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6/blog-post_22.html
一連三篇「彼得林奇演講」,分享了總共幾萬字的文章,篇幅話短不短,但又沒有一本書的長度,單看這個演講內容,就好像上了一堂雞精班一樣,把林奇的多年經驗及股票投資理念都一下子吸收。在貼上文章時,一面整理文章,一面跟腦子內的財務知識相呼應,所以多發一篇文章講解一下止凡對一些觀點的看法。
林奇的講稿很有系統,大致可以把全文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主要是談規則,林奇總共分享了四大規則,包括「了解你所持有的股票」、「作經濟預測徒勞無益」、「不要擔心股市」、「不要急躁,你有充足的時間」,其實這四點都可以話是一些常識,不過我可以肯定,大部份人的概念都沒有這些規則。
亦即大部份人都不會了解所持有的股票,對不?大家不妨找一位有投資股票的身邊朋友作個實驗吧,問問他買了什麼股票,又看他有多了解這些股票。多數人都著眼於經濟預測,茶餘飯後的話題都在討論後市如何,政府政策出台對個市有何影響,美國會否加息之類。正因為這樣,大部份人都很擔心股市,怕後市不好,預測未來之心十分之明顯。當收到消息話某支股票有前景時,多數人都立即要「入點貨」,怕遲了一個交易日都不得了似的。
所以林奇可謂在1990年時就說中了所有今天股民的態度,其實不是他有預知能力,而是股民從古至今都沒有改變過,就算把這類演講稿如何發揚光大,讓更多人看到,能做到的始終是少數人。有關買賣股票的「急躁」,身邊就有朋友永遠帶著銀行的「密碼機」上班,問其原因,他表示拿來網上交易之用,而我則認為早一晚設定買賣指令就可以了,朋友就話這樣不夠「即時」,會賺少很多,「即時」真的賺多很多嗎?
第二部份為「危險的說法」,林奇一口氣說了十個「危險的說法」,看完這些說法,大家應該覺得耳熟能詳的,不錯!這都是每天身邊朋友都在說的話,又被林奇在1990年言中了。內容主要是「升了很多,不夠力再升了」、「跌了很多再跌機會微」、「回升至多少就放」、「因為沒有買入某股而蝕了多少」、「這股票是未來的匯控」、「一買就升,這是有做功課的成果吧」。應該還有很多相類似的說話,大家又聽過多少呢?
還記得2007年在上海工作,當時內地股市熱騰騰,其中一支熱股中國人壽正衝上$50,有身邊朋友就話:「這股不怕買,好像匯控一樣,有買貴無買錯,中國人壽是未來的匯控,一定賺」,還有「你看中國人壽升上來的強勢,證明這股的價值所在」,當我問這位朋友有沒有買入之時,他回答「正是最可惜當時上市無買,賺少很多呀!」。如果大家留意一下以上對話,他犯了林奇大部份「危險的說法」,而最大問題是這類概念的朋友在身邊多的是,而他們都有一種好像很懂股市的態度,可惜給出的意見正是「危險的說法」,不可怕嗎?
最後部份為投資理念,林奇分享了十個投資理念,大概意思都是鼓勵散戶作一位股票投資者,並糾正一些錯誤的投資理念。平日股民太著重投資在一些「不簡單」的公司,總認為「不簡單」或「有陰謀」,又或是有增長概念及遠景的公司,才值得投資,而以為投資股票都需要複雜知識甚至高深數學,可能還是交給「專業」去做會更好,散戶會覺得只有這些「專業」才能預測未來,找住偉大的公司。大家有否這樣想呢?身邊朋友又有否這樣想呢?
