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xueqiu.com/4206051491/28699061
Richard Chandler和Christopher Chandler兩兄弟。
新西蘭人,富二代,1986年1000萬美元起家成立Sovereign Global Investment,一直都沒有接收外部資金,都是自己的錢在玩,2006年時40多歲就財富達到50億美元(巴菲特60歲才攢到10億),年化回報36%。20個人的公司,主要是兩兄弟拍板,Richard負責想主意,Christopher負責把關。
在按揭投資地產掘到第二桶金後從90年代開始不再使用任何槓桿,所以取得36%更難能可貴。
2006年和平分家。根據福布斯的統計現在兩兄弟一共54億美元淨值(不一定準確,自從2006年那次罕見的公開接受採訪後兩兄弟又回歸極度私密了),看來最近一個週期混得一般(下面會詳細講)。
兩兄弟的父母是在新西蘭開高檔百貨公司,加入家庭企業後也做得不錯,但是覺得零售業實在很辛苦,每個季度都是新的開始,成天提心吊膽這個季度採購的產品能不能跟上潮流。
兩人唸書時都喜歡炒股票炒外匯之類的(後來才嘗到基本面投資的甜頭),所以他們說服了父母把百貨公司賣掉,變現了1000萬美元,全家搬到摩納哥,1986年成立基金進行投資。
第一筆大投資不是股票,是香港的寫字樓。當時中英談判僵局導致地產市場幾乎崩盤。兩個小夥子初生之犢不怕虎,號稱「我們看了中英聲明,裡面保證50年不變,我們相信TG說話算數」。於是全部資金砸進去,兩成首期,上了80%按揭的槓桿,買下了四座寫字樓。
先是發揮他們運作高檔百貨的經驗把寫字樓翻新升級,三年內就把租金升了三倍,帶來了現金流。1991年市場復甦後把寫字樓賣掉,1000萬變成了4000萬。第二桶金到手,年化32%。
當時他們還玩恆生期貨,87股災的時候他們撞大運原來設的stop loss order竟然被執行了,所以完身而退還賺了500萬美元。但是經歷過這一次後他們從1990年開始就再也不使用任何槓桿了。
兩兄弟的偶像是巴菲特和鄧普頓,但是比巴菲特還集中,比鄧普頓還進取。先後轉戰巴西、捷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都是市場還很少外國投資者時就進去。
先是在巴西股市開放後第一批進去,1991年投了3000萬美元到巴西電信,雖然中間坐了一趟過山車,到1993年底1.5億賣出,初嘗了新興市場投資的甜頭,也把個人財富首次達到「億」級。
接下來十幾年,兩人照這個模式不斷尋找別人不敢要的投資,靠以下5筆交易就造就了大部分的財富增值。
1.俄羅斯電廠Monsenergo 1993-1997, 投入6200萬,3億賣出,回報383%
2. 俄羅斯電廠Unified Energy Systems,1993-1997, 投入1.32億,7億賣出,回報430%
3. 日本$三菱日聯金融(MTU)$ ,2002-2004,投入5.7億,14.6億賣出,回報156%
4. 韓國SK集團 2003-2005,投入1.68億,8.96億賣出,回報433%
5. 日本$瑞穗金融(MFG)$ 2003年投入6億,到2006年價值27億(353%的回報)。後來不知道減持沒,如果全額拿到現在可能只值14億左右了,但是仍是不錯的回報。
幾筆涉及中國的投資都不怎麼行。先是2011年6月4億多港幣0.36元買了14%的$中國油氣控股(00702)$ 。進了之後發現不靠譜,2012年初就開始賣,到最後幾乎腰斬跌到0.188元時才賣完。
