900萬,1950年出生人口是1500萬人,後者現在已經63週歲。1963年出生人口是2700萬,他們年齡現在是50歲。中國現在死亡人數剛達100萬,按中國的平均年齡,12年後將增長到1500萬,25年後,將增長到極限的2700萬。
查看原圖
42、最後,從投機的角度,二胎主題或將成為一個熱門。歷史上,各種各樣的主題都成為炒作對象,中國人口問題作為世界最大的話題之一,沒有理由不成為炒作熱點。未來的二三年內,在特定的時間窗口(比如二會)等等,可以合適的參與。同時,未來二三年,還是一個難得的嬰兒潮,是最後一個嬰兒潮,雖然總量有限,但畢竟是一個增長期。後者也使得前者的概念炒作有一定的基本面支持。
43、當然,純粹的二胎主題,所涉及板塊其實很小,從前面分析可見,真正利好很有限(像「貝因美等等受益於嬰兒潮或屬於二胎概念股」這類報告,其實是標題黨),其實二胎放開這個政策,對整體宏觀層面,尤其是心理層面來說,影響更大。但本文真正的意義,既不在於二胎主題,也不在於未來宏觀判斷,而只是增加現實理解,就和前二篇的《工資篇》類似。如果數據的引述、加工、論證、結論有些粗糙,那應該也無大礙。
1、人口出生圖:
查看原圖
原圖:http://wenku.baidu.com/view/00f717f9fab069dc50220199.html
2、關於中國人口的數據,不同出處不一樣。比如易富賢引用的數據,來自於另一個版本。http://www.cfbang.com/article/100003/13286/
3、按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0-14歲人口為222459737人,佔16.60%;15-59歲人口為939616410人,佔70.14%;60歲及以上人口為177648705人,佔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18831709人,佔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6.29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上升3.36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個百分點。 ——簡單平均一下,可以得出:0-14歲人口平均每年為1483萬人;15到59歲人口平均每年是2088萬;60到65歲平均每年是1176萬人;
4、總體來看,不論是哪個數據,都大致顯示了不同時期在人口出生的情況。比如從1945年後,人口出生開始慢慢爬升,歷史性的突破了1000萬人。到了66年前後,到達2000萬以上的最高區位,直到1970年開始初步計劃生育。之後,由於基數,在嚴格計劃生育的情況下又來了一波生育潮,最高區位再次達到二千萬上方。到了1990年前後開始下降。以人口普查數據,1996年後的年均人口是1483萬人;1951年到1996年的年平均人口是2088萬人;而1946年到1951年前的年均人口是1176萬,1946年前出生的年均不到1000萬。
5、本文採信的圖,基本符合人口普查的數據,下文主要就此圖做分析。不過易富賢的圖,為方便計,也將做不同程度引用。因為本文主要是定性分析,無意於在數據上做嚴謹考證。總體說來,易富賢的數據更嚴峻,尤其是對近十年的出生數據的採信上。另外易富賢的數據比較平滑,從1995年的1800萬,經過五年的下滑,到2003年大致是1400萬,保持了十年。而本圖從1995年總體保持了1600萬的平穩情況,只是在1999前後出現一個波谷1150萬。但是,二者的數據平均起來,近15年的情況應該都接近第二次人口普查。
第二部分 基礎推論
6、從圖明顯可以看出,在過去40年的期間裡,新生人口有明顯的週期波動。最早的一個低點是1976年,最高點則是1990年,而最近十年,平衡在1600萬左右。
7、中國的計劃生育,始於1971年,開始政策較鬆,到1976年開始嚴格限制三胎,到1980年全面施行和現行類似的政策:限制二胎。近幾年,雙獨放開,但生育率沒有明顯上升。
