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13
華為已然成為深圳的名片,多年品牌深入深圳人心中。正是在這樣的時刻,華為卻選擇遷都東莞松山湖。
2013年7月24日,華為子公司員工@傅曉獨孤 曝光了幾張華為松山湖基地的圖片,歐洲小鎮的建築風格蘊含在低密的松山湖之中,美不勝收,而據他所言「裡面還有輕軌電力小火車當做穿梭交通工具」,則不由讓人想像一個新的華為王國的誕生。
很快,傅曉獨孤的曝光松山湖總部基地的消息,也得到華為終端總裁余承東的認同,笑言「大傢伙這麼快就把消息放到網上」的同時,也解釋了部分華為遷都東莞的原因。
「東莞松山湖離深圳較近,開車約50分鐘,未來深圳中心北移則更近,周邊環境很優美,房子便宜很多,員工安居樂業的好地方!」在這些美麗的照片中,在華為人輕鬆的互動中,作為關心深圳,關心華為的人,在高興的同時,漸感不安:華為,終將要撤離深圳了嗎?
雖然近幾年頻傳華為在南京、廊坊等地拿地的消息,但是,真正讓人感覺到華為有撤離深圳跡象的,無疑是東莞總部基地的建設。這不僅是因為東莞和深圳是連襟,更重要的是,松山湖總部基地的定位以及華為發展的需求。
可以看一下華為與東莞發展線索,從2005年的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到2012年的拿地並被要求2015年建成,以及當下2013年的內部曝光,華為和松山湖越走越近愈發甜蜜的過程,怎麼說也值得讓龍崗提起心思留意。
從這個時間線來看,華為對松山湖總部基地的倚重,越來越大,也因此網上對華為的松山湖總部的定位猜想也更傾向於他將不僅僅是一個終端總部基地,很可能將承擔更多的職能。當然,華為對松山湖的倚重以及阪田現實的困境,也為我們留下一窺華為撤離端倪的空間。
華為撤離原因猜想:
a)任正非理想主義式的個人願望?
據傳,任正非一直希望華為擁有像蘋果公司或谷歌公司那樣的環境,絕佳的環境和舒暢的場景,一種低密度的城區。但很明顯這樣的要求在深圳,土地成本太高了。
由於「華為科技城片區」內基本是以舊改為性質的項目,暫不說區域格調和規劃是否合任正非及華為的口味,就周邊高樓林立,俯視華為的氣勢和糟糕的環境,也注定很難讓他接受。
反觀東莞,松山湖為華為總部提供容積率為0.5—0.8左右的低密屬性,也難怪華為人自己都為此慶幸。
b)松山湖竭盡所能地全力支持?
在2009年,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冷曉明就表示,東莞將在項目建設、生產運營、交通和後勤等方面全力支持華為公司在莞發展。
2012年,東莞市政府在松山湖核心區南部環湖路以北,劃分出1900畝環湖生態建設用地指標,用於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終端總部的建設。
不得不提的是,為了安置華為終端總部在松山湖的落子,松山湖為此還「騰出」了約606畝的生態保護用地。根據東府辦復「2012」101號文,為統籌落實華為終端總部項目用地,對項目內生態綠線控制範圍進行核減。經調整(核減)後,項目用地內約606畝生態保護用地調整為建設用地。
不僅如此,東莞也一直致力於將松山湖區域打造為高端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大產業聚集區,完全契合了華為的屬性,這和龍崗一直對區域定位舉棋不定形成明顯的對比。
c)深圳尷尬困局力不從心?
松山湖和阪田(龍崗)就華為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也許就是深圳城市瓶頸所在。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從剛開始的狂飆突進式發展,到現今則反映出深圳在土地、空間、資源、環境方面的瓶頸,這就是深圳的「四個難以為繼」。而對於華為,最需要的自然是土地問題。
其實在2011年的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我國第一部促進自主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中有所突破,《條例》第五十三條規定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究開發項目用地,依法可以採取協議出讓等方式取得。但對於華為而言,貌似只是一紙空文。
除過華為企業方面的土地需求,目前華為阪田總部基地人員大約有5萬多人,對空間,資源和環境的要求也更高,深圳對華為,也有可能是力不足。但是不是心有餘呢?
d)深圳對華為:更多的心不在焉?
