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獲批的中海油出價180億美元收購Nexen事件,使得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在中國海外原油權益產量激增的探討上。據IEA首席經濟學家Fatih Birol在倫敦舉辦的全球最重要的石油行業年度會議上對Financial Times說到,
」中國將成為一個重要的境外原油生產國家」 ;「在去年,中國原油一個非常顯著的生產增長都來源於海外併購交易。」
據中國石油集團內部期刊報導,去年中國海外油氣權益產量首次突破9000萬噸,比上年增長了3%,併購金額也創歷史新高。國企成為全球石油公司中最大的海外油氣資產收購方。 據Dealogic數據顯示,自2009年起,中國國企諸如中海油和中石化一直積極對海外油氣富足的國家進行併購,活動足跡從美國到安哥拉。去年,併購(包含合資和直接購買)金額創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紀錄,達350億美元。
一些海外的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擔憂中國的這一舉動會影響到他們自己的能源需求。但是,來自IEA和其他的一些分析家則稱, 這些國營石油公司海外生產的原油並非運回本國消費,而是通過國際交易市場銷往海外。對此,中國石油高管們堅稱,這種做法是不可能的。作為世界第二大原油進口國家,這種規模龐大的海外併購只是為了滿足本國的能源需求。
中國與委內瑞拉之間的石油貿易數據差異可見一斑。據卡耐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的Matt Ferchen講,從中國和委內瑞拉石油貿易數據來看,某些年份(比如2008年和2009年)中國官方的進口數據大幅低于于委內瑞拉發佈的對中國出口數據。
對此,Ferchen認為因為地理位置原因,委內瑞拉到中國的運輸線過長,這使得委內瑞拉生產的重級油(heavy-grade oil)並不適合中國煉油廠的生產計劃安排。因此,IEA在諸多報告和期刊上都聲稱,中國大多數權益油實際上是在當地或國際市場上轉售了。
對於這種爭論,Birol先生評論道:
「中國的能源公司也在試圖在境外保護他們的生產」 他認為這一現象主要由「商業利益」引發的。
作為國企,中國政府對這些能源公司是有年度生產硬指標要求的。當中國國內最大的油氣資源近乎枯竭的時候,這些公司勢必轉往海外去實現這些生產目標。
獲取關鍵技術也是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另一個關鍵目標。尤其是與頁岩氣相關的各種技術對於目前中國來說極其需要。中國頁岩氣儲量豐富,2012年3月中國公佈發現可採資源潛力為25.1萬億立方米頁岩氣可供中國使用近200年。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目前中國政府在世界上面臨的能源政治風險,蘇丹是其中一個非常顯著的例子。中國在南蘇丹有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尤其是在石油產業。但是自南北蘇丹分離後,暴力摩擦夾雜著綁架事件不斷出現並升級,這給作為目前南蘇丹最大的油田投資者的中國帶來極高的投資風險。
中國能源企業海外大手筆的併購,對中國國內消費者來說目前還沒有見到直接的效果。 國內消費者紛紛質疑油價太高。但據《2012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稱,按照國內調價機制,去年國內油價仍未調到位,未到位空間達10美元/桶,國內煉油企業仍虧損。其中,去年1-9月,中石油、中石化煉油業務分別虧損300億和15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