然後是嘉漢林業出事後去撿便宜,1.5億加幣買了15%的股份成了大股東,但是也回天無力,現在正在進行破產程序,估計這筆投資要清零。
最近這些年主要進軍印度、越南和尼日利亞。Richard Chandler現在住在摩納哥,辦公在新加坡,公司在杜拜。
越南買了8.3%的魚露產商Masan(其實多元化的,有銀行有礦有方便麵),1億美元買了80%的Hoan My Medical Corporation (越南最大的私立醫院集團)。原來還買了11%的IT服務商FPT(有點類似聯想集團的角色,IT相關的,分銷、外包什麼都做。也是奇蹟、西遊記等網遊的代理),好像對管理層有點失望,去年轉手給了淡馬錫。
在菲律賓也參股了私立醫院The Medical City。
尼日利亞和別人合夥買了65%的Union Bank of Nigeria(自己佔大概13.4%)。
印度買了4.71%的$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IBN)$ 、4.9%的$HDFC銀行(HDB)$ 、3.2%的UTI Bank。
的確,不少富人家庭的二代除了錢之外還從父輩繼承到很多品質。
這Chandler一家三代其實也是小縣城的(甚至縣城都說不上),還是小國家新西蘭的小鄉鎮,祖父主業是貼小廣告,父親剛開始主業是養小蜜蜂。小地方一般人都會小富即安,因為周圍沒有什麼攀比也沒有榜樣可模仿。我覺得他們家能做出那麼大事業有幾個原因。
1. 他們祖父是20世紀初從美國芝加哥移民到新西蘭的。看看地圖就會發現這樣的人肯定是愛折騰的。所以,有家族傳統。這位祖父還是一個雞湯迷、勵志迷,留下一大堆勵志書給後代。
兄弟倆的父親Robert是這樣回憶這位祖父的影響的:「We are great believers in the idea of having audacious goals, breaking out and doing something out of the ordinary.It's helped us turn what most people consider a mere profession into a vocation and, beyond that, an art, where we frequently put ourselves in harm's way." (我們堅信人一定要有奇葩般的目標、與眾不同和做不同尋常的事。這個信仰幫助我們把別人只是當作一份工作的事變成愛好甚至藝術來最求,經常把我們帶到危險中去)。
2. 兄弟的父親Robert二戰時去當兵,開拓了視野。其實這個規律在中國也有:小地方的人要長見識最常見的途徑就是出外當兵或者打工,但是當兵和不同地方不同經歷的人相處打交道的機會也更多(打工的經常和老鄉混在一起),去的地方也更多。
3. 女人的影響很重要。1955年Robert和幾位戰友去環遊世界,路上認識了未來的妻子,一個克羅地亞女孩子Marijia(一個「反動」市長的女兒;不過市長大人在鐵托上台自然就是階級敵人啦)。Marijia跟他回到新西蘭。
這個妻子很有見識(畢竟是名門之後),在這個家族的幾個關鍵轉折點都起到很大作用。要是Robert在同鄉娶個同樣見識的老婆這個家族肯定就沒有今天了。
一個是賺第一桶金時的眼光和膽量。Robert養蜜蜂不亦樂乎。Marijia拍板不能這麼過下去。於是,1972年,支付5000新元的首付,借了19.5萬新元的按揭貸款(39倍槓桿啊!),買下一個古板破落城區的小樓,改造成一個高檔百貨,全世界採購新奇的貨品。結果成功了,成為新西蘭最高檔的百貨!這個肯定是市長女兒才有的見識,見過養小蜜蜂的知道怎麼賣高檔品麼?