8、從1976年到1990年,在政策日嚴的情況下,出生人口仍然上行,是因為上一個人口出生高峰潮,是在建國後。二十幾年後,這一批人開始進入生育週期,導致出現最後一個峰值。而1999年,出生人口低至如此歷史低點,則又是因為1970年到1978年這十年裡,是一段人口出生的顯著下滑期。
9、1990年出生的人口,到今年是23週歲,整體剛進入生育年齡。假設一胎的生育年齡(都為平均值),農村是23週歲,城市是26週歲,生育二胎的年齡,農村是25週歲,城市為30週歲,那麼我們可以簡略的把23週歲到30週歲當成生育分佈主區間,其中高點可能密集於26歲前後。按這樣的假設,那麼在現有政策不變的情況下,未來二三年的新生人口還將繼續增加。
10、考慮到生育政策幾年前已經初步放鬆,即雙獨可以生二胎;加上現在經濟情況改善後,違規二胎現象抬頭;再加上時代原因,生育年齡後靠——那麼三者合力下,這個時間點或許還能稍微推後,比如2016年到2017年才是這一波新生人口高峰值。
11、2006年(1584萬)開始到09年的四年裡,新生人口逐年微弱增加,到2011年,新的數據是1615萬,2012年龍寶寶的數據尚未出來,也有可能突破1700萬。未來三年,如果繼續增加,或許可能到在2017年峰值突破1800萬。
12、假設政策繼續保持不變,那麼可以料想的是:2017年後,育齡婦女人口總量將在之後十年裡快速下降,2027年左右達到最低值。
13、不過,易富賢的圖顯示,20—29歲的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已經在2011年見頂,並將在2015年快速下滑。結合她們的出生情況,基於時代考慮,如果把20—29歲改為23週歲到32週歲,因為1977年到1987年,人口出生是明顯增長的,那麼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將在2014年見頂,開始緩慢下滑,並在2018年開始急劇下滑。
查看原圖
14、另一張易富賢的圖顯示,中國的出生人口,在1987年見頂後,經歷了一個快速下滑的過程,15年內,從2400萬,下滑到1400多萬,這個低水平已經保持多年。不過2010年至今,應該是一個上升期,近幾年,大概是最後一個嬰兒潮。
查看原圖
15、新生人口方面,目前看起來政策放寬是指日可待,估計是頂多三四年時間。因為如果不放開,到2015年後就會開始緩慢下降,之後很快還會加速下降,直到2027年前後,新生人口估計將下降到1000萬以下,而如果三四年後放開二胎,那麼頂多的峰值可以到1700萬,遠期還可能穩定保持在1500萬。(過去15年區間裡平均出生約1500萬,即大概750萬女性,十年後,她們逐步進入生育年齡,即便每人都生二個,新生人口也不會超過1500萬,而人均二個是美國的生育率。經濟較好的國家裡,現實中不太會超過這個數。)
16、有個專用名詞叫「total fertility rate 」,總和生育率,正常的數值需要2.1才可以保持國家民族的人口活力。所以,按現有人口總量,如果放開生育政策,那麼新生人口將是恐怖的3000萬。就像美國人口三個億,每年的新生人口是600萬。但實際上並不會如此。因為經過30年的政策,我國的人口結構已經不合理。0~23區間的平均人口大約1500萬,23~43之間的平均人口大約2300萬,差了50%。後者是正在生育和剛剛生育過的群體,前者是未來的生育群體。簡單目測就可以知道情勢之變化。
17、如果按未來幾年的新生平均量1700萬,再考慮計劃生育正常改變後,未來平衡在1500萬,那麼保持N年,未來中國的人口也將下降到八九個億。所以,政策不變是不可能的,不變會降到6億。
18、由於即使政策改變,這樣的變局,期間也已然將出現巨多問題,人口問題難以軟著陸。雖然百年後八億人口的中國能活得更好,但是恐怕難以和平順利的熬到那一天。所以,早改變,早有利。
19、綜合來看,從2013年到2017年間,全面放開二胎是必將出台的,到2017年後,限制可能全面取消,甚至變為鼓勵三胎(雪球聲望最高的巴菲特和芒格各有多少個小孩?)。因為即使是這樣,也只能勉力保證1500萬,而中國上佳的選擇是未來能達到1500~2000萬的區間。這樣中國的人口遠景總量,可以達到10~12億左右,是一個軟著陸的下降。
