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RealBlog - Feed - 湯財文庫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習近平明確經濟發展適應新常態 中國容忍經濟放緩(轉發) 世德散人

$
0
0
http://xueqiu.com/6355936297/29218692
國家領導人近期對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表述,令外界進一步確認了中國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  

確認「新常態」:中國容忍經濟放緩

  國家領導人近期對於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表述,令外界進一步確認了中國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

  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作為近年來重要的經濟術語,「新常態」最先由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裡安(Mohamed El-Erian)提出。儘管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但「新常態」在宏觀經濟領域被西方輿論普遍形容為危機之後經濟恢復的緩慢而痛苦的過程。

  一名部委官員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稱,作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經濟不可避免地也呈現出「新常態」,「從近兩年的宏觀數據和工作實踐來看,我們應該盡快轉變認識,從過去的『常態』轉變到『新常態』。」

  上述官員表示,「新常態」的提法在大部分經濟領域的官員中有較高的認可度,此次習主席明確這一提法統一了思想。同時,中國容忍經濟放緩的態度有了基礎,調結構的思路再次得到確認。

  中國式「新常態」

  在埃裡安提出「新常態」概念後,不同領域的人士在金融、商業和宏觀經濟等領域給出過不同的含義。在2010年舉行的第40屆達沃斯論壇上,有嘉賓提出,世界也許再也無法回到金融和經濟危機前穩定的「正常」狀態,它將面臨一個全新的「正常」狀態。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在一篇名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的文章中提到,全球危機步入「新常態」,傳統上,經濟危機可能表現為連續若干年的負增長,但是,由於大劑量的調控政策被強力推出,現階段的危機並不表現為負增長,而是表現為經濟增長在低水平上波動、全球流動性過剩、大宗產品價格和資產價格變動不居、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地緣政治緊張等。

  後危機時代,世界主要經濟體開始聚焦「新常態」這一概念,越來越多的人士用這一概念來分析中國經濟。2012年,國際評級機構惠譽(Fitch)表示,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符合「新常態」增長率。惠譽同時認為,中國經濟將避免「硬著陸」。

  那麼,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到底有著怎樣的特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昨日在接受本報採訪時稱,考慮到中國技術水平與前沿國家的差距,與過去的常態相比,「新常態」可能會有幾方面的特點:增長速度可能會比過去10多年有所降低,但與全球範圍其他經濟體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相比,仍然有望保持較高水平;推動增長的主要力量,將轉向主要依靠轉型升級、生產率提升和多元的創新;經濟結構也將會發生新的變化,比如,服務業的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投資的比重會達到峰值並緩慢降低。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則對本報稱,在「新常態」下,一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放緩到中高速增長,二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從粗放式增長變成創新和消費驅動增長,三是同一般經濟增長時期相比,這個時期要把防風險放到更為重要的位置,要充分認識改革的困難,充分估計風險釋放的壓力。

  「新常態」下的新危機

  面對「新常態」,世界主流輿論均在反思中尋求突破,不同經濟體的危機和解決方法成為討論的焦點。本報梳理多位分析人士的觀點發現,目前主流輿論口中的「中國危機」主要體現在地方債務壓力、金融風險、產能過剩、要素成本上升等方面。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王一鳴就曾表示,「新常態」下的挑戰主要集中在四點:第一,產能過剩矛盾趨於突出;第二,生產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第三,企業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顯現;第四,財政金融風險有可能增大。

  一位多年從事債券投資的市場人士對本報稱,現在和10年前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經濟的競爭力正在走入瓶頸。「過去10年我們取得了越來越大的國際經濟貿易的市場份額,靠的是低成本,而這個成本優勢在今後5~10年內很可能被大幅削弱甚至喪失。」

  大華銀行(行情 專區)的最新研究報告稱,隨著中國進入改革、結構重組和再平衡的新階段,其經濟亦進入溫和增長的「新常態」,這一緩慢增長勢頭有可能延續到2014年第二季度。

  最新的數據也證實了上述觀點。剛剛公佈的4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4,雖環比回升0.1個百分點,但絕對數值仍為歷年同期最低。交通銀行(行情 股吧 買賣點)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陳鵠飛亦撰文表示,中國4月PMI雖實現了連續兩個月的小幅回升,但與歷年同期相比,製造業景氣回升動力偏弱。

  對於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有官方人士對本報表示,中國近期經濟增速的放緩其實是從2010年四季度開始的,這是經濟增長「轉階段」的必然過程,經過了3年多的時間後,「基本快調整到位了,低也低不到哪裡去,高也高不到哪裡去,大家要適應」。

  劉培林認為,「新常態」的基本特點,主要是由與前沿國家的技術差距決定的,是由經濟基本面因素變化決定的。識別「新常態」,要點是客觀,而不是樂觀或悲觀。比較準確的預期,會使新舊常態之間的轉換得以平穩實現。

  戰術上如何未雨綢繆

  為應對新形勢,世界主要經濟體均出台了各自的措施。其中,中國的「轉型」和「溫和刺激」引來較大關注。大華銀行的前述報告認為,中國政府已經對潛在的增長阻力做出了切實的響應,只是政策較為溫和且更具針對性,這與全球金融危機後大規模的財政和貨幣刺激政策截然相反。

  習近平近日在河南考察時強調,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處理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關係,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多位市場人士均表示,中國目前的總體調控思路是不出台大規模刺激、堅持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落實減政放權等舉措。與此同時,推行自貿區和「兩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盡快挖掘新的紅利。事實上,中國政府此前已經加快了對基礎設施和保障房建設的投資。

  劉培林稱,「新常態」的最終形成,不光要靠客觀的預期,更離不開順應規律的政策,和紮紮實實的改革與行動。中國現階段的「新常態」,有兩方面主要任務:眼下比較緊迫的是,化解舊常態下形成的一些經濟、金融和社會風險因素;同樣緊迫但意義更加重大、影響更為深遠的任務,則是推動轉型升級。

  具體來說,劉培林認為能否推動設備更新升級盡快取代房地產(行情 專區)成為帶動投資增長的新力量,已經成為攸關全局的關鍵。「倘若做不到這一點,不僅眼下的風險化解缺乏高質量的增長做保障;更值得擔憂的是,期待中的『新常態』將遲遲難以形成,增速長期低於目前發展階段應有的水平,這將是我們非常不願意看到的被動局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