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iheima.com/thread-1579-1-1.html
過去的一週裡,國內規模最大的P2P(個人對個人)網貸公司宜信深陷壞賬泥潭。
一個P2P平台為何會涉足房地產這樣的高風險項目?宜信的風險到底有多大?宜信是怎樣運作的?
房地產項目針對高淨值客戶
4月12日,林云(化名)參加宜信組織的宜定盈產品見面會,對於這款半年收益10%的P2P產品,林云表現得很有興趣:「有擔保、收益可觀,關鍵是期限短。」
「宜信最近被曝出很多壞賬,你不擔心投資會損失嗎?」記者問。「我查了一下,我的標裡面沒有房地產項目,總體而言,還是風險可控吧。」林云說。
林云2012年開始接觸P2P網貸,現在她四分之一的資產投資了P2P,除了宜信還投了陸金所、人人貸。2013年她投資P2P的收益率已接近20%,這幾乎是她投資以來最成功的一年。
「網貸本身就是高收益、高風險,對此我有心理準備。我現在只投有信用的平台,實力較強的平台都有墊付機制,就算是借款人跑路,平台墊付也沒問題。」林云是一個對風險有著清晰認識的投資者。
4月8日,宜信被曝出現8億元貸款壞賬,抵押物都是東北四線以下城市的爛尾樓。之後,宜信杭州某商業地產項目也曝出存在潛在的逾期或壞賬風險。
但宜信公司認為風險遠沒有這麼大。13日,宜信CEO唐寧通過內部信的方式首次公佈了宜信的房地產投資項目,稱「只有3個項目,2.64億額度,項目運作均正常。」
對於杭州地產項目,宜信昨天表示,有接近三倍的抵押物。為何涉足房地產項目,宜信表示,房地產作為國計民生的支柱性產業,長期來看是看好的。從宏觀經濟來看,宜信在去年九月就做出一些下調預期。
為了控制風險,具有一定規模的P2P平台均對外表示,不接受高風險行業或國家政策不支持的行業比如房地產、鋼貿等公司的貸款申請。宜信也一直對外宣稱的其借款人多數都是「信用良好但缺少資金的大學生、工薪階層、微小企業主、農民」,為何會投上高風險的房地產項目?
宜信內部員工告訴記者,宜信開展的多個地產項目並不是P2P的項目,P2P平台一個借款人最多借50萬,房地產項目拆成多個標的非常費勁,並不現實,這次房地產項目產品是財富管理的業務。
據瞭解,部分房地產項目是宜信財富通過有限合夥制企業(即PE)投資了多個地產項目,主要是股權投資。但這些地產項目不是對接給了網上的低額度投資人,而是推介給了一些高淨值客戶。所以,像林云那樣的小散投資人沒有受到影響。但高淨值客戶受到多大的影響,目前還不得而知。
唐寧的內部信也證實了這一說法,唐寧表示:「在宜信財富一年接近500億的資產配置中,只有13.1%的資金配置到了各種房地產項目上,且有超值的抵押擔保。」以此計算,宜信財富配置到房地產的資金有65.5億元。
拍拍貸CEO張俊表示,以宜信幾百億的業務規模來看,即便有8億的壞賬水平也並不算高。
宜信獨特的債權轉讓模式
雖然是國內最早試水P2P的企業之一,宜信另闢蹊徑,提供債權轉讓模式的服務,並大力發展線下業務,被一些P2P行業人士視為異類。
2000年,從華爾街回來的唐寧出任亞信科技戰略投資和兼併收購總監。之後,在他熟悉的培訓行業裡參與幫扶了多家職業培訓機構,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受教育者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一次性支付教育費用,而被擋在了校門外。
於是,唐寧拿出自己的錢借給這些參加職業培訓的大學畢業生。這讓他周圍的朋友很感興趣,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財方式。這些人包括培訓機構的老師、領導,因為借錢給學生,他們彼此都瞭解,互相信任。
2006年,唐寧在中國創立了宜信集團,並將P2P這一舶來品引進中國。
所謂P2P平台就是,個人與個人通過第三方網絡平台完成借貸。國外信用體系完善,對借款人的風險容易把控,P2P公司多依賴互聯網平台主要做「對接需求」的工作,將兩端客戶通過互聯網實現需求對接。
但在中國不一樣。國內信用建設較為薄弱,在國內做信用貸款服務並不容易,P2P平台不僅要實現「對接需求」,還要做信用審核與風險控制,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推動P2P商業模式的發展。
