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1 香港房價攀高,年輕人買不起房,台灣也會向香港「看齊」?
根據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今年一月公佈的《Demographia國際房價負擔能力調查》,香港的房價所得比是十四.九倍,在九國、三百六十個都會區裡排行第一,比溫哥華、舊金山等地還高。有些人質疑,香港對外開放以致房價如此之高,讓年輕人買不起房,這種代價是否值得?
然而香港房價高,是因當地就業機會多,薪資待遇好,連外國人都想留在香港發展,因此才推升房價。若香港沒這麼多發展機會,沒人想去,年輕人也都到外國打工賺錢,香港當地的房價是低了,但這種低房價有什麼意義?
而且,香港房價雖高,不少年輕人仍願意留在當地,沒有選擇到更偏遠鄉下去買低價房,這說明他們寧可要更多的發展機會,因此留在香港忍受高房價,這對他們仍是有好處的。若想要一個地方又有發展機會,又要房價低,這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有哪個地方是發展機會多、房價又低廉親民的?
以台灣來說,台北市去年的房價所得比為十四.七倍,有不少人也認為太高,但如果台灣不想走上香港之路,想讓台灣年輕人買得起房,那只有把自己關起來,讓外國人和企業都不准來,沒人來推升房屋需求,房價自然就低了。
但這樣台灣的年輕人也就少了發展機會,他們只能去海外當台勞。台灣本地的房價是低了,但這就像鄉下地方房價很便宜,卻缺乏發展機會,年輕人根本不願意待在那裡,房價再低有何用處?如果台灣想要讓年輕人有更多發展機會,那就不能拒絕開放,未來房價是會像香港一樣高,但這是否會比年輕人毫無發展機會、房價猶如一攤死水來得好?
迷思2 簽了CEPA,導致香港經濟過度傾中,服貿等於給中國籌碼威逼台灣?
自二○○三年香港和中國簽署了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後,香港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從當年的四三%,一路成長到去年的五一%,有些人認為這顯示香港對中國開放,導致經濟已過度傾中。
然而「過度傾中」沒有任何客觀標準,五%、二○%還是五○%算「過度」?何況生產者想與哪個國家合作,必是基於他自身對最大財富的追求,任何局外人都不可能比他自己更清楚他自己的利益。擔憂經濟「過度傾中」的人,難道比那些實際和中國大陸做生意的業者,更知道該怎麼選擇嗎?
台灣與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從二○○三年的一二%,成長到去年的二二%,有些人擔心有朝一日中國突然斷絕來往,台灣經濟會一夕崩盤。
但交易是雙方互惠互利,斷絕交易也是雙方受害。這樣傷害台灣而不惜讓許多大陸業者陪葬,對它是否利大於弊?這會不會讓台灣人更有反中國的理由?這些都是中國要付出的代價。
何況若和台灣做生意有利可圖,就算中國政府下了禁令,豈能阻擋想逐利的大陸業者?這世上只有賠本生意沒人做,殺頭但能獲利的生意絕不愁沒人做。台灣要擔心的,只是大陸業者覺得和台灣合作已無利可圖。只要有利可圖,對岸再怎麼禁也禁不掉。若是無利可圖,你怎麼求也求不來。
有些人認為,即使中國付的代價很大,它仍有可能以經濟制裁台灣。當然,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是不可能的。但地震發生時,我們也可能被房子壓死,我們是否要為了這一點風險,就不住在房子裡而改住到樹上去?同樣的,我們是否也要為了中國可能傷害我們的風險,就放棄和他們來往的好處?
如果台灣企業A害怕中國的制裁,因此寧可放棄和當地業者做生意的好處,這是它的自願選擇,旁人無權置喙。同樣的,若台灣企業B明知中國可能會制裁,但仍堅持和當地業者做生意,這也是它甘冒風險的自願選擇,有何理由不准它做?每個人自由選擇,風險自負,這是天經地義。但若因擔心中國經濟制裁台灣,就不准台灣企業和中國來往,這就是在剝奪每個人的選擇自由。
迷思3 大陸「蝗蟲」搶港人社會福利,台灣也要讓「蝗蟲」過來?
二○○二年,香港的「雙非」嬰兒比率(編按:「雙非」指父母皆非香港居民,但小孩在香港出生而取得永久居留權,並可享受香港社會福利資源)不到三%,但到二○一二年已大幅上升到近三○%,有些香港民眾指責這些搶社會福利的大陸人是「蝗蟲」,台灣也有人擔心,如果對中國開放,會不會和香港一樣。
然而要檢討的並不是大陸人去香港搶福利,而是香港政府的社會福利制度。只要生孩子可領補助、不工作可領津貼,那就是邀請別人來搶。就算不是大陸人來搶,也會有其他國家的人來搶。只譴責「蝗蟲」,卻不檢討吸引「蝗蟲」的根本原因,這是見樹不見林。
有些無力謀生的人,在市場下確實會淪為失敗者,但任何制度下都會有無力謀生的人︱︱昔日共產國家若不具共產黨身份,連日用品都很難買到。因此問題只能這樣問:何種制度最可能幫助到最須幫助的人?
