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幼時身歷日本侵華錐心蝕骨之害的老父,不曾去責罵、腳踢或推跌其他日本人。有老父的身教,面書寫了孔子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身歷傷痛,人應從自身出發,「自強不息」,上市企業應也一樣。經歷金融海嘯的恒生(11),管理層確曾交出不錯的業績,但今天情況或已不一樣!昨天的增長
經歷金融海嘯連續兩年業績倒退的恒生,自2010年起,淨利息收入和營業溢利都年年增長;至2013年止,除稅前溢利更錄得每年雙位數的增長率,有11%至29%。恒生過去數年的增長動力,源自兩方面:一是自身採取較積極的貸款策略;二是外在的內地業務貢獻。
恒生採取的借貸策略,反映在貸存比率(即客戶貸款對往來、儲蓄及其他存款的比率),比率由2009年的54%,顯著上升至2010年的69%,2014年更上升至73%。多年來恒生存款佔總負債約八成左右;而客戶貸款佔總資產,卻由2009年的41%,升至2014年的52%。其間,恒生淨利息收入也穩步上揚,近年每年升幅約7%至10%。連鎖影響,恒生的總營業收入和營業溢利雖偶有波動,但2014年此兩項目仍較2009年分別上升31%和46%。
當恒生營業溢利持續上升時,除稅前溢利增長更出色,內地業務的貢獻功不可沒。恒生內地業務的除稅前溢利,自2009至2013年,每年的增長率頗高,有30%至59%。2012及2013年,恒生內地業務的除稅前溢利,已佔整體除稅前溢利約兩至三成,比重不小。
今天的倒退
2011年筆者和鄔碩晉曾在報刊共用「楊青峰」的筆名,多次分析恒生和其他銀行時,就曾預期恒生上述兩項的增長動力,將主宰恒生的發展,當年恒生內地業務的溢利貢獻只佔整體溢利約一成。今天回想,恒生的發展或恰似楊青峰的預期!上月下旬,恒生公布全年業績,對比2013年,2014年的淨利息收入和經營溢利仍分別上升7%和6%,但除稅前溢利卻下跌37%。恒生業績的倒退,源於兩大增長動力之一:內地業務的強勁增長及貢獻不再。恒生內地業務的溢利可再分為兩個來源:一是源自恒生自己的內地業務溢利;二是源自恒生應佔內地聯營公司之溢利和其他相關溢利,當中以來自在興業銀行的投資為主。源自恒生自己的內地業務,收入持續增長,但溢利卻年年下跌;反之,源自應佔內地聯營公司之溢利卻持續上升,至2013年相關溢利更佔內地業務溢利超過九成。
明天的出路
然而,隨2013年初,恒生在興業的持股量被攤薄,並在資產負債表中,把興業本是聯營公司的投資,重新分類為證券投資,恒生應佔內地聯營公司之溢利對內地業務的貢獻將不復見。2013年,恒生重新分類興業帶來的85億港元收益,或像煙花最後的光芒;2014年,恒生應佔內地聯營公司之溢利已成負數,即虧損1,000萬港元。上月業績未公布前,恒生減持仍持有中約46%的興業投資,淨收益28億港元,但事實此數已入賬(列於其他全面收益中),減持只是將之變現,並重列在收益表中。恒生仍持有的興業投資,應還有已入賬仍未實現,但頗波動的公平值收益,約86億港元。今週,恒生證實在5月,取消自動豁免年費優惠,藉此開源,但又是否杯水車薪?自強不息的明天,恒生減持興業或仍可將已入賬的公平值收益,重列在收益表中,但沒有內地增長及貢獻的恒生,將何去何從?
林智遠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