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RealBlog - Feed - 湯財文庫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股票市場的特徵和各方參與者強弱分析(投資認識系列之2) 寧遠之尚

$
0
0
http://xueqiu.com/7747231609/39839967
一、股票市場
股票市場是上市公司來這裡向投資者集資的地方,股市又是投資者與投資者之間相互轉讓股票的地方。
一個經營中的公司一旦上市了,它就是一個公眾的公司,是社會公眾一起擁有這家公司,但因所佔份額不同,有的是擁有經營決策權的大股東(他們原來就是這家公司的經營者,上市後也還繼續經營管理著這家公司),多數是不能進入公司懂事會的小股東。
一定數量的股票對應著一個上市公司一部分的權益,擁有公司與股份相應的資產份額,享受公司每年的分紅,股東大會上享有表決權。
 
二、股票市場與其他現實中的市場有什麼不同?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菜市場(農貿市場)、一般商品市場、超市售賣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經常接觸到的,我們生活所需要的商品,我們是以消費者的身份進入,花錢消費,我們認識那些東西,我們知道為什麼要買那些東西。另外,市場中的商品銷售者,如商販、商店和超市經營者,他們從批發市場或者生產廠家進貨,在零售市場賣貨,一般情況下,批發市場價或者生產廠家的出廠價便宜,而零售市場價格要高一些,商販和商場經營者通過市場的銷售活動,賺取批零的差價。
現實中市場的特點,一是,買賣雙方均瞭解買賣的東西,二是,買賣的角色一般情況下會明確分開,賣的角色是商販、商店和超市經營者,他們從事銷售活動是為了獲得利潤,而批零之間的差價的存在,使他們理論上存在獲利的空間,而且經營者銷售快,資金周轉快,會帶來更多的利潤。市場中買的一方是消費者,他們通過購買付錢而得到生活所需的商品。三是,一般商品市場交易行為是直接的,買賣雙方直接接觸,付款拿貨。即使現在的電子購物,還是消費者與商家通過網絡直接接觸,再通過快遞送達。
 
那麼股市呢?股票市場不是一般的商品市場,而是金融市場,比較而言有以下特點:
 
第一,標的物特殊,
股市中買賣的不是實物,而是股票,股票是投資者向公司提供資金的權益合同,是含有公司部分所有權的憑證。權益是個較為抽象的概念,認識它並不象認識一種商品那麼簡單。
我們在股票市場上交易的股票,其核心(真正的標的物)是被分成很多小份的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還在進行著正常的經營活動,每年有不一樣的業績,可以為股東帶來利潤(或虧損)和分紅。好的上市公司能為投資者帶來不斷增長的盈利,並通過分紅每年為投資者帶來現金流。而評估一個上市公司的價值(為股票定價)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第二,買賣角色含糊與重複,
股市中誰是賣股票的,誰是買股票的?炒股這個概念,早已經使人們忘記了這個問題,絕大部人認為我們是又買股票,又賣股票,賺買賣股票的差價,所以才叫炒股。可是股票的源頭來自何方呢?誰是股市中真正的賣方,誰是股市中真正的買方?,各方為何到股票市場來交易,我們買賣股票的差價實質來自哪裡?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將放在後面寫出來。
 
第三,中介服務機構的存在
和所有市場一樣,股票交易也要有交易場所,中國的股票交易場所有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但不同於商品市場的是,股票是抽象的有價證券,交易要成立,需要通過中介機構。上市公司通過中介券商的輔導才能上市,到股票市場集資,投資者要通過中介券商開證券戶,才能進行股票交易。由於上市公司是公眾公司,上市公司需要遵守一些相關的法律法規,定期向社會公佈公司的經營情況,股票市場還需要有許多其他的中介服務機構,如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諮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證券信用評級機構、保管客戶資金的第三方存管銀行等。股票市場上中介機構的存在,對股票交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投資者的股票交易。
股票市場還有一種特別的角色,它介乎中介機構與投資者之間,那就是基金。投資基金本來是代表投資者的,他們也理應代表投資者,但是很多基金的成立來自於券商,就目前的狀況,我更願意將他們劃入中介服務機構。
 
三、股市上流通的股票源頭在哪裡?
 
