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RealBlog - Feed - 湯財文庫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改變中國歷史軌跡的鄧小平:紐約時報十七年前的老文章

$
0
0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882&extra=page%3D1
小編按:本文是《紐約時報》17年前發表的長篇訃文,精煉、中肯地總結了鄧小平帶給20世紀中國的深遠影響。值此鄧小平誕辰110週年之際,重饗此文,緬懷這位偉人(文章有刪節)。

鄧小平像他之前的毛澤東和周恩來一樣,是中國幾位革命元老之一,他們曾為共產主義運動打過游擊;又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成為這個國家的主要領導人。

整個20世紀,像鄧小平這樣政治生命長久的人物,即使有,也不多。

1954年,毛澤東任命鄧小平作為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共產黨的總書記,把他推到了中國權力結構的上層。自那時算來,近半個世紀已經過去。

這中間,他兩次被打倒。先是1967年,文革期間作為「走資派」被清洗。不尋常地復出後,再次被打倒,直到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第二次東山再起。

鄧小平直到第二次復出,才得以鞏固他的權力,1978年,成為中國的最高領導人。當時,他74歲,看似年事太高,除了作為一個過渡性的領袖,也許很難再有作為。而事實上,他卻領導中國長達一代人的時間。

在鄧小平成為中國毫無爭議的領導人之後的18年,他造就了一個經濟騰飛的時期,極大地改善了12億中國人的生活。進入下一個10年的時候,由鄧小平開啟的經濟改革很可能讓中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三,在美國和日本之後;但中國的繁榮也將被增長的人口稀釋。

他的經濟改革仍然面臨艱巨挑戰。中國作為經濟大國的崛起,成了與時間的賽跑,人口增長和不徹底的改革加劇著對國家根本性資源的侵耗。水與耕地在減少,不加節制的工業污染加重了整體環境的惡化。

儘管如此,在鄧小平的時代,城市和農村人口的真實收入還是翻了一番多。大多數能看上電視、用上洗衣機或電話的中國人,都是在鄧上台之後,才接觸到這些電器的。中國農村的生存掙扎得到了極大緩解。

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J.Stapleton Roy)少年時曾在南京目睹共產黨1949年的進城。在一次訪談中,芮效儉說:「看看鴉片戰爭以來150年的中國現代史,你不能不得出結論,最近這15年,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好的15年。」

那些年的大多數時候,鄧小平象徵著中國人擺脫極端意識形態,和重新實現他們盼望已久的富強的願望。

小個子的偉人
很多中國人,特別是農民,似乎很感謝鄧小平,他給他們帶來了20世紀持續時間最長的和平和穩定。

在外交方面,鄧小平主持談判,終結了英國殖民統治在中國最後的遺蹟,通過聯合聲明,於今年將香港歸還中國。大陸與台灣的統一未能在他有生之年實現,但他解決了中國的邊界爭端,與美國實現了關係正常化,修復了與蘇聯30年的不和。

他的目標,是集中全部國力用於經濟發展,就連軍隊也要服從這個新的大局,80年代接受了大幅度的軍費裁減。

在中國歷代領袖中,鄧小平是很不尋常的一位。

鄧小平最小的女兒蕭榕曾在傳記中這樣描述父親:「在子女的眼中,父親性格內向、沉默寡言。只有和老同事、老朋友一起的時候,他才喜歡高談闊論。」

尼克松執政時期促成中美關係正常化的亨利.基辛格(Hery A. Kissinger)曾說鄧小平是個「討厭的小個子」。但也有人發現他的可愛之處。

1986年,伊麗莎白二世女王訪華,被鄧小平謙遜的歡迎辭感動:「感謝你遠道而來,看望一個中國老人。」

鄧小平選擇接班人十分謹慎,但接班人的問題仍然困擾他。1989年5月,他公開向蘇聯領導人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Mikhail S. Gorbachev)表達憂慮:「還沒有能夠實現的,就是廢除終身制。」

