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6 NCW
□ 財新記者 蔣飛 文
證監會附近的打印店榮大
快印又熱鬧起來了。發行人和中介機構來這裡打印材料,不是為財務檢查,也不是為了準備上發審會,而是為了「拿號」——把IPO材料報進證監 會的受理窗口。此前,新材料受理已經暫停了半年。5月13 日,中信證券、華泰聯合和中信建投各有一單新項目拿到證監會的受理函。這意味著受理窗口重新打開。
我的一位在擬上市公司做
財務工作的同學告訴我,他們的公司也要去榮大打印材料。
「不管怎樣也要去試試。今年年初剛剛從創業板改到中小板,因為考慮到創業板沒有再融資功能。為了這個轉板,好多材料都得重新做。」她說。
但是,就在上個月,創業板的再融資政策出台了,「現在中小板就中小板了吧,只求能夠不耽擱地走完。」我很想告訴她,後面的路有多麼漫長(今年快走一半了,也只發行了不到50家);節奏有多麼不確定(說停就停,沒得商量);加班多麼無止境(財務檢查、路演檢查、定價檢查);道路多麼凶險和蹉跎(不斷有各種問題需要解決)。
前一陣,一位信託公司的朋友從北京出差到杭州,主要任務是天天在一單信託項目的工地上盯著。原因在於,浙江的房地產有點懸,朋友的老闆擔心發生兌付風險。朋友說,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信託業要為前兩年的饕餮盛宴埋單。
這些房地產信託、礦業信
托,從銀行體系裡抽取大量資金,填補到自循環的套利遊戲當中,滋潤了種種壟斷特權。
為什麼它們拿錢那麼容易,做實業的中小民企從股市拿錢卻這麼困難?
前些天,一家在審好久的企業預披露。這家公司盈利水平不錯,也有一些概念。但項目負責人對我感慨:IPO越來越不好做,現在騎虎難下,或許做完這一單就不幹了。
最新的消息,讓企業和中介的心情再次回到冰點。證監 會為「市場承受能力」著想,把下半年新的IPO限制在100 家,發行節奏的市場化改革開了倒車。現在即使報了材料,真正輪到發行不知何年何月。
當然,監管的專業度和改革基本思路還是對的,如果拉長一些看,現在股票市場至少沒有明目張膽的造假,信息披露的質量也上了不少台階,事後監管和追責也有了基礎。為何還要在市場准入環節管這麼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