股票的源頭大致來自四個方面:
1、市場產生的股票,
A、當一個上市公司上市時,向市場的投資者融資,所謂發行股票,就產生了一定數量的股票,這是投資者向上市公司湊的份子,股票是投資者向上市公司湊份子出了錢的證明;
B、增發股票,性質差不多,也是向市場融資產生的股票;
C、發行可轉債,由債轉股產生的股票,債轉股後也相當於上市公司增發了股票。
D、以其他方式發行的股票(如配股)。
2、上市公司用積存的公積金、未分配利潤之類,作為分紅分給股東的紅股;這類多出的股票可以理解為只是將原來的股份浠釋了一些;
 
3、上市公司原來的大股東,公司上市時,他們理論上已經將公司賣給了公眾(所以要求上市公司每年向社會公佈公司的經營情況),但他們還擁有控制上市公司經營權(經營活動)的大量股份,他們的股份經過某些限制後是可以流向股市的。另外,上市前其他公司股份持有人(如風投資金),他們也是公司上市後市場交易股票的提供者。
 
4、為了鼓勵上市公司的中高級管理層提高公司的經營業績,有時會通過股東大會,有條件地給予他們一定數量的股票期權,當後來的業績達到條件的要求時,他們兌現期權後產生的股票。
 

四、股票市場上的重要角色
 
1、誰是股票市場的買方,誰是股票市場上的賣方?
從股票的源頭總的來看,上市公司上市前的原股東(包括公司原來的經營者,中途加入的風險投資者如VC及PE等),從股權激勵中獲得低價買入股票權利的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層,才是真正的股票市場的賣出方,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整體,是股票市場的真正買入方。
 
2、賣出方為何到股市賣股票?
賣出方本來經營著一家運作良好的公司,公司上市意味著公眾投資者的加入。比如我們通常見到的賣出方賣出20%左右的股權(也就是原來佔100%股權的賣出方,上市後變成佔80%),上市公司獲得大筆流動資金,使企業能更好地經營和發展。公司上市時獲得資金,回報以未來公司的經營收益。
作為賣方,他們的構成,主力就是企業主,還有幫助他們的風投基金(VC),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企業的高(中)級管理層,他們本身非常瞭解自己經營中的企業,受教育水平整體高於買方,股票市場上的運作會更容易得到專業人士的幫助,在上市前及上市後他們都管理並控制著企業,他們瞭解企業。對企業(股票)的定價具有明顯的優勢,是買賣中處於強勢的一方。
 
3、作為買方的投資者,
 
投資者投入資金,以換取上市公司未來的回報。就普通常識而言,這個交易中,股價定價高了,對賣方有利,定價低了,對買方有利。本來交易行為均為雙方自願,太低賣方不願意賣,太高買方不願意買,交易就會達不成。股票市場的發展表明這種交易協議總能達成,即能滿足雙方的意願。
 
但是事實上我們在股市上見到的現象卻和我上面的基本認識有很大差別。
(1)、有很多未上市公司想上市,排著隊(那怕排到N年以後)爭取上市,在A股沒有嫌上市股價太低而放棄上市的。通常情況下,這表明上市對原經營者(賣方)明顯有利,同時也表明對買方不利。
(2)、作為買方,一方面說大量IPO是到二級市場圈錢來了(對此非常反感),所以一暫停新股IPO,股市能在歡樂中上漲,新股一旦重新開閘市場就會恐慌性地下跌,這好像市場怕新股IPO。另一方,當新股真的發行了,無論再高的發行價,在一級市場也能發行出去(2013年之前),而且在二級市場破發佔比極其稀少;2014年恢服新股IPO後,新股在二級市場上市的第一天,基本都在44%的幅度漲停,然後再看後面有多少個漲停板。這樣的反應表明市場是非常歡迎新股發行上市的。幾十倍、超百倍市盈率的天價次新股比比皆是,如此高估值的股票卻還能往上漲,不斷創出新的高估值。
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不顧天價買入新股票,是因為股市投資,迷霧重重,既有原本概念上的投資者,更多的是到股市來賺快錢的炒股的股民。炒股的股民,是對盈利賺錢是最渴望的,也是各方博弈中最為弱勢的一方。
二級市場投資者中,當然有不少懂得投資的專業投資者或者是炒股高手,但我國A股市場投資的主力軍還是大量投資專業知識缺乏的散戶(市值50萬以下的戶數佔98%以上),所以買方主力基本上由中下層打工一簇構成,對社會經濟現況的瞭解及投資知識的撐握上相對缺乏,對一個企業的整體認知水平,對企業(也就是股票)的定價上一般缺乏這個能力,所以是極不對稱的弱勢一方。
 
4、作為中介的第三方,他們是為市場提供專業服務的
在買賣雙方對信息的瞭解及定價能力都極不對稱的情況下,要使買賣較為公平,就需要第三方來起作用。第三方主體是專業人士,由專業機構來確認賣方的初次招股書及後期的定期報告內容準確真實,他們是否有保留意見,比如律師的意見、會計的審計意見和保薦人的意見。還有券商對上市公司的評估,評級報告,使買方一定程度上能瞭解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此外,還有中介服務機構直接為投資者理財(基金和券商的集合理財)。
 