華為這麼大一個企業,甚至一座「城」,卻始終無法得到地鐵的眷顧。有網友曾發帖稱「華為基地有員工5萬人,華為作為深圳的繳稅大戶,並沒有得到政府的關照。華為科技城片區不僅有華為、神州電腦等利稅大戶,還有中海、萬科的樓盤。」但是周邊卻沒有地鐵!並反問深圳是否拋棄了華為!
從目前看,和華為關聯最近的地鐵,要數5號線——環中線。環中線呈半環狀,將深圳北站、布吉、黃貝嶺等幾個重要樞紐連接起來,東西走向,以期減輕特區內東西走向1號線(羅湖線)和2號線(蛇口線)的壓力。但是這條線路依舊沒有華為站,原因據稱是由於設站將繞行太遠,也增加單程時間和運營成本。
除地鐵外,梅觀高速從2011年就有報導說從市規劃國土委獲悉,深圳市決定將梅觀高速南段主線收費站北移至華為立交與清湖立交之間,但三年過去了,還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以上是交通的不重視,自然還有配套的不重視,在華為總部的旁邊,除了有個樟坑徑燃氣基地外,白鴿湖垃圾焚燒廠和華為的直線距離也不足5公里。
e)人居成本及居住品質差距太大?
余承東說,「東莞松山湖離深圳較近,開車約50分鐘,未來深圳中心北移則更近,周邊環境很優美,房子便宜很多,員工安居樂業的好地方!」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從安居樂業的角度出發,松山湖的房價太誘人了。
稍微做個調查,目前萬科城的房價在25000元/平方米左右,而東莞豪宅售價也僅僅在11000元/平方米左右,因此,從直觀的購買成本來看,萬科城高出整整一倍以上。
在阪田華為總部附近,買個90平的簡裝二手3房,在東莞就可以買個240平的豪宅。曾在南方都市報《給華為建座城,值嗎?》的一份報導中,華為員工置業寶安龍華等地貌似也是常態。如果搬遷至松山湖,對於華為人來說,更加凸顯出更小的生活成本和更高的生活品質。
f)「華為科技城」另有說法?
2010年「華為新城」浮出水面。一開始規劃面積為華為周邊7平方公里,等到12月下旬擴大到21.9平方公里,名稱也改為「華為科技城」。但據南方人物週刊的報導,任正非表示「造城可以,但不要用華為的名號」。
任正非更想保持低密度屬性,希望將周邊雜亂的建築物推倒重來,以華為基地的高標準進行改造,甚至拿出葡萄牙的里斯本作為規劃建設的參照標準。但深圳的土地,太稀缺了,有關人士明確表示過這樣土地過於浪費。
畢竟從面積算,「華為科技城」中屬於華為的地肯定是一小部分——華為阪田總部基地佔地不過1.3平方公里。
因此,雖然名字是華為科技城,但華為佔面太少,且不符合任正非及華為構想和要求,形成了華為「被造城」的感覺。
最新的方案規劃表明「華為科技城」不再提及,新的設計方——具有市政規劃甲級資質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深圳分院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名字:「深圳特區擴容示範區」。
這樣看,一直被炒作的「華為科技城」就有點有名無實。也許這也是一個信號,可能華為不想最終因為企業搬走後,讓一座城冠以一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也不一定。
華為若真的撤離,深圳會怎樣?
第一問:華為撤離之後,科技城還建不建?
華為科技城,雖說有點有名無實,但其最初的定位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功能的城市複合型片區。對區域以技術產業為導向的戰略方向是定下來的,那麼如果華為撤離深圳之後,科技城還建不建?
