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興炒殼股,股民都忙着在垃圾堆尋寶,對象大都是業務無前景可言的公司,大股東無心戀戰,公司最有價值資產是上市地位,俗稱殼。我有個投資作風一向保守的朋友,忽然積極炒殼股,我大惑不解,後來得悉因由。朋友多年前買入一隻股票,表現一直欠佳,近年更淪落至成交疏落,無人理會,朋友差點忘記擁有這股票。最近某日,朋友赫然從報紙看到久違的名字,這隻股票翻生,原因跟業務無關,是因為它被吹捧為殼股,股價狂升,朋友不但收復失地,還賺取可觀利潤,開心不已。
朋友解釋近日鍾情殼股:「炒殼股這筆本錢是從殼股熱錢中賺回來,我覺得我可以勇猛一點。」剛賺錢後,行為變得勇猛,在行為經濟學中有一個專有名稱:庄家錢效應(House Money Effect)。賭客賺錢後,特別願意冒風險,因為心理上這筆賭注是從庄家身上贏回來。這心態當然是錯,這筆錢是屬於閣下的,跟閣下擁有的其他財富無分別。職業賭徒不會犯這種錯,業餘賭客卻容易出現這心態,須注意的是,大部分投資者的投資心智水平接近業餘賭客,因此庄家錢效應是常見投資地雷。這種心態在牛市中特別普遍,股民賺到錢,心理上為錢定下不同記號,例如這筆是本金,須小心處理,另一筆是利潤,從外面賺回來,可以勇猛一點。投資者這種心理數學跟正統數學不同,前者主觀兼充滿偏見,後者客觀和有系統。例如我這位朋友平日處事謹慎,但獲得一筆他定義為「原本不屬於他的錢」之後,彷彿變了另一個人。假如這種改變止於處理這筆錢,還好一點,倘若這種心態佔領整個人,徹底改變性格,則大鑊矣!理性上,我們知道每一鋪牌,每一項投資,每一場波,性質都是獨立,跟之前賽果未必存在關係,但感性上,所有事情都似有關連,我們的思考過程其實是大雜燴,包含形形色色不同因素,糾纏不清。不幸地,判斷思維這場對決,感性勝理性。庄家錢效應不只在投資層面出現,在企管世界也見其踪影。公司賺到一筆日常業務以外產生的利潤,企管人啟動「心理計數機」,把這筆錢跟日常現金流分開,容易身痕,考慮新搞作,因為這筆錢是從「外面」賺回來,可以另一方法處理。容易來的錢,容易散去,更嚴重的是企管人頭腦徹底發熱,不單只處理外來錢特別勇猛,整個人、整間公司也勇猛起來。一筆橫財,隨時累死一間公司。庄家錢效應有一個相反方向,但意義相同的情況,叫「收復失地效應」(Break-Even Effect)。輸了錢之後,賭徒千方百計收復失地,希望回到未輸錢之前的狀態。理性上,我們明白錢輸了就是輸了,這筆錢不再屬於自己,但感性上就是辦不到。失去屬於自己的東西,心裡焦急起來,可能會做出一些不應做的事。多少次,我們因為希望收復失地,做出勇猛行為,最後泥足深陷。錢是沒有記認,錢的過去無意義,最重要是我們現在怎看待及將來怎運用。可是,錢的過去刺激情感,左右我們現在的決定,打亂我們為自己定下的紀律。對付心理數學的唯一方法,是自律。投資者第一樣須做的事,是承認自己非完美的人,擁有七情六慾,隨時犯下感性所引起的一大堆錯誤,例如庄家錢效應。閣下賺到錢不是庄家錢,而是實實在在屬於自己。一個處理方法是,不時提醒自己相反情況,輸了給庄家的錢,庄家不會特別記住,這筆錢不是由庄家代自己持有,錢落在庄家手上,就是屬於庄家。庄家行為不會變得輕率,換轉自己,為何改變既定策略?如果仍然信不過自己,我又是這一句,須改信外部環境,以外部環境限制自己行為,例如重溫2008年金融海嘯苦況,拿當年銀行和證券行賬單出來看,提醒自己曾輸鑊甘,今日賺的錢,是六年以來學習成果,是自己應得的,千萬不要亂使。
蔡東豪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