20、問題只是:時機會如何拿捏選擇。鑑於新班子剛上台,急忙放開似乎不太現實,而且這顯然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政策,完全可以放在一個更為合適的時機來用。假設未來二年內,經濟是可能處於下行趨勢的,那麼,當經濟表現很糟糕,國民信心極差的時候出台,會有極佳的效用。最近一年裡,由於經濟剛剛經過調控,進入一個軟著陸狀態,從經濟的角度,完全沒有理由現在出台政策。
21、而且,從新政府的調調看,改革貌似一個取向,而改革必然要暴露出很多負面的情況;同時,經濟轉型又會帶來增長的壓力。所以如果積極改革,那麼在經濟層面就肯定會有代價,如此在二三年左右的時間裡,或許會出現俱佳的時機:人口角度和經濟角度。
第三部分: 投資相關
22、從中國計劃生育的國情下,可以把人口情況分化三部分,一部分是70年前,一部分是70後,一部分是90年後。70年出生的人,在今年是43歲;90年出生的人,在今年是23週歲。因此,把中國的人群分為:43週歲以上、23~43週歲,以及23週歲以下。
23、從房地產的角度,需求主要來自於二塊;23週歲以上的存量人群的改善型居住,以及23週歲以下增量人群的婚房需求。從汽車需求來看,也可以分為23週歲以下的增量群體,和23週歲以上的存量群體。
24、從人口普查的人口情況看,23週歲以下的群體,年均數量將是1500萬。而23週歲到43週歲的群體,年均大致是2300萬。20年後,現在現在43歲以上的人群將完全退休,屆時,工作人群就是目前的23週歲以下群體,和23~43週歲群體。那時總工作人口是1500*23+2300*17,即7.13億人,比現在大約少1.7億人;退休人口是3.5億人,比現在多近2億人。23週歲以下,大約是3.5億人,平平過。屆時,總人口已經有所下降。
25、從工作人口看,假設平均20歲開始工作,60歲退休,那麼從圖看,1952年到1958年,年均人口1700多萬,現在剛進入退休階段,將持續七年。而1992年到1999年,年輕人逐漸接班,但是平均僅有1600萬。這意味著自今年開始,這個國家已不復有就業壓力,工作人口將開始自然減少。十年後,每年更將減少一千萬。
26、之所以要這樣分,是因為,按照總量人口來評估未來消費是不妥當的。只要存量人群的消費需求改善到一定程度,增長乏力以後,那麼增量是非常有限的,難以指望。所以,中國不僅存在社會結構方面的挑戰,人口政策造成的影響同樣深遠。
27、20年後的消費情況比較容易預測。美國人大約3億人,每年新增人口600萬。我們每年新增1500萬,大約是其2.5倍。美國現在每年房屋新造大約600萬套,汽車消費大約1200萬,電視需求是4000萬台。所以,即使假設中國20年後,也有類似消費能力,那麼中國的需求將是1.5千萬套房子、3000萬輛汽車和1億台電視。從去年看,房地產已經達到類似的等級水平,汽車則在如此最美好的前景下還有總量翻番的潛力(3.5%的年均增長),電視也頂多翻番水平(電視另有產品升級這一特殊情況,存量的CRT還有4億台需要更換。)。如果考慮到存量人口比重大於美國,那麼還可以稍微更樂觀些。但更遠期,完全是可以參考美國的。
28、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不在20年內解決,那麼遠景會非常黯淡(百年後另論),屆時,不但工作人口大大減少,養老壓力翻番以上,整個內需也已經沒有潛力可以挖,那個時候,在發展最為樂觀的情況下,也幾乎一切投資都已經見頂了。所以關鍵的問題是,近20年內情況會怎樣。
29、看看汽車的情況。目前70前的群體,社會地位已經完全固化;70後到90前,也基本定型或半定型;90後剛開始工作。第一個群體有條件有必要的,估計已經家裡已經擁有第二輛車,稍好的也已經有了一輛車,沒條件的已經永遠買不起車。第二個群體情況類似,唯一有差別的,是其中的最年輕一小部分,才剛開始買車。第三個群體是未來增量。現在的問題是第二個群體90前的小部分年輕人,和第三個群體90後的年輕人,他們的增量需求可以頂得上原先龐大群體的集體消費升級麼?