一篇名為《華為科技城能否保住「科技味」》的報導中龍崗區相關負責人所表述,華為科技城劃出一個面積約為7.8平方公里的核心啟動區。「其他重點發展片區的核心啟動區一般只有兩三平方公里,華為科技城初步定了7.8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大約用5年的時間完成約7.8平方公里核心區的城市更新方面的項目。」
照此說,建設是繼續的,但是從09年到建設到現在,這科技更新換代好幾撥了,但科技城並沒有明顯的新氣象。
第二問:華為是納稅大戶,走後龍崗怎麼辦?
毫無疑問,華為一直以來是龍崗的納稅大戶,全國工商聯2012發佈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顯示,華為以230億元位居首位。深圳國稅統計顯示,2012年度華為的綜合納稅和增值納稅分別排列第二位和第一位。
華為所創造的產值和出口分別約佔到龍崗區工業產值的40%和35%。由於華為的強大和對區域的貢獻,因此也有這樣的說辭:「華為咳嗽,龍崗區就開始打擺子。」
如果華為真的不僅僅是一個終端總部搬過去,而是大規模的搬至松山湖,業務中心也全部落到松山湖總部基地,對於龍崗區政府而言,後果會將如何?
第三問:搬至松山湖之後,阪田總部基地會如何?
阪田總部基地會留下什麼?一位自稱是華為終端員工在網上發帖稱:內部管報已全刊說明華為新基地,終端內部員工納稅及社保等已部分切換到東莞,2015年切完,並開始逐步搬遷。
不過,外界認為不僅僅是終端內部員工,根據此前透露的消息,華為計劃將部分採購、研發、中試和銷售業務併入聚信公司,並有意將新能源板塊研發業務遷入松山湖,包括通信電源、新能源、儲能、智能管理等。
從目前看,阪田總部含華為培訓中心(亦是華為大學)、研發中心、中試中心、行政中心、生產中心、數據中心、機加中心等,很可能也會大量搬遷,阪田總部將有可能成為一個以培訓為中心的基地。
當然,有些員工可能並不樂意遷移,不過根據《國際電子商情》孫昌旭的爆料,可能是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離開深圳,去松山湖;或者離開華為,留在深圳。
第四問:深圳網友為何一邊倒的支持華為搬離深圳?
翻看網絡上關於華為可能撤離深圳的相關帖子,發現網友對華為撤離深圳體現出一邊倒的支持。作為深圳土生土長的企業,可以說深圳看著華為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很多人因為深圳有華為、騰訊、萬科這樣的本土大企業而驕傲,更有人言「沒有華為,深圳市就拿不下自主創新城市這塊牌子。」但是,為什麼華為撤離,民眾是這樣的支持?難道真的如「華為現狀,政府有愧?」
第五問:下一個要離開深圳的,會不會是比亞迪?
如果華為撤離深圳,下一個會不會是比亞迪?今年以來,深圳一直追求產業結構的轉型,力圖轉型為一個億第三產業為重心城市,因此,也造成了大批製造業企業的逃離,比亞迪製造業代表,在城市經濟結構轉型的浪潮下,會不會也有可能逃離深圳,遷址惠州?
華為來到松山湖之後的猜測
東莞GDP或超越深圳?
在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二五」規劃綱要新聞發佈會上,松山湖管委會定下了到2015年,松山湖高新區將力爭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7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48%左右;工業總產值將達到20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50%左右;稅收收入達到1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41%左右的目標。
如果華為真的撤離深圳,投入松山湖建設中,勢必成為東莞移動產業的引擎,帶動城市產業發展,同時,松山湖區域聚集了正大集團、生命人壽、中集集團、漫步者以及華為等跨國集團或科研總部意在此,可能帶動東莞GDP的激增。
近年來,除過北上廣之外,蘇州、天津、重慶等地均有超過深圳GDP,那麼在華為幾期周邊企業的聯合帶動下,東莞GDP有沒有可能趕上甚至超越深圳?