宜信創立之初進展緩慢。一方面宜信掌握的客戶信息特別是信用信息非常有限,風險較大;另一方面,優質借款人資源也很少。
唐寧身邊的一些朋友想參與進來,但有的遠在上海,於是有人就提議,把唐寧出借的債權買過來,就這樣,宜信的「債權轉讓」模式開始了。
具體做法是,借款人與唐寧個人簽訂《借款協議》,唐寧將錢直接從個人賬戶劃給借款人,再將手握的債權按時間、金額拆細,形成期限不同收益不同的產品,賣給投資人。投資人同樣將錢直接打到唐寧的個人賬戶,投資人和借款人兩端市場的對接由此完成。
宜信專門為此設計了一系列產品,包括宜人貸(最低出借金額5萬元)、月息通(最低出借金額10萬元)、月益通(最低出借金額5萬元)、季度豐(最低出借金額30萬元)、月定投(最低出借金額2000元)、宜農貸(最低出借金額100元)等。新推出的宜定盈,甚至連投標都由系統幫借款人完成。通過智能選標和循環出借,出借人可以將資金出借給宜人貸平台上的精英標用戶,以此來提升用戶的資金流動性和利用率,增加實際收益。
這種模式由於通過債權的組合分拆,實現了產品的標準化及類固定收益化,同時克服了線上模式極度依賴用戶主動尋求貸款因而發展速度緩慢的劣勢。從2007年起,宜信每年均以超過200%的速度在增長。
但宜信公司賺的錢和唐寧個人放貸的錢如何轉換,如何入賬和出賬,宜信從未對外透露過。有人戲稱,唐寧是中國目前累計放貸額度最大的個人。
唐寧則認為債權轉讓模式提高了投資人與借款人的效率。「債權轉讓模式,既方便借款人,可以很快獲得資金,又方便出借人,省去與借款人直接對接的手續。」唐寧在接受採訪時說。
此外,多對多的債權關係也被認為蘊藏資金池風險。
林云向記者表示,她曾經拿10萬元去宜信投標,最後債權列表所對應的借款人有22個,也就是說她的10萬元借給了22個人,平均每個人不足5000元。而這些借款人也有很多個「債主」,形成了多對多的債權關係。
在這複雜的債權關係背後,宜信是否形成資金池,並通過期限錯配賺取利差?
點融網創始人郭宇航解釋說,所謂資金池是先把錢募來,借款人在哪裡不知道,承諾10%、20%的回報,然後再把錢募出去。這種模式下,募來的錢不放出去就是產生了成本,平台會有放貸的衝動,把錢放給更危險、更高危的人群,使得不應該發生的風險而發生了。
據瞭解,宜信給投資人兩種選擇,一是通過宜信平台投資人與借款人直接交易,一是宜信已經打包好的債權轉讓。宜信內部人士稱,出借人和借款人直接交易的僅是少數。多數情況下,宜信促成的是債權轉讓。
另一P2P平台創始人告訴記者,P2P的核心特質是用戶自己選擇投資標的,參與整個投資過程風險甄別,進而自己承擔投資風險,但這一過程在線下P2P模式中被極大地模糊。雖然法律意義上是由宜信推薦債權合同,客戶有選擇權,但是打包組合這種形式,實際上客戶沒有選擇只能接受,並且背後借貸關係是否一一對應很難查證。
但唐寧一再表示,在這個模式中不存在任何期限錯配或者承諾收益、承諾本金的情況。一定是投資人從出借人那買了一個已經生成的債權,債權是多長時間就買了多長時間,每一次的款項是完全一一對應的。這種模式,也沒有資金池,所以投資人經常都要等待合適的借款人。
4月8日,宜信被曝投資東北地區的房地產項目出現8億元貸款壞賬,宜信即使申請資產保全,也很難追回全部欠款。經過一天的內部調查,宜信公司在4月9日的回應裡承認在東北地區投資了房地產項目,但總規模不及8億元。
對宜信壞賬的擔憂並未就此結束。三天之後,又有媒體曝出,即將於下月到期的杭州某商業地產項目,也存在潛在的逾期或壞賬風險。
4月13日晚,宜信CEO唐寧向員工發出的一封內部信首次公開房地產相關業務,稱在東北開展的房地產「只有3個項目,2.64億額度,項目運作均正常。」 具有一定規模的P2P平台均表示,不接受高風險行業或國家政策不支持的行業比如房地產的貸款申請。宜信為何會投上高風險的房地產項目?據稱,此次房地產項目產品是財富管理的業務。
經過8年的發展,宜信涉足廣泛。在2012年,宜信大力發展線下市場,殺入了第三方理財市場,將財富管理的目標人群鎖定在了「大眾富裕階層」,即投資資產在10萬到100萬美元的客戶群。宜信財富已經擁有了基金、保險多個代銷牌照,除了自己正在發行的一些產品之外,宜信財富更多的是代銷一些理財產品、信託,甚至是PE項目。目前宜信財富在全國40多個城市擁有千餘理財顧問。
宜信獨特的債權轉讓模式
雖然是國內最早試水P2P的企業之一,宜信另闢蹊徑,提供債權轉讓模式的服務,並大力發展線下業務,被一些P2P行業人士視為異類。
