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時,繁花競開,企業也陸續揭開去年業績的面紗。上週一,恒隆集團(10)和恒隆地產(101)公布去年全年業績,從中可否找到一些啟示?為股東釋放價值?
分析恒隆有便捷,也有困惑。便捷的是,恒隆集團透過附屬公司恒隆地產,銷售和租賃物業,其九成以上的營業額、溢利,和大部分資產負債來自恒隆地產,故分析了恒隆集團,也像分析了恒隆地產一樣。困惑的是,像長實(1)持有49.97%和黃(13)股權般,恒隆集團持有53.2%恒隆地產股權,市值也有折讓!根據最新業績,恒隆集團股東權益760億港元,上週收市市值僅500億港元,折讓達34%,較長實公告重組時的折讓23%更高。以恒隆集團持有恒隆地產股權及上週收市市值1,025億港元計算,恒隆集團應佔545億港元恒隆地產市值,也比其集團市值更高。恒隆集團是否也可透過遷冊或重組為股東釋放價值。反覆思量「實質重於形式」(Substance Over Form)的意義 ,遷冊或重組真能為誰釋放價值?面對遷冊或重組的疑問,恒隆集團董事長的回應是無意遷冊,並說:「人家要重組,無需要個個重組。」
恒隆的隱憂
在物業銷售上升接近3倍,全年營業額和毛利都上升超過8成下,傳媒對恒隆集團業績的評價普遍正面。雖然投資物業公平值增加不及往年,下跌了35%,恒隆集團全年溢利也上升約5成。細心分析,就不難發現恒隆集團的大額物業銷售是不經常出現,增長仍主要依賴比較平穩的租賃營業額,過去兩年相關升幅只有8%。然而,恒隆集團租賃增長其實也暗藏隱憂:一方面,香港物業租賃營業額和溢利增長一向較低,去年6%增長已是較高一年;另一方面,內地租賃物業總樓面面積,本由2013年156萬平方米,上升23%至去年底191萬平方米,但同期相關營業額和溢利增長卻大幅放緩。內地租賃營業額增長從2012年17%,下降至2013年13%,再到最近僅9%;內地租賃除稅前溢利率從過去75%以上,下跌至最近71%,除稅前溢利也因此只上升5%,增長動力或未能持續。
麵包店老闆的溢利率
對分析市場,恒隆集團的業績也有啟示。首先,物業租賃上,在香港賺取的除稅前溢利率似較內地可觀,以恒隆集團為例,香港物業租賃的除稅前溢利率過去多年都超過8成,近年更有84%至85%;反之,內地物業租賃的除稅前溢利率卻只有7成半,去年更下降至71%。市場普遍喜歡以麵包價比喻樓價,麵粉價比喻地價,麵包師傅人工比喻建築費。過去,麵包貴因麵粉價貴;近年,麵包貴因麵包師傅人工也貴。那麼,麵包店老闆的溢利呢?恒隆集團業績顯示,物業銷售除稅前溢利率達76%,對比過去兩年的60%至66%,大幅上升,與2011年水平並肩。恒隆集團的數字是否反映在麵包價上升的同時,麵包店老闆的溢利率也上升!在恒隆集團的營業額和溢利強勁增長下,大家有否留意其全面收益僅微升1%?導致全面收益接近原地踏步,是因2013年賺30億港元的換算海外附屬公司賬項產生之匯兌差異,2014年卻蝕10億港元。過去,大家或習慣了相對較穩定的外匯環境,可是隨着近期外匯市場波譎雲詭,環球貨幣戰風起雲湧,大家可能要早作準備,否則錢賺多了,但換兌後,盈利卻仍是原地踏步,甚至可能被蠶食!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