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對於要開創新局、還得穩住舊事業的領導人,極具參考價值的行事曆。
去年,第一太平戴維斯董事長朱幸兒行事曆最大的改變,是將原本百分百投注在商辦大樓部門(簡稱商辦)時間降到四成,將六成放在國內豪宅的新部門。
商辦曾助她成名,二○○七年她以五十億元成交明基大樓,創商辦仲介最高佣金紀錄,「商辦仲介天后」名聲不脛而走。其後,帶著第一太平戴維斯穩居國內商辦買賣仲介前兩名。
但是,二○一二年十一月金管會規定壽險業買樓報酬率必須高於二.八七五%;壽險業透過仲介買不動產,從當年四百四十三億元縮水為去年的三十七億元,剩不到十分之一。
「前年誰來看,這都是家會倒的公司,」朱幸兒說。外界預期營收八成靠壽險業的第一戴維斯,整體營收至少縮水七成。
讓人意外的是,即便去年商辦營收下滑四成,但是豪宅營收衝上三成,成為支撐公司的第二隻腳,讓整體營收最後只下滑一成。原來在去年初,朱幸兒已立刻切入國內豪宅市場,把六成時間撥至此。
反之,花在商辦時間由一○○%降低到四○%;她放手六○%到七○%的商辦客人交給資深主管去跑,只參加四成商辦會議。
新、舊兼顧對管理行事曆的挑戰在於,接新棒子時,舊棒子不能掉。
兩步驟讓主管升級,贏在第一時間
降低花在商辦事業的時間,朱幸兒透過兩步驟讓主管能力由一.○升級為二.○,由被動接受指令到自動自發。
第一步,藉由隨堂抽考讓主管更主動搜尋資訊。例如在會議前她問:倫敦的不動產買家多是誰?哪件案子的成交價多少?來測試主管對市場的瞭解度,第一次答不上來,第二次就會好好準備。
她解釋:「業務能發揮的不是能力有多少,而是比腦袋有多少。」商辦交涉對象都是「董總」字輩,如果不能對話,門票都拿不到。
現在員工甚至成立臉書分享不動產新聞,以因應抽考。資訊用活了,能讓顧客從沒需求到有需求,例如,香港人喜歡誠品眾所皆知,但他們第一個跟誠品提案去香港設點仲介,化被動為主動贏得案子。
第二步,先給問題而非先給答案。部屬意見跟她不同,只要不危及公司利益,她多選擇先妥協。她解釋,「我不妥協,他就不敢講話,」達不到訓練主管的目的。
她讓九成商辦案子e-mail 必須副本給她,以掌握進度,「其中有八成我都不用回,看過知道進度便可。」其他兩成像是客戶、上級長官信件,或資深主管裁示意見,因可能造成重大損失,她會利用交通時間或晚餐後回覆。
每天至少留二○%空白時間給緊急事情,如客訴或部屬的問題請教,讓她成功複製更多超業,補上自己在商辦減少的時間。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劉順仁認為,成熟企業要老幹長新枝,必須「借力」組織既有資源,才能創造相對競爭優勢。
若能讓商辦業務幫忙豪宅開發物件,就不用從零開始。只是,豪宅成交金額、佣金都低,怎麼讓他們願意支援?朱幸兒著力在提升同仁對新業務的期望值與效用。
像是今年第一季主管會議,她第一件就公佈豪宅部門的月營收已超越商辦部門,提高報酬期望。
慢慢的,商辦業務發現豪宅市場的成長性,只要在案子成交時多問大老闆有沒有想賣或買豪宅,就有機會一魚兩吃。現在,一五%的豪宅物件由商辦開發。
一年間將花在商辦時間大砍六成,並非沒有代價,她也曾掉過一千多萬元營收的商辦案子,相當於成交一棟十五億元商辦大樓的佣金收入。
「我可以選擇五五分,不要降這麼多,我有信心商辦還是可以再成長一○%。」但這是取捨,犧牲舊事業一○%的成長,換來新事業營收,兩隻腳走更穩。今年,她看好豪宅業有四倍成長空間,把新舊部門時間分配比例變成八:二。
她的經驗顯示,懂得在新舊部門取捨、放權,才是新舊棒子不漏接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