結語:
毫無疑問,華為是深圳的一面旗幟,華為的撤離,對龍崗甚至深圳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爭取留住華為這樣的企業,將配套建設再快一點,服務檔次在高一點,真的不要等到發展到被「用足投票」之後,再去反思和追悔。
(21CN財經)
華為已然成為深圳的名片,多年品牌深入深圳人心中。正是在這樣的時刻,華為卻選擇遷都東莞松山湖。
2013年7月24日,華為子公司員工@傅曉獨孤 曝光了幾張華為松山湖基地的圖片,歐洲小鎮的建築風格蘊含在低密的松山湖之中,美不勝收,而據他所言「裡面還有輕軌電力小火車當做穿梭交通工具」,則不由讓人想像一個新的華為王國的誕生。
很快,傅曉獨孤的曝光松山湖總部基地的消息,也得到華為終端總裁余承東的認同,笑言「大傢伙這麼快就把消息放到網上」的同時,也解釋了部分華為遷都東莞的原因。
「東莞松山湖離深圳較近,開車約50分鐘,未來深圳中心北移則更近,周邊環境很優美,房子便宜很多,員工安居樂業的好地方!」在這些美麗的照片中,在華為人輕鬆的互動中,作為關心深圳,關心華為的人,在高興的同時,漸感不安:華為,終將要撤離深圳了嗎?
雖然近幾年頻傳華為在南京、廊坊等地拿地的消息,但是,真正讓人感覺到華為有撤離深圳跡象的,無疑是東莞總部基地的建設。這不僅是因為東莞和深圳是連襟,更重要的是,松山湖總部基地的定位以及華為發展的需求。
可以看一下華為與東莞發展線索,從2005年的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到2012年的拿地並被要求2015年建成,以及當下2013年的內部曝光,華為和松山湖越走越近愈發甜蜜的過程,怎麼說也值得讓龍崗提起心思留意。
從這個時間線來看,華為對松山湖總部基地的倚重,越來越大,也因此網上對華為的松山湖總部的定位猜想也更傾向於他將不僅僅是一個終端總部基地,很可能將承擔更多的職能。當然,華為對松山湖的倚重以及阪田現實的困境,也為我們留下一窺華為撤離端倪的空間。
華為撤離原因猜想:
a)任正非理想主義式的個人願望?
據傳,任正非一直希望華為擁有像蘋果公司或谷歌公司那樣的環境,絕佳的環境和舒暢的場景,一種低密度的城區。但很明顯這樣的要求在深圳,土地成本太高了。
由於「華為科技城片區」內基本是以舊改為性質的項目,暫不說區域格調和規劃是否合任正非及華為的口味,就周邊高樓林立,俯視華為的氣勢和糟糕的環境,也注定很難讓他接受。
反觀東莞,松山湖為華為總部提供容積率為0.5—0.8左右的低密屬性,也難怪華為人自己都為此慶幸。
b)松山湖竭盡所能地全力支持?
在2009年,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冷曉明就表示,東莞將在項目建設、生產運營、交通和後勤等方面全力支持華為公司在莞發展。
2012年,東莞市政府在松山湖核心區南部環湖路以北,劃分出1900畝環湖生態建設用地指標,用於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終端總部的建設。
不得不提的是,為了安置華為終端總部在松山湖的落子,松山湖為此還「騰出」了約606畝的生態保護用地。根據東府辦復「2012」101號文,為統籌落實華為終端總部項目用地,對項目內生態綠線控制範圍進行核減。經調整(核減)後,項目用地內約606畝生態保護用地調整為建設用地。
不僅如此,東莞也一直致力於將松山湖區域打造為高端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大產業聚集區,完全契合了華為的屬性,這和龍崗一直對區域定位舉棋不定形成明顯的對比。
c)深圳尷尬困局力不從心?
松山湖和阪田(龍崗)就華為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也許就是深圳城市瓶頸所在。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從剛開始的狂飆突進式發展,到現今則反映出深圳在土地、空間、資源、環境方面的瓶頸,這就是深圳的「四個難以為繼」。而對於華為,最需要的自然是土地問題。
其實在2011年的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我國第一部促進自主創新的地方性法規———《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中有所突破,《條例》第五十三條規定省級以上產業園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究開發項目用地,依法可以採取協議出讓等方式取得。但對於華為而言,貌似只是一紙空文。
除過華為企業方面的土地需求,目前華為阪田總部基地人員大約有5萬多人,對空間,資源和環境的要求也更高,深圳對華為,也有可能是力不足。但是不是心有餘呢?
d)深圳對華為:更多的心不在焉?