2000年,從華爾街回來的唐寧出任亞信科技戰略投資和兼併收購總監。之後,在他熟悉的培訓行業裡參與幫扶了多家職業培訓機構,卻發現越來越多的受教育者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一次性支付教育費用,而被擋在了校門外。
於是,唐寧拿出自己的錢借給這些參加職業培訓的大學畢業生。這讓他周圍的朋友很感興趣,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理財方式。這些人包括培訓機構的老師、領導,因為借錢給學生,他們彼此都瞭解,互相信任。
2006年,唐寧在中國創立了宜信集團,並將P2P這一舶來品引進中國。
所謂P2P平台就是,個人與個人通過第三方網絡平台完成借貸。國外信用體系完善,對借款人的風險容易把控,P2P公司多依賴互聯網平台主要做「對接需求」的工作,將兩端客戶通過互聯網實現需求對接。
但在中國不一樣。國內信用建設較為薄弱,在國內做信用貸款服務並不容易,P2P平台不僅要實現「對接需求」,還要做信用審核與風險控制,通過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來推動P2P商業模式的發展。
宜信創立之初進展緩慢。一方面宜信掌握的客戶信息特別是信用信息非常有限,風險較大;另一方面,優質借款人資源也很少。
唐寧身邊的一些朋友想參與進來,但有的遠在上海,於是有人就提議,把唐寧出借的債權買過來,就這樣,宜信的「債權轉讓」模式開始了。
具體做法是,借款人與唐寧個人簽訂《借款協議》,唐寧將錢直接從個人賬戶劃給借款人,再將手握的債權按時間、金額拆細,形成期限不同收益不同的產品,賣給投資人。投資人同樣將錢直接打到唐寧的個人賬戶,投資人和借款人兩端市場的對接由此完成。
宜信專門為此設計了一系列產品,包括宜人貸(最低出借金額5萬元)、月息通(最低出借金額10萬元)、月益通(最低出借金額5萬元)、季度豐(最低出借金額30萬元)、月定投(最低出借金額2000元)、宜農貸(最低出借金額100元)等。新推出的宜定盈,甚至連投標都由系統幫借款人完成。通過智能選標和循環出借,出借人可以將資金出借給宜人貸平台上的精英標用戶,以此來提升用戶的資金流動性和利用率,增加實際收益。
這種模式由於通過債權的組合分拆,實現了產品的標準化及類固定收益化,同時克服了線上模式極度依賴用戶主動尋求貸款因而發展速度緩慢的劣勢。從2007年起,宜信每年均以超過200%的速度在增長。
最新數據顯示,宜信集團員工已約2萬人,平台累計貸款成交量超過百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P2P平台。根據宜信官方信息,其已經獲得凱鵬華盈、IDG與摩根士丹利聯合投資,兩輪合計近億美元。
質疑集中於非法集資和資金池
成立8年以來,唐寧創造出的債權轉讓模式在解決了眾多融資難題之外,也受到頗多質疑。這種方式是否涉嫌「非法集資」?是否會形成資金池?但現實是,目前對P2P行業的監管仍然缺位,宜信在質疑中前行。目前圍繞「宜信模式」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宜信的債權轉讓方式是否涉嫌「非法集資」?二是債權轉讓多對多的模式是否有風險,是否會形成資金池以賺取利差?
按照《合同法》以及最高法的司法解釋,自然人可以作為主體去放貸,民間借貸超過銀行同期利率4倍的部分才不受法律保護。也就是說,宜信公司去放貸是違法的,但唐寧個人作為放貸主體並不違法。
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去年曾公開表示,一些公司採用自然人給人貸款,再將貸款賣給自然人以吸收資金,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這種模式,恰恰是最高法院對於非法集資的定義。市場普遍認為,這裡指的就是宜信模式。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認為,對於宜信P2P模式究竟有沒有違規,外人不好判斷,只能交給監管方。
但目前對P2P行業的監管仍然缺位,上週,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在博鰲稱,今後將由銀監會牽頭來承擔對P2P監管的研究,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