鄧小平既不是知識分子,也不是詩人,人們對他最深的印象,是一個專注當下問題的實用主義者,不為歷史或意識形態所牽絆。作為軍事戰略家和政委的那些歲月中,他必須在現實軍事實力與政治家的期望之間做到平衡,這讓他能夠敏銳察知什麼是切實可行的。

他被人們記住的,是那些簡單的口號,而非系統的政策:他時常引用毛澤東的語錄:「實事求是。」為了強調經濟改革沒有現成道路可走,他說中國人必須「摸著石頭過河」。他最著名的語錄,還是那句老家四川的諺語:「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怕亂,根植於歷史

20世紀的中國,軍閥混戰,外敵入侵,洪水、饑荒、革命連綿。千百萬人因戰亂和飢餓悲慘死去。鄧小平內心對動亂和動亂帶來的暴力懷著恐懼。

「如果我們現在十億人搞多黨競選,一定會出現全面內戰的混亂局面,」1989年2月會見布什總統時,鄧小平這樣說。「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

他的家人也是動亂年代的受害者。鄧小平的父親鄧文明1938年在自家附近被匪徒襲擊身亡。

1966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鄧小平在批鬥會上受辱,又被下放到一個拖拉機廠勞動。

「四人幫」倒台,鄧小平復出,並開始著手讓中國走上一條新的經濟道路。中國經濟開始飛速增長,鄧小平是這段歷史的締造者,也是它的見證者。

「我在經濟領域是一位門外漢,」他在1984年如此說道。「雖然提出了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但對於操作這一政策的細節,我知之甚少。」

剩下的事情就是中國老百姓做的了。

1977年,鄧小平政治上的回歸一發不可收;1978年12月,他確立了自己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地位。

戰爭與和平年代的謀略家

鄧小平迅速將中國帶回經濟現代化的軌道。

在農業方面,他允許地方解散公社和集體農場;但農民們動作更快,他們開始包產到戶。收成迅速增長。收入也迅速增長。

鄧小平告訴軍隊,世界大戰的威脅正在消退,所以軍隊要服務於民用經濟。除了為保持中國核威懾而保留的戰略武器外,軍工生產在很多工廠停止,軍隊現代化暫緩。

因為見識過現代化給西方帶來了什麼,鄧小平的視野要比毛澤東更寬廣。

1979年1月他告訴美國總統卡特:「中國人需要很長的和平時期來實現全面的現代化。」對美國的商人們,他說,中國需要他們的錢和技術。

1979年1月1日與美國恢復正常邦交後,鄧小平旋風式訪美,一路留下了很多不尋常的公眾形象,從親吻在肯尼迪中心用漢語唱歌的孩子,到在德克薩斯州戴上一頂白色的牛仔帽。

一切的中心:經濟改革

鄧小平主持的諸多變革中,經濟重構是重中之重。而中國人常常在沒有等到新政策之前,就已經「下海」從商。

新的市場在一座座城鎮湧現,農民開始養魚,養蝦,種植水果,供應新市場。私營和集體所有制的企業成倍地增長,之前的農民開始造玩具、煙花、磚頭、衣服——關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農業改革比較容易地實現了。用以往任何標準看,農民都在致富。許多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蓋一幢新房子,這給建築行業帶來極大的需求。

鄧小平對工業改革比較謹慎。他在中國沿海省份廣東和福建建立經濟特區,以稅收補貼吸引香港的製造業大亨。鄧小平說,沿海省份可以先富起來,但是他的真正策略是循序漸進,以防失敗。

經濟特區的設立引發的出口量的劇增一直持續到今天。中國主導著玩具,鞋和紡織品的世界市場。經濟特區不斷擴張,使整個沿海地區都富裕起來。但是向內地的擴張只達到了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

一個共產黨從保障經濟增長和收入增長中獲得合法性的時代開啟了。

「歸根到底,說服那些不相信社會主義的人,要靠我們國家的發展,」鄧小平在1991年底這樣說。「如果本世紀末能達到小康水平,那樣就能讓他們有所醒悟。到下個世紀,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那就會讓他們信服。他們大多數都會真正看到,他們錯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