林奇則告訴大家投資股票只需要五年級的數學,散戶具有比「專業」更好的優勢,只要散戶在投資前做足功課,要做什麼功課呢?「就像你研究微波爐那樣研究你要購買的股票」這就足夠了。在香港,我不知道大家或身邊朋友在買微波爐時有否好好研究一番,依我觀察,我會把這個比喻改改,變得更適合香港人,即「就像你研究旅行計劃那樣研究你要購買的股票」,大家應該會更明白。
我看見身邊朋友對研究旅行計劃的認真及所花時間,絕對遠遠高於花在研究股票之上,很多時在討論旅行計劃,談到什麼酒店最抵,什麼地方租車,路線如何制定最有效率等,我都覺得他們很厲害。更厲害的是,當某位朋友話準備幾個月後去某地方旅行之時,其他朋友每位都對這個地方旅行有所建議,每位朋友都變成「專家」,令我驚嘆不已。
我認為旅行這類行為,是享受人生之時,花時間好好計劃,態度絕對正確。然而,如果大家能把這樣的態度同樣放到其他地方,包括對人生影響深遠的投資項目之上,相信這會令大家的人生更精彩。
最後再次多謝cleverpeople兄把這篇講詞發給我,的確值得珍藏。如果以後大家有什麼好文章或好影片之類,又因技術問題不能在留言版分享時,也可以email給我,值得分享的話,讓我整理好便能分享,公諸同好,一起分享知識,一同進步,使大家都能在每天睡覺前比起床時聰明一點點吧。
一連三篇「彼得林奇演講」,分享了總共幾萬字的文章,篇幅話短不短,但又沒有一本書的長度,單看這個演講內容,就好像上了一堂雞精班一樣,把林奇的多年經驗及股票投資理念都一下子吸收。在貼上文章時,一面整理文章,一面跟腦子內的財務知識相呼應,所以多發一篇文章講解一下止凡對一些觀點的看法。
林奇的講稿很有系統,大致可以把全文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主要是談規則,林奇總共分享了四大規則,包括「了解你所持有的股票」、「作經濟預測徒勞無益」、「不要擔心股市」、「不要急躁,你有充足的時間」,其實這四點都可以話是一些常識,不過我可以肯定,大部份人的概念都沒有這些規則。
亦即大部份人都不會了解所持有的股票,對不?大家不妨找一位有投資股票的身邊朋友作個實驗吧,問問他買了什麼股票,又看他有多了解這些股票。多數人都著眼於經濟預測,茶餘飯後的話題都在討論後市如何,政府政策出台對個市有何影響,美國會否加息之類。正因為這樣,大部份人都很擔心股市,怕後市不好,預測未來之心十分之明顯。當收到消息話某支股票有前景時,多數人都立即要「入點貨」,怕遲了一個交易日都不得了似的。
所以林奇可謂在1990年時就說中了所有今天股民的態度,其實不是他有預知能力,而是股民從古至今都沒有改變過,就算把這類演講稿如何發揚光大,讓更多人看到,能做到的始終是少數人。有關買賣股票的「急躁」,身邊就有朋友永遠帶著銀行的「密碼機」上班,問其原因,他表示拿來網上交易之用,而我則認為早一晚設定買賣指令就可以了,朋友就話這樣不夠「即時」,會賺少很多,「即時」真的賺多很多嗎?
第二部份為「危險的說法」,林奇一口氣說了十個「危險的說法」,看完這些說法,大家應該覺得耳熟能詳的,不錯!這都是每天身邊朋友都在說的話,又被林奇在1990年言中了。內容主要是「升了很多,不夠力再升了」、「跌了很多再跌機會微」、「回升至多少就放」、「因為沒有買入某股而蝕了多少」、「這股票是未來的匯控」、「一買就升,這是有做功課的成果吧」。應該還有很多相類似的說話,大家又聽過多少呢?
還記得2007年在上海工作,當時內地股市熱騰騰,其中一支熱股中國人壽正衝上$50,有身邊朋友就話:「這股不怕買,好像匯控一樣,有買貴無買錯,中國人壽是未來的匯控,一定賺」,還有「你看中國人壽升上來的強勢,證明這股的價值所在」,當我問這位朋友有沒有買入之時,他回答「正是最可惜當時上市無買,賺少很多呀!」。如果大家留意一下以上對話,他犯了林奇大部份「危險的說法」,而最大問題是這類概念的朋友在身邊多的是,而他們都有一種好像很懂股市的態度,可惜給出的意見正是「危險的說法」,不可怕嗎?
最後部份為投資理念,林奇分享了十個投資理念,大概意思都是鼓勵散戶作一位股票投資者,並糾正一些錯誤的投資理念。平日股民太著重投資在一些「不簡單」的公司,總認為「不簡單」或「有陰謀」,又或是有增長概念及遠景的公司,才值得投資,而以為投資股票都需要複雜知識甚至高深數學,可能還是交給「專業」去做會更好,散戶會覺得只有這些「專業」才能預測未來,找住偉大的公司。大家有否這樣想呢?身邊朋友又有否這樣想呢?
林奇則告訴大家投資股票只需要五年級的數學,散戶具有比「專業」更好的優勢,只要散戶在投資前做足功課,要做什麼功課呢?「就像你研究微波爐那樣研究你要購買的股票」這就足夠了。在香港,我不知道大家或身邊朋友在買微波爐時有否好好研究一番,依我觀察,我會把這個比喻改改,變得更適合香港人,即「就像你研究旅行計劃那樣研究你要購買的股票」,大家應該會更明白。
我看見身邊朋友對研究旅行計劃的認真及所花時間,絕對遠遠高於花在研究股票之上,很多時在討論旅行計劃,談到什麼酒店最抵,什麼地方租車,路線如何制定最有效率等,我都覺得他們很厲害。更厲害的是,當某位朋友話準備幾個月後去某地方旅行之時,其他朋友每位都對這個地方旅行有所建議,每位朋友都變成「專家」,令我驚嘆不已。
我認為旅行這類行為,是享受人生之時,花時間好好計劃,態度絕對正確。然而,如果大家能把這樣的態度同樣放到其他地方,包括對人生影響深遠的投資項目之上,相信這會令大家的人生更精彩。
最後再次多謝cleverpeople兄把這篇講詞發給我,的確值得珍藏。如果以後大家有什麼好文章或好影片之類,又因技術問題不能在留言版分享時,也可以email給我,值得分享的話,讓我整理好便能分享,公諸同好,一起分享知識,一同進步,使大家都能在每天睡覺前比起床時聰明一點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