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股票急跌,決定買入或賣出的,是公司的盈利數據。看看利豐(494)及子公司利標(787)上半年的業績。
利標在七月初上市,13年上半年虧損4,900萬美元,14年上半年虧損擴大至9,800萬美元。利豐13年上半年純利達1.45億美元,14年上半年純利上升至2.1億美元。若將兩間公司一併計算,集團13年上半年的純利達9,600萬美元,14年上半年的純利則是1.12億美元。我不明白為什麼利標仍在虧損時候,利豐會分拆它上市。分拆對於利豐,是明顯有利,因為撇除利標的虧損後,它的盈利數據會更亮麗。但利標的股東無疑承受損失且被牢套,這做法公平嗎?
分拆只為粉飾數字
我們小心比較整個集團及利豐自身的財務數據。我的做法是,先把兩項一次性及非核心業務的數據撇除,第一項是因重估應付收購代價,而取得的9,800萬美元收入;第二項是1,300萬美元的重組開支。撇除後,集團在14年上半年的純利只有2,700萬美元,而非1.12億美元,比13年上半年的9,600萬美元還要低。利豐調整後的上半年純利是1.25億美元,而非2.1億美元,也是比13年同期的1.45億美元低。利標的實質虧損則如業績所指,14年上半年是9,800萬美元,13年上半年是4,900萬美元。由於純利相對於營業額小得多,因此加入或排除某數據,足以令盈虧數字有很大的出入。
商譽過高收購價不合理
14年上半年,利豐在分拆利標前,無形資產共77億美元,當時的盈利中約有4,000萬美元,用作攤銷部分無形資產。當以高於資產淨值的價格,去收購一項資產,當中的溢價,就構成無形資產,亦即是商譽。這項未知或無法量化的資產,價值高達77億美元,幾乎是利豐分拆前資產值的兩倍,每年只是攤銷8,000萬美元,佔總值的1%,換言之,要經歷100年或三代人的時間,才能完成攤銷,這合理嗎?一個品牌或商標能有這麼長的壽命嗎?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就算是蘋果公司,也不確保自己的品牌能有這麼長的壽命吧?為何上述情況與利豐息息相關?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不論攤銷期超過20年、25年還是100年,攤銷費都對盈利或損失有重大的負面影響。第二,以單一項目計算,無形資產的數值頗大,幾乎是利豐和利標總資產的兩倍。不論放在哪一份財務報表中,都會影響股東權益和資產負債比。不論是什麼公司,我實在無法理解當它的市值接近1,000億港元時,為何它每年只能賺取30億港元。祝君好運!艾 薩ijsofaer@gmail.com
艾薩Isaac Sofaer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
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