華為這麼大一個企業,甚至一座「城」,卻始終無法得到地鐵的眷顧。有網友曾發帖稱「華為基地有員工5萬人,華為作為深圳的繳稅大戶,並沒有得到政府的關照。華為科技城片區不僅有華為、神州電腦等利稅大戶,還有中海、萬科的樓盤。」但是周邊卻沒有地鐵!並反問深圳是否拋棄了華為!
從目前看,和華為關聯最近的地鐵,要數5號線——環中線。環中線呈半環狀,將深圳北站、布吉、黃貝嶺等幾個重要樞紐連接起來,東西走向,以期減輕特區內東西走向1號線(羅湖線)和2號線(蛇口線)的壓力。但是這條線路依舊沒有華為站,原因據稱是由於設站將繞行太遠,也增加單程時間和運營成本。
除地鐵外,梅觀高速從2011年就有報導說從市規劃國土委獲悉,深圳市決定將梅觀高速南段主線收費站北移至華為立交與清湖立交之間,但三年過去了,還是神龍見首不見尾。
以上是交通的不重視,自然還有配套的不重視,在華為總部的旁邊,除了有個樟坑徑燃氣基地外,白鴿湖垃圾焚燒廠和華為的直線距離也不足5公里。
e)人居成本及居住品質差距太大?
余承東說,「東莞松山湖離深圳較近,開車約50分鐘,未來深圳中心北移則更近,周邊環境很優美,房子便宜很多,員工安居樂業的好地方!」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從安居樂業的角度出發,松山湖的房價太誘人了。
稍微做個調查,目前萬科城的房價在25000元/平方米左右,而東莞豪宅售價也僅僅在11000元/平方米左右,因此,從直觀的購買成本來看,萬科城高出整整一倍以上。
在阪田華為總部附近,買個90平的簡裝二手3房,在東莞就可以買個240平的豪宅。曾在南方都市報《給華為建座城,值嗎?》的一份報導中,華為員工置業寶安龍華等地貌似也是常態。如果搬遷至松山湖,對於華為人來說,更加凸顯出更小的生活成本和更高的生活品質。
f)「華為科技城」另有說法?
2010年「華為新城」浮出水面。一開始規劃面積為華為周邊7平方公里,等到12月下旬擴大到21.9平方公里,名稱也改為「華為科技城」。但據南方人物週刊的報導,任正非表示「造城可以,但不要用華為的名號」。
任正非更想保持低密度屬性,希望將周邊雜亂的建築物推倒重來,以華為基地的高標準進行改造,甚至拿出葡萄牙的里斯本作為規劃建設的參照標準。但深圳的土地,太稀缺了,有關人士明確表示過這樣土地過於浪費。
畢竟從面積算,「華為科技城」中屬於華為的地肯定是一小部分——華為阪田總部基地佔地不過1.3平方公里。
因此,雖然名字是華為科技城,但華為佔面太少,且不符合任正非及華為構想和要求,形成了華為「被造城」的感覺。
最新的方案規劃表明「華為科技城」不再提及,新的設計方——具有市政規劃甲級資質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深圳分院給出了一個全新的名字:「深圳特區擴容示範區」。
這樣看,一直被炒作的「華為科技城」就有點有名無實。也許這也是一個信號,可能華為不想最終因為企業搬走後,讓一座城冠以一個名不副實的名稱也不一定。
華為若真的撤離,深圳會怎樣?
第一問:華為撤離之後,科技城還建不建?
華為科技城,雖說有點有名無實,但其最初的定位是: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功能的城市複合型片區。對區域以技術產業為導向的戰略方向是定下來的,那麼如果華為撤離深圳之後,科技城還建不建?
