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RealBlog - Feed - 湯財文庫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美女記者炒金公司臥底記

$
0
0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155

神秘的順為公司,藏在位於廣州CBD珠江新城的高德置地廣場樓上。 (南方周末記者 麥圈/圖)

轉換身份,警惕危險,接近高層,獲取情報,為揭地下炒金公司的騙局,剛剛踏出校門的南周女記者只身臥底炒金公司。她說,在那段時間里,每天起床都要反複叫自己的新名字。

“我不知道這家有上百人的公司里,會不會有人恰好在街上買了那本雜誌,又恰好認出了這張臉。套用現在的流行詞匯,我當時‘細思極恐’,甚至想出了被人在洗手間圍毆的畫面。”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讓你跟隨美女記者重返刺激驚險的炒金公司臥底過程。

9月底,南方周末經濟部又接到了兩起被地下炒金、炒銀公司詐騙的爆料。其實如出一轍的騙局已經上演多年,卻仍然在地下欣欣向榮。

這些號稱交易現貨黃金、白銀的公司四處攬客,老百姓聽到“黃金”,天然以為保值,但實際上這是一樁高風險的賭局,甚至是騙局。

南方周末介入此類公司的調查,是在2013年11月。一個留著板寸的女孩走進經濟部辦公室,懷疑自己在替一家騙子公司工作。

那家公司與報社僅隔兩條馬路,我決定以求職者的身份去探探究竟。

臥底,從抹去自己開始

改頭換面,我需要制造一套新的身份:

先想一個假名字;再去淘寶買了個不需要身份證登記的手機號,向朋友借了個諾基亞,按照編輯囑托,存了緊急聯系號;然後申請新QQ,這一環疏忽了,後來還是被總監逼問為何Q齡這麽短?只好囁喏說舊號被盜了,對方還是一臉狐疑。但此外,都還是平安的。

硬件備好,接著是軟件:簡歷和故事。我尋思著說謊也得有七分真,就在自己親戚就讀的一所二本學校中,選了個管理類的專業,既跟經濟沾邊、又不懂金融。至於為什麽來廣州求職,跟自己真實的經歷差不多。

這家所謂的投資公司已經把招聘信息貼滿幾大求職網站了,找到他們很容易。打電話過去,當天下午就讓去面試。

在去的路上,我一直很緊張,反複默記這套身份和故事。

這個“地下”炒金公司,在地面上卻是一副高大上的模樣:在市中心最貴的CBD高層辦公,窗外就是廣州地標“小蠻腰”,公司占了足足半層樓。

面試是一對一的,面試官是一個男生,長得精瘦,潮汕話,我當時覺得他很有威嚴,後來熟悉之後發現他比我歲數小。

面試很簡單,自我介紹以後,我各種表示不懂金融,他毫不在意,很耐心地安慰我努力就好。十分鐘後,他就通知我周一來培訓了。

因為他們的目的是大批招人,對身份審查很寬松,不看學歷證,身份證撒謊說丟了,也就混過去了。

應聘進入順為公司的應屆畢業生們先進行為期兩天3節課的培訓。 (南方周末記者 張玥/圖)

初入公司

開始上班的幾天,怕別人叫我沒反應,每天起床都練習叫叫自己的新名字。在同批新人里,我主動結交了兩個女孩,每天一起去買盒飯,一起聊天,也就能變得心態上更像她們,不暴露自己。

最初是兩天培訓,3節課。老師們分別穿著天藍襯衫、粉襯衫和灰襯衫。講課的浮誇程度也和襯衫顏色成正比。

第一位,講國際形勢、中國歷史、做人的道理。第二位,逐一貶損了除炒金以外的所有投資形式。直到第三位,才講了一些業務相關內容,但也僅限於讀懂K線圖。整個培訓,幹貨甚少,段子很多。

在二十多個記筆記的同學之間,我也刷刷地記,主要是為日後的稿子留“段子”。

培訓之後,是簡單的筆試,然後幾乎零淘汰率地,大家都上崗了。

公司兩個區域:管理層的辦公室,永遠是關著門的,我們進不去;新人的位置在三個大廳里,那兒有近300臺電腦,酷似網吧。

管理層里負責帶我們的,是幾個“總監”。他們每隔一兩小時出來巡視一圈。

我們的總監姓黃,就是那個面試官,他教我們操盤。日子久了,也聊聊天。“黃總”25歲,做這行3年,之前所在的公司叫昊匯,他說是出了點問題,就來了這里。事後我一查,昊匯去年被爆詐騙,現已註銷。

黃總幾乎每天都換襯衫,尖頭皮鞋,頭發打理得很服帖。除了說業務時候的嚴肅,聊起生活,總會有點害羞。他給我看了手機里的家,屋子很大,有個漂亮的女友,和一條阿拉斯加犬。他喜歡養狗,在養狗的QQ群里,從來不會“拉業務”。