30、在過去十年的購車潮中,龐大群體集中地開始了消費升級,其年齡區間,大致是25到60歲,這個群體人口超過7個億。在過去十年中,家用汽車的社會存量,從幾百萬輛,增加到接近一億輛。以最近二三年的家用汽車1500萬輛的年增量看,再有六七年,在年銷量不再增長的情況下,家用汽車社會存量也會增加到接近2億輛。問題是,如果是這樣,只要再有六七年,整個社會接近1/2的家庭(假設全社會4.5億家庭)將擁有汽車,這顯然有些過於樂觀。如果還要高增長,有些難以想像。還有一個問題是,一旦25到60歲的區間人群已經基本完成汽車購買,那麼新增人群的基數數量將非常有限,1500萬新人,頂多只能年新增50%(城市化比例)*50%(組成家庭)*30%(假設有條件購買)的數量,即112萬輛,幾乎是杯水車薪,只有上個月銷量的6%。
31、接上面的話題。寧波去年汽車消費下降,購置稅和購車數雙雙下降,或許正是此原因所致。成熟年齡的人群,由於社會固化的原因,有條件的,估計已經家裡已經擁有第二輛車,稍好的也已經有了一輛車,沒條件的已經永遠買不起車,而新增年輕人的數量又非常少。換言之,最近一二年的汽車銷量,來自於:較好條件家庭的第一輛車、有錢家庭的第二輛車、有錢家庭的第一輛車舊車更換、基數擴大(商販、技術藍領等)、新增人群(年輕人)等。一旦前三類得到基本滿足,那麼後二類的需求量肯定難以跟上,中間將出現非常明顯的斷層。因為基數擴大,依賴於社會的橄欖型轉型。除非「擴大」這一情況因政策出現加速現象,否則,難以寄望大成氣候。
32、可以繼續觀察寧波的汽車銷量。如果這個觀察有效,那麼其他地區(中部、西部)很快也會出現類似情況。大家想當然的會以為,總量觀察或人均數國際比較的角度,汽車業的遠景應該是好的,但是,由於中國特有的二個因素,即二極分化加計劃生育,可能導致實際上並不樂觀。也就是說,可能不但未來增長看不到,還可能出現下降。而這下降並不是來自於經濟不景氣,卻是來源於中國特色。我們要認清的是:是中國二個特色使得車輛銷量下降,導致經濟不景氣,而不是經濟不景氣導致了汽車銷量下降。
33、房地產的情況,在需求人群的分析上,和汽車非常類似,但可能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和汽車相比,房地產還有另外二個屬性:1、投機囤房比較嚴重,這意味這社會庫存比較大,汽車絕無投機現象存在(閒置也是極少的,一般會轉入舊車市場。),即汽車銷量肯定真實,而房產銷量在過去並不一定真實,很可能有很大一部分轉為社會庫存;2、房價在過去十年漲了十倍,而汽車價格是下降的,所以住房的需求擴大的可能性是和汽車相反的。
34、中國的房地產,在過去三四年,新開工面積驚人,2011年達到19億平方,2012達到17.7億平方,其中住宅算2/3略多,分別算14億和13億。中國已經有200億平方的住宅社會存量,在建住宅面積還有43億平方。按100平方米一套計算,已經有2億套房子,另外在建4300萬套,同時每年的新開工還有1300萬套。http://www.microbell.com/ecodetail_907824.html
35、這是什麼概念?90後1600萬的平均出生人口,理論上,組成家庭只要800萬套房子,按城市化率,只要400萬套,再按其中只有1/3能買得起房子,其實是只需120萬套。所以房地產行業實際上未來幾乎完全仰仗的仍然是成熟年齡群體的居住改善。問題是他們已經改善了十幾年,現在中國已經有2億套住房,外加4300萬在建住房,每年還在以千餘萬套在增加。問題是,中國的大部分人已經買不起房。