第二個是堅決支持兒子的決定,在事業頂點賣掉他們兩夫妻創立的百貨公司,跟著兒子從新西蘭搬到摩納哥。
另外,據兩兄弟回憶,他們的投資哲學最受母親的商業經營思維影響。他們的父親小農思想熱衷於撿便宜貨(格萊姆?),但是母親則是挑選認為最好賣的少量貨物品種(不能只是煙蒂!),然後每種大量進貨。「價值+集中」於是成了兩兄弟的原則。
4. 行萬里路!兩兄弟年紀輕輕在幫助父母經營百貨時就經常要全世界跑採購貨品,發達落後地區都去,見識了不同的經濟和文化。這樣的經歷在七八十年代世界貿易還沒起飛的時候還很少見。他們成立基金後決定的第一個投資地點是香港,就是因為他們以前採購時經常去香港,對當地很瞭解。
Richard Chandler和Christopher Chandler兩兄弟。
新西蘭人,富二代,1986年1000萬美元起家成立Sovereign Global Investment,一直都沒有接收外部資金,都是自己的錢在玩,2006年時40多歲就財富達到50億美元(巴菲特60歲才攢到10億),年化回報36%。20個人的公司,主要是兩兄弟拍板,Richard負責想主意,Christopher負責把關。
在按揭投資地產掘到第二桶金後從90年代開始不再使用任何槓桿,所以取得36%更難能可貴。
2006年和平分家。根據福布斯的統計現在兩兄弟一共54億美元淨值(不一定準確,自從2006年那次罕見的公開接受採訪後兩兄弟又回歸極度私密了),看來最近一個週期混得一般(下面會詳細講)。
兩兄弟的父母是在新西蘭開高檔百貨公司,加入家庭企業後也做得不錯,但是覺得零售業實在很辛苦,每個季度都是新的開始,成天提心吊膽這個季度採購的產品能不能跟上潮流。
兩人唸書時都喜歡炒股票炒外匯之類的(後來才嘗到基本面投資的甜頭),所以他們說服了父母把百貨公司賣掉,變現了1000萬美元,全家搬到摩納哥,1986年成立基金進行投資。
第一筆大投資不是股票,是香港的寫字樓。當時中英談判僵局導致地產市場幾乎崩盤。兩個小夥子初生之犢不怕虎,號稱「我們看了中英聲明,裡面保證50年不變,我們相信TG說話算數」。於是全部資金砸進去,兩成首期,上了80%按揭的槓桿,買下了四座寫字樓。
先是發揮他們運作高檔百貨的經驗把寫字樓翻新升級,三年內就把租金升了三倍,帶來了現金流。1991年市場復甦後把寫字樓賣掉,1000萬變成了4000萬。第二桶金到手,年化32%。
當時他們還玩恆生期貨,87股災的時候他們撞大運原來設的stop loss order竟然被執行了,所以完身而退還賺了500萬美元。但是經歷過這一次後他們從1990年開始就再也不使用任何槓桿了。
兩兄弟的偶像是巴菲特和鄧普頓,但是比巴菲特還集中,比鄧普頓還進取。先後轉戰巴西、捷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都是市場還很少外國投資者時就進去。
先是在巴西股市開放後第一批進去,1991年投了3000萬美元到巴西電信,雖然中間坐了一趟過山車,到1993年底1.5億賣出,初嘗了新興市場投資的甜頭,也把個人財富首次達到「億」級。
接下來十幾年,兩人照這個模式不斷尋找別人不敢要的投資,靠以下5筆交易就造就了大部分的財富增值。
1.俄羅斯電廠Monsenergo 1993-1997, 投入6200萬,3億賣出,回報383%
2. 俄羅斯電廠Unified Energy Systems,1993-1997, 投入1.32億,7億賣出,回報430%
3. 日本$三菱日聯金融(MTU)$ ,2002-2004,投入5.7億,14.6億賣出,回報156%
4. 韓國SK集團 2003-2005,投入1.68億,8.96億賣出,回報433%
5. 日本$瑞穗金融(MFG)$ 2003年投入6億,到2006年價值27億(353%的回報)。後來不知道減持沒,如果全額拿到現在可能只值14億左右了,但是仍是不錯的回報。
幾筆涉及中國的投資都不怎麼行。先是2011年6月4億多港幣0.36元買了14%的$中國油氣控股(00702)$ 。進了之後發現不靠譜,2012年初就開始賣,到最後幾乎腰斬跌到0.188元時才賣完。
然後是嘉漢林業出事後去撿便宜,1.5億加幣買了15%的股份成了大股東,但是也回天無力,現在正在進行破產程序,估計這筆投資要清零。