實際上,我們一直都在叫著彼此的假名。在他的員工卡背面,我無意中看到了“古鍵鵬”這個名字;在他的QQ狀態下,有人叫他“俊”。

在黃總不來巡視的時候,就是我的工作時間:搜集培訓資料里出現過的公司名,逐一查詢工商資料和新聞報道,貼在郵箱里,然後把網頁記錄隨手刪除,確保每天走的時候,眼前的臺式電腦,跟來的時候一樣“幹凈”。

在黃總來的時候,把錄音筆悄悄打開,藏在電腦背後,留下他“講課”的證據。

多崗位遊歷

除了操作模擬盤,他教我最多的,是如何通過QQ拉客戶。

一開始,看著我不知如何下手,黃總急了,“QQ都不會玩喔?”他嫻熟地點開“找人”,限定廣州、23-30歲、在線,逐一添加;或者,依據興趣搜群,加入後混個臉熟,再找里面的號碼私聊。

因為不想讓別人上當,我始終沒有真的找人。過了兩天,就跟他要求去做電話銷售,想摸清多一點的情況。一開始他勸我別去,因為這差事苦。

拗不過,他還是給了我一份名單,400多人,都住在廣州荔灣區,名單上有姓名、地址和電話。他說,這些都是銀行的高端客戶。我想這名單應該是從地下渠道買來的。

跟他說的一樣,打電話是件困難的事。我得下足決心,才能撥過去問“您了解現貨黃金嗎”,而大多數人會立刻掛機,也有少數人罵回來的。每次掛機,像是悶聲吃了一記羞辱,越來越不想打。

看我一籌莫展,有天黃總又把我叫到辦公室,負責打面試電話。從被騙者到施騙者,還不到兩周時間。

電話彼端多是焦慮的應屆生,多數人會來,也有少數人會直接問薪酬,這時我會捂住電話,悄悄告訴對方,還是別來了。

這家號稱月薪4000-15000元的公司,這組誘人的數字只是指拉入5萬以上單子的提成,除此之外,員工沒有任何收入。路費、吃飯都是自付。

第一周,我跟常在一起的女孩,每天在超市排隊買盒飯的時候,都會憧憬什麽時候才能過了試用期,簽合同。

這一天來的時候,擺在新人面前的,卻是“居間人申請表”和公司免責書,上面寫明甲乙雙方不是勞動雇傭關系,只是“合作”。雖如此,身邊的新人們還是高興,覺得拿到了offer。

在這里,連員工卡都要自掏10元。從頭到尾,公司不掏一分錢,責任也撇得一幹二凈。

應聘進入順為公司的應屆畢業生們,就是在這個像網吧一樣的辦公室里用QQ 等工具尋找客戶。 (南方周末記者 張玥/圖)

應聘者才是目標客戶

在查相關公司的同時,我的另一個主要任務是查這家炒金公司的交易平臺是否正當。

一方面,是藏在高兩層的安全通道里,給正規的公司和機構打電話,詢問此類公司的情況;另一方面,是玩明白他們的平臺。

這家號稱總部在澳大利亞的公司,是英文操作界面。我順著鏈接,一層層摸下去,最後找朋友查了網站資料,證明服務器和註冊人都在中國廣東。

如此,已經基本可以證明這家平臺是仿照國際交易,自制了一個系統,當做圈錢的“筐”。他們把客戶的錢騙進來,漲跌都能控制,最終把客戶虧的錢放自己腰包。

但我仍然希望能跟公司里的管理層曲折“對峙”一番,能接觸到的管理層只有黃總,就隔三差五地裝懵懂,請教他,但僅能得到簡單的回答。

三周過去,我仍然無法接近關著門的管理層。

此時發生了一件事:一家雜誌刊登了我的一篇記者手記,需要頭像,我就順手把郵箱里存的照片發過去了。雜誌上市以後,猛然發現那也是我交給公司印員工卡的照片。

我不知道這家有上百人的公司里,會不會有人恰好在街上買了那本雜誌,又恰好認出了這張臉。套用現在的流行詞匯,我當時“細思極恐”,甚至想出了被人在洗手間圍毆的畫面。

“事業瓶頸”,加照片事件,跟編輯商量,我們決定撤了。辭職跟入職一樣容易,跟黃總在QQ上說我想回老家了,他簡單地應允了。我就此關掉手機,消失人海了。

接下來,我根據已了解的資料,再探訪那些外圍公司,抽絲剝繭第畫出了他們一次次金蟬脫殼的路徑,稿子就此完成。

《CBD里的黃金秘境》出稿當天,我就被部門派遣出差了,在飛機上,感到無比安全。在外面晃了將近一個月,才回到廣州。我按耐不住好奇,又摸回那棟大樓,前臺說那家公司的應聘情況依舊火熱。

聽了這句話,我亦喜亦憂。本能反應“喜”的是,這家資產上千萬的公司還在運轉,尚沒有消滅我的必要;“憂”的是,哪怕發了報道,仍然有大批年輕人投向這場騙局,不明就里,懷揣希望。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