一篇名為《華為科技城能否保住「科技味」》的報導中龍崗區相關負責人所表述,華為科技城劃出一個面積約為7.8平方公里的核心啟動區。「其他重點發展片區的核心啟動區一般只有兩三平方公里,華為科技城初步定了7.8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大約用5年的時間完成約7.8平方公里核心區的城市更新方面的項目。」
照此說,建設是繼續的,但是從09年到建設到現在,這科技更新換代好幾撥了,但科技城並沒有明顯的新氣象。
第二問:華為是納稅大戶,走後龍崗怎麼辦?
毫無疑問,華為一直以來是龍崗的納稅大戶,全國工商聯2012發佈的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調研分析報告顯示,華為以230億元位居首位。深圳國稅統計顯示,2012年度華為的綜合納稅和增值納稅分別排列第二位和第一位。
華為所創造的產值和出口分別約佔到龍崗區工業產值的40%和35%。由於華為的強大和對區域的貢獻,因此也有這樣的說辭:「華為咳嗽,龍崗區就開始打擺子。」
如果華為真的不僅僅是一個終端總部搬過去,而是大規模的搬至松山湖,業務中心也全部落到松山湖總部基地,對於龍崗區政府而言,後果會將如何?
第三問:搬至松山湖之後,阪田總部基地會如何?
阪田總部基地會留下什麼?一位自稱是華為終端員工在網上發帖稱:內部管報已全刊說明華為新基地,終端內部員工納稅及社保等已部分切換到東莞,2015年切完,並開始逐步搬遷。
不過,外界認為不僅僅是終端內部員工,根據此前透露的消息,華為計劃將部分採購、研發、中試和銷售業務併入聚信公司,並有意將新能源板塊研發業務遷入松山湖,包括通信電源、新能源、儲能、智能管理等。
從目前看,阪田總部含華為培訓中心(亦是華為大學)、研發中心、中試中心、行政中心、生產中心、數據中心、機加中心等,很可能也會大量搬遷,阪田總部將有可能成為一個以培訓為中心的基地。
當然,有些員工可能並不樂意遷移,不過根據《國際電子商情》孫昌旭的爆料,可能是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離開深圳,去松山湖;或者離開華為,留在深圳。
第四問:深圳網友為何一邊倒的支持華為搬離深圳?
翻看網絡上關於華為可能撤離深圳的相關帖子,發現網友對華為撤離深圳體現出一邊倒的支持。作為深圳土生土長的企業,可以說深圳看著華為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很多人因為深圳有華為、騰訊、萬科這樣的本土大企業而驕傲,更有人言「沒有華為,深圳市就拿不下自主創新城市這塊牌子。」但是,為什麼華為撤離,民眾是這樣的支持?難道真的如「華為現狀,政府有愧?」
第五問:下一個要離開深圳的,會不會是比亞迪?
如果華為撤離深圳,下一個會不會是比亞迪?今年以來,深圳一直追求產業結構的轉型,力圖轉型為一個億第三產業為重心城市,因此,也造成了大批製造業企業的逃離,比亞迪製造業代表,在城市經濟結構轉型的浪潮下,會不會也有可能逃離深圳,遷址惠州?
華為來到松山湖之後的猜測
東莞GDP或超越深圳?
在東莞松山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二五」規劃綱要新聞發佈會上,松山湖管委會定下了到2015年,松山湖高新區將力爭地區生產總值(GDP)達到7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48%左右;工業總產值將達到20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50%左右;稅收收入達到1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41%左右的目標。
如果華為真的撤離深圳,投入松山湖建設中,勢必成為東莞移動產業的引擎,帶動城市產業發展,同時,松山湖區域聚集了正大集團、生命人壽、中集集團、漫步者以及華為等跨國集團或科研總部意在此,可能帶動東莞GDP的激增。
近年來,除過北上廣之外,蘇州、天津、重慶等地均有超過深圳GDP,那麼在華為幾期周邊企業的聯合帶動下,東莞GDP有沒有可能趕上甚至超越深圳?
結語:
毫無疑問,華為是深圳的一面旗幟,華為的撤離,對龍崗甚至深圳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爭取留住華為這樣的企業,將配套建設再快一點,服務檔次在高一點,真的不要等到發展到被「用足投票」之後,再去反思和追悔。
(21CN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