36、所以:城市住房可能現在已足夠,只是投機房很多,閒置著;以及投資房很多,出租著。如果是這樣,那麼,房地產行業的調整將比汽車來的更快,也更猛烈。因為他既會有量的調整,也會有價的調整。
37、要麼是:存量住房大多在內地?大多在三四線小城鎮?而沿海中大城市仍然不飽和?但是,像寧波這樣一個地方,其實十年前本地的城市化就已經完成,近十年來靠的都是外地移民,這看一看寧波的人口普查就知道了。所以,跨地區人口流動,未來固然仍然會存在,但必然強度會趨弱,因為一方面大學生將急劇下滑,另一方面沿海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對於知識、技能、資本等不是很強的早期移民來說,會呈現越來越被邊緣化的趨勢。所以,逆城市化,或逆區域流動的現象已經在發生了。
38、那麼家電呢?家電也是中國最大的消費支柱之一。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的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視機銷量分別是7603萬台、5567萬台、10456萬台、10540萬台;其中內銷分別是5598萬台、3482萬台、5785萬台、4396萬台。大家可以同理測算一下,他們未來的空間。
39、總體來說,無論住房或汽車或家電,由於存量社會向橄欖型的轉型非常困難,以及新增年輕人數量即將急劇減少,這三大產業,在這二個因素下,很可能前路上即將出現需求斷層。
40、所以,或許可以說,我國大宗物資方面的總量經濟時代會即將過去,也或許正在過去,至少,邊際效用方面是成立的。當然,如果中國經濟的未來總量繼續大幅增加,那麼增加的也不一定是住房、汽車、家電了,或許是牛奶、電影和鮮花草地水果。但是,這樣意味著成功轉型,而我們還沒開始這麼做。
41、從下圖看,未來二十年最好的行業是養老院、殯葬業、老年人用藥。1938年出生人口大約900萬,1950年出生人口是1500萬人,後者現在已經63週歲。1963年出生人口是2700萬,他們年齡現在是50歲。中國現在死亡人數剛達100萬,按中國的平均年齡,12年後將增長到1500萬,25年後,將增長到極限的2700萬。
查看原圖
42、最後,從投機的角度,二胎主題或將成為一個熱門。歷史上,各種各樣的主題都成為炒作對象,中國人口問題作為世界最大的話題之一,沒有理由不成為炒作熱點。未來的二三年內,在特定的時間窗口(比如二會)等等,可以合適的參與。同時,未來二三年,還是一個難得的嬰兒潮,是最後一個嬰兒潮,雖然總量有限,但畢竟是一個增長期。後者也使得前者的概念炒作有一定的基本面支持。
43、當然,純粹的二胎主題,所涉及板塊其實很小,從前面分析可見,真正利好很有限(像「貝因美等等受益於嬰兒潮或屬於二胎概念股」這類報告,其實是標題黨),其實二胎放開這個政策,對整體宏觀層面,尤其是心理層面來說,影響更大。但本文真正的意義,既不在於二胎主題,也不在於未來宏觀判斷,而只是增加現實理解,就和前二篇的《工資篇》類似。如果數據的引述、加工、論證、結論有些粗糙,那應該也無大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