事實上若要做慈善,私人會比政府做得更好。公辦的社會福利,發錢的政府官員沒誘因審查領救濟者的身份,收錢的人沒誘因自力更生。私辦的慈善,這些機構有誘因去仔細審查領救濟者的真實情況,每一塊錢會花在最需要的人身上,而領救濟者也因此有壓力要謀生。
私辦慈善也能最大程度的遏止外國人來搶福利:公辦的社會福利,只要你有國籍就可拿;私辦的福利,你如果有謀生能力卻不工作,即使有國籍也不能拿。
如果台灣不想讓大陸人來搶福利,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就是政府不要再搞那些社會福利。尤其台灣許多公辦社會福利,不論是勞保、健保、勞退、老人年金等,不但是拖垮政府財政的無底洞,也是變相邀請外國人來台灣搶福利的門票。有不少旅居海外的台灣人,不就專程回台享受那吃大鍋飯式的醫療健保嗎?這和大陸人去香港搶福利是一樣的。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如果真的為這個地方而不是為自己的官位著想,就不要搞這些社會福利來向選民買票,而是要放鬆管制讓市場更自由,使更多人可以經商成功,捐出他們的財富由私人慈善來做福利。就像美國從十九世紀後期開始,不少經商成功者捐財產助學救窮,帶動了美國私人慈善風氣的盛行,這才是更有效的辦法。
迷思4 對中國開放後,台灣經濟會和香港一樣被大陸權貴操縱?
在一個不受政府干預的市場,和政府關係良好的人想「以權換錢」非常困難,因為市場只認錢不認人,消費者只會選擇向那些能提供最好、最便宜服務的生產者購買。但如果政府只准許某些生產者經營,生產者就會設法和政府套交情以取得資格,和政府沒交情的生產者無法進入市場,消費者就只能向那些有特權的生產者購買,「以權換錢」就出現了。
所以權貴能操縱市場,是政府干預市場的結果,市場越不自由,權貴就越能操縱市場。
據二○一四年一月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與《華爾街日報》聯合公佈的「二○一四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連續二十年成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事實上正因為香港是充分自由的市場,才最大程度遏制了「以權換錢」。
香港不乏巨富商賈,但即使和官員們交情再好,他們的產品服務一樣要和國內外無數生產者競爭。如果今天香港把自己關起來,國外產品和企業都不准來,只准少數幾家在玩,最後能在市場勝出的,必是那些和政府有交情的權貴,香港的市場也就被這些權貴把持了。
台灣在傳統基金會的「二○一四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十七,在代表市場開放的貿易、金融、投資等項目,自由度都比去年大幅提高十分以上,但該指數也稱台灣政府介入經濟的程度仍然不小。
例如,電視頻道目前仍由政府控制,不聽政府官員話的業者可能就領不到執照,美國商會在二○一二年的白皮書就曾指出,台灣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對業者申請營運執照的審查、評鑑、換照,「實過於繁瑣」。再例如像銀行業,政府規定對新設銀行實收資本額至少要新台幣一百億元,結果就是大財團才玩得起。
這些限制都是讓市場只有少數幾家在玩,也才會讓權貴有上下其手的空間。如果擔心兩岸權貴結合會操縱台灣市場,那更要反對政府這些「有形之手」干預市場,不要讓少數幾個權貴在玩,而是要讓這些權貴也必須面對國內外無數生產者的競爭,這才是避免台灣的市場被權貴操縱的最有效辦法。
迷思5 香港許多店改專賣陸客,使旅遊品質低落,台灣也要拒抱陸客?
去年赴香港的遊客超過五千四百萬人次,其中四千萬人次來自中國,不少香港店面因此改賣大陸客喜歡的東西,有些人對這些現象不滿,認為這是香港對中國開放的代價,因此就有限制大陸遊客的聲浪出現。
然而,這些店家之所以改成服務陸客,是因為這樣讓它賺更多,它是自願被吸引這樣做的。如果你想讓它別再服務陸客,改來服務你,你也得讓它自願被吸引來做這件事才行,所以你就得想辦法比陸客出更多錢,讓店家覺得服務你能賺更多。
去年大陸來台旅遊人數為二百八十五萬,創歷史新高,很多店面也都改賣陸客愛買的東西,有些遺世高人也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
但是假如看不慣這種現象,他們可以出更多錢,這些店面就會改賣他們喜歡的東西;或他們自己去開店,特別標榜「本店不服務陸客」,自由市場允許他們這麼做。但如果這些人只為了自己的品味,就鼓吹政府限制大陸遊客,這就是在剝奪那些店家的自由。
有些台灣人瞧不起陸客,認為服務他們很丟臉。但同樣是服務,為何服務美國、日本遊客就很高尚,服務大陸遊客就很丟臉?還有人取笑陸客來台灣拚命買奶粉、面膜,認為這些人狂買這些東西,顯示其素質低。但是台灣人前陣子去日本瘋狂採購某巧克力,為何不怕日本人笑我們素質低?
結論 台灣可以學香港的,是更開放的市場,讓每個人有更多機會。
如果台灣對中國越開放,某些地方確實會變成和香港一樣,因為競爭更激烈,都會區的房價會更高,但這也意味著機會變多了。同時,更開放使得台灣某些生產者失去政府保護,台灣市場會像香港一樣「認錢不認人」,有些人也許會感嘆台灣變得沒有人情味,但這也讓過去那些有特權的生產者不再能「以權換錢」,每個生產者都須更好的服務消費者才能獲利。
更開放也會讓更多大陸遊客來台,台灣會和香港一樣,以後會有越來越多專賣陸客的店面,但這些店面同樣受到經濟法則約束:當這些店面開得太多,競爭會留下更優質的店面,淘汰劣質的店面。此外,不是每個店面都擅長服務陸客,有些店面仍會提供服務給台灣人,因此不會所有台灣店面都只做大陸人生意。
最後,大陸人會去香港搶福利,但只要台灣不搞社會主義式的福利,那就不用擔心對中國更開放後,像香港那樣吸引大批大陸人來生小孩。台灣要留住人才並吸引別人來,只能靠更好的發展機會,而不是更好的社會福利。更開放的環境才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沒有天然資源的香港走這條路,沒有天然資源的台灣也只能走這條路。這也是「香港經驗」對台灣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