在買、賣及中介三方對股市的認識水平上,最專業的是中介方,當然,最有本領的也是他們了,特別在中國。因為中介方能化腐朽為神奇,能變出錢來滿足各方對利益的訴求。
買方為什麼投錢進來,那是為賺錢啊,而且是要快賺錢,多賺錢,所以賺錢的多少最好不是用百分比來計算,而是用倍數來計算。
賣方呢,公司上市的時候就從股市中集了一大筆錢,不過那次集到的錢沒有放進原股東的口袋裡,而是上市公司用的。上市公司價格(股價)的上升,才是他們身價財富上升的源泉,因為現在一般的公司上市,原股東們在上市後還保留著70%幾到80%幾的股份。當原股東的股份上市流通的限制解除後,能以較高的價格在市場上的賣他們的部分股票,才是賣出方非常期盼的事情。
要同時滿足買賣雙方的願望,推高股價是最有效的方法,隨著股價的升高,中介機構不僅獲得發行股票的收益,還有投資者活躍交易的手續費收益,新增業務融資融券的收益,資管管理費和業績提成的收益。
所以,新股、次新股維持高市盈率,就是我們的A股能滿足各方利益的最神奇的法寶。新股最初幾年能維持高價,買方股民因股價升了,他們爽了,賣方及時賣出上市前的股份,兌現早期投入的收益(控股股東只兌現部分股權就能收回投入成本了。),他們當然也爽了,中介券商們從買賣雙方都得到好處,券商理財、基金,在股票輪動中,此起彼伏中,管理費,業績提成,提供服務的其他機構,都賺錢了,中介們當然也爽了。只是熱鬧過後,時間長了,次新股變成老股了,怎麼維持高股價呢?順其自然吧,你會看到,明明不少上市公司業績上去了,股價卻下來了。但是當股價下來的時候,以前各方的利益結果卻大大的不同。作為中介方群體,錢收了就收了,他們收了這批還有下一批,反正總有新股上市,老股不活躍了,總能再鼓起一些活躍的股份,該收的費用還會繼續收;賣方呢,高價賣出的股份,兌現的錢,又做其他投資去了。只有作為買方的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股民)群體空歡喜一場,水中月,鏡中花,升上去的市值又掉了下來,而且比原來少多了,別人爽了的錢來自哪裡?就是他們原來手上的投資啊!
 顯然,目前新股次新股價格過高和交易太過活躍的現狀,會造成買方利益源源不斷地流向賣方和中介方口袋,而二級投資者總體從投資中獲得的利益----分紅,太少,投資者一年從上市公司獲得的分紅總低於或者遠低於他們一年付了的印花稅和交易手續費。為什麼在自願買賣的股票市場會出現這樣的奇異現象?
會有幾個人在問,是什麼原因,二級市場的股民,為什麼樂於以天價買新股次新股呢?那些高市盈率的股票怎麼能賣出去的?
 
對於中介方,我在網上搜到一段話(出處待查),很有意思,也許能有助於我們對中介特殊作用的理解:
「金融中介機構在金融市場中扮演了信息生產人的角色。在傳統的銀行間接融資中,銀行自己生產並消費信息,並將自己財富投資到其擁有特殊信息的資產中以解決家庭和廠商所面臨的道德風險和信息成本問題。而在股票市場的直接融資中,由於信息處理方面的規模效應和信息生產技術上的專業性特點,主要由審計師、承銷商、諮詢機構等市場中介承擔信息生產和認證的功能。與銀行同時作為信息生產人和消費人不同,審計師、承銷商等中介機構自身並不直接消費信息,這可能引發中介機構的道德風險,進而影響信息的質量。」
 
這段話說,證券市場的中介機構自身並不直接消費信息,那麼他們提供的信息誰消費了?當然是買方,就是投資者(或者股民)了。我們消費了信息,我們付費了嗎?好像沒有,只是這些來自社會各處可能含有道德風險,一些質量可能有問題的信息會影響著投資者(股民)的決策,也許相當多的投資者(股民)通過另一種形式----最終的虧損----付費了。
 
市場上流傳廣泛的投資理論,理所當然的炒股理念,有太多的東西令人懷疑,以短期利益為爭取目標的思維方式佔據著這個市場主導的地位,但這些理論、理念不利於投資者,最終也不會有利於股票市場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
 
很不完美的市場現狀,增加了對投資者的磨礪,也促成我的思考,磨礪不斷,思考不止。
 
 
寧遠之尚原創,雪球首發。2015-4-5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