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港式餐廳的最後一夜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1/2460272.html
一對銀發的老夫妻手牽手走到一家港式餐廳門前,「幾時關啊?」老公公問。「今晚12點半。」中年服務員回答說。看看門口排著長龍入座吃最後一餐留念的年輕人,這對老夫妻再望望招牌嘆口氣,顫巍巍地離開了。

這樣的告別場景在香港越來越常見。這是遊客購物熱點銅鑼灣SOGO商場後的駱克道539號,一家名叫利苑粥面專家(下稱「利苑」)的港式餐廳已在這裡經營了42年,但終於招架不住昂貴的租金,決定在昨日結業。

這間約93平方米的鋪面,租金已從每月30萬港元漲至60萬港元,每平方米租金約6452港元。而這裡的「招牌」食物,上湯云吞面28港元一碗,黃沙豬肝粥30港元一份。

這意味著,利苑此前每個月要賣掉10714碗云吞面或1萬份豬肝粥才能夠交月租;而若接受加租,以後每個月要賣21428碗云吞面或2萬份豬肝粥才行。

昨日下午,鋪著老式馬賽克地板磚、裝潢仍停留在上世紀70年代的餐廳內,已坐滿了約百名食客。門外,二十多人正在排隊等候入座,來往市民紛紛拍照留念,一位年輕香港市民竟帶著寵物金毛犬和老舊的大理石店舖招牌合影。「我是這裡長大的。」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真可惜他們要關門了。」

老闆郭氏兄弟在店內忙得不可開交,已近七旬的郭老二1971年在此開了這家小店,現年51歲的郭老五後來加入經營。生意越做越好,每天收入可以達到3萬港元,一個月約90萬港元,但租金已佔了三分之一,再加上食物原料漲價和員工工資上調,郭老五稱現在每個月只能賺兩三萬港元,如果加租一倍就完全做不下去了,唯有選擇關門大吉,讓十多名夥計各奔東西。

香港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該鋪面租金在1971年為2000港元,1981年為2萬港元,2003年已是20萬港元,2008~2013年升至30萬港元。「其實業主都算好人了,旁邊的莎莎租金是95萬元啊。」郭老五說。

「太離譜了,租金比辦公樓還貴!」一位在港工作的外籍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有特色的傳統餐廳和小店在香港越來越少,香港正在變成一個除了名牌購物外沒有獨特風味的城市。

鋪租猛於虎。實際上,過去一兩年由於加租而結業的香港老字號數不勝數。令人唏噓的是,這些鋪面往往被化妝品、珠寶以及其他名牌奢侈品牌立即以高價租下。利苑的舖位據說也已經被前述類別的租客以百萬港元月租租下。

「要賣多少碗粥面才抵得過賣一條金鏈?」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鐘劍華向記者表示,黃金地段的鋪面針對消費者的消費形式轉變,是殘酷的事實,但也是市場的自然演變。他說,這些老字號大都被高檔消費品取代,以迎合「自由行」遊客的需求。

即使不被名牌取代,商業模式的轉變也讓家族經營的老字號舉步維艱。「老字號的小本經營,今時今日的處境相當艱難,其也難以和連鎖餐飲店競爭。」他說。實際上,同樣叫利苑,同樣成立於上世紀70年代,利苑飲食集團便從一間傳統粵菜酒店發展成為有22間分店的國際連鎖經營集團。

鐘劍華稱,市場在轉變,香港人的不少集體回憶都在慢慢消失,比如有香港特色的大排檔。儘管在新的競爭形態下改變難以避免,但這讓很多香港人「感覺不好」。但他認為,近幾年來越來越多資金炒作鋪面也是租金上升的重要原因。

他說,不少發達國家也曾遇到過類似問題,如法國巴黎政府在八年前為了保護當地小面包店和咖啡館,通過行政法例規定業主不可為了連鎖店客戶趕走小店租客。他認為,香港特區政府也可以考慮使用類似做法,但在奉行自由市場的香港,需要社會對此取得一定共識。

「有人覺得惋惜,駱克道少一間小店,可能多一間化妝品店、金鋪、表鋪。」一位常光顧利苑的網友寫道, 「有人覺得利苑是地產霸權下的犧牲品,有人覺得麵店總會找到新地方落腳,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這裡的云吞面,而是店裡的冰凍紅豆沙,吃慣吃熟,日久便生情,就是如此無法解釋的簡單」。

「多謝支持」,每個顧客買單時都聽到了這麼一句道別語,利苑那有些生鏽的收款機,終於完成了歷史使命。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