最近這些年主要進軍印度、越南和尼日利亞。Richard Chandler現在住在摩納哥,辦公在新加坡,公司在杜拜。
越南買了8.3%的魚露產商Masan(其實多元化的,有銀行有礦有方便麵),1億美元買了80%的Hoan My Medical Corporation (越南最大的私立醫院集團)。原來還買了11%的IT服務商FPT(有點類似聯想集團的角色,IT相關的,分銷、外包什麼都做。也是奇蹟、西遊記等網遊的代理),好像對管理層有點失望,去年轉手給了淡馬錫。
在菲律賓也參股了私立醫院The Medical City。
尼日利亞和別人合夥買了65%的Union Bank of Nigeria(自己佔大概13.4%)。
印度買了4.71%的$印度工業信貸投資銀行(IBN)$ 、4.9%的$HDFC銀行(HDB)$ 、3.2%的UTI Bank。
的確,不少富人家庭的二代除了錢之外還從父輩繼承到很多品質。
這Chandler一家三代其實也是小縣城的(甚至縣城都說不上),還是小國家新西蘭的小鄉鎮,祖父主業是貼小廣告,父親剛開始主業是養小蜜蜂。小地方一般人都會小富即安,因為周圍沒有什麼攀比也沒有榜樣可模仿。我覺得他們家能做出那麼大事業有幾個原因。
1. 他們祖父是20世紀初從美國芝加哥移民到新西蘭的。看看地圖就會發現這樣的人肯定是愛折騰的。所以,有家族傳統。這位祖父還是一個雞湯迷、勵志迷,留下一大堆勵志書給後代。
兄弟倆的父親Robert是這樣回憶這位祖父的影響的:「We are great believers in the idea of having audacious goals, breaking out and doing something out of the ordinary.It's helped us turn what most people consider a mere profession into a vocation and, beyond that, an art, where we frequently put ourselves in harm's way." (我們堅信人一定要有奇葩般的目標、與眾不同和做不同尋常的事。這個信仰幫助我們把別人只是當作一份工作的事變成愛好甚至藝術來最求,經常把我們帶到危險中去)。
2. 兄弟的父親Robert二戰時去當兵,開拓了視野。其實這個規律在中國也有:小地方的人要長見識最常見的途徑就是出外當兵或者打工,但是當兵和不同地方不同經歷的人相處打交道的機會也更多(打工的經常和老鄉混在一起),去的地方也更多。
3. 女人的影響很重要。1955年Robert和幾位戰友去環遊世界,路上認識了未來的妻子,一個克羅地亞女孩子Marijia(一個「反動」市長的女兒;不過市長大人在鐵托上台自然就是階級敵人啦)。Marijia跟他回到新西蘭。
這個妻子很有見識(畢竟是名門之後),在這個家族的幾個關鍵轉折點都起到很大作用。要是Robert在同鄉娶個同樣見識的老婆這個家族肯定就沒有今天了。
一個是賺第一桶金時的眼光和膽量。Robert養蜜蜂不亦樂乎。Marijia拍板不能這麼過下去。於是,1972年,支付5000新元的首付,借了19.5萬新元的按揭貸款(39倍槓桿啊!),買下一個古板破落城區的小樓,改造成一個高檔百貨,全世界採購新奇的貨品。結果成功了,成為新西蘭最高檔的百貨!這個肯定是市長女兒才有的見識,見過養小蜜蜂的知道怎麼賣高檔品麼?
第二個是堅決支持兒子的決定,在事業頂點賣掉他們兩夫妻創立的百貨公司,跟著兒子從新西蘭搬到摩納哥。
另外,據兩兄弟回憶,他們的投資哲學最受母親的商業經營思維影響。他們的父親小農思想熱衷於撿便宜貨(格萊姆?),但是母親則是挑選認為最好賣的少量貨物品種(不能只是煙蒂!),然後每種大量進貨。「價值+集中」於是成了兩兄弟的原則。
4. 行萬里路!兩兄弟年紀輕輕在幫助父母經營百貨時就經常要全世界跑採購貨品,發達落後地區都去,見識了不同的經濟和文化。這樣的經歷在七八十年代世界貿易還沒起飛的時候還很少見。他們成立基金後決定的第一個投資地點是香港,就是因為他們以前採購時經常去香港,對當地很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