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RealBlog - Feed - 湯財文庫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聯想收購的聯想

$
0
0
2014-02-17  NCW
   
 

2004年年底,聯想宣佈收購IBM PC部門,十年時間,終於奪得全球PC霸主;2014年除夕,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成功會重演嗎?

◎ 本刊記者 覃敏 文qinmin.blog.caixin.com 「因為聯想,我這個年都沒有過好。」野村證券副

總裁黃樂平對財新記者

抱怨道。

在中國傳統的農曆新年到來之際,很多人都像黃樂平一樣被聯想集團(00992.HK)公佈的重磅併購交易驚擾。1月30日上午,聯想公司證實,將以29億美元,收購穀歌旗下的摩托羅拉移動。

根據協議,聯想將獲得摩托羅拉移動品牌、商標、3500名員工、2000項專 利以及15000項專利的非排他性使用權、多項智能手機產品組合,包括中高端智能手機 MOTO X 系列、MOTO G 和全球50多家運營商的合作關係。穀歌將保留摩托羅拉移動大部分專利。收購完成時,聯想將支付穀歌6.6億美元現金以及價值7.5億美元的普通股股份,餘下15億美元以三年期本票支付。

消息一出,各種分析、評論、報告紛遝而來。黃樂平的整個春節都在忙於瞭解聯想收購的細節,撰寫研究報告。

成為業內整個春節交口議論的話題,自然凸顯出聯想的影響力,但聯想也不輕鬆。 「如果聯想未來手機業務發展不好,他們有什麼臉面面對這個被他們搞亂的春節?」 一位通信業內人士開玩笑說。

站在聚光燈下的聯想,即將面對一場新的戰役:如何讓摩托羅拉移動扭虧為盈?能否將 PC 領域的併購經驗複制進手機領域?它有機會像在 PC 市場上先後超越戴爾和惠普那樣,挑戰蘋果、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機領域的地位嗎?

楊元慶毫不掩飾重演收購 IBM PCD 成功的雄心,但外界傳來的不乏「破爛大王」的奚落。

這個春節,楊元慶和他的同胞們一樣,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 「馬到成功」 ,可誰也不知道他的勝算到底有多大。

市場潑了瓢冷水

1月30日,大年除夕上午,聯想精心準備了一場媒體發佈會。聯想集團最具實權的三位大帥——董事長兼 CEO 楊元慶、聯想集團移動業務副總裁劉軍、聯想集團首席財務官黃偉明集體亮相,希望傳遞給市場最大的信心。

楊元慶用 「雙贏」 「各取所需」描述這筆交易。他表示,通過這次收購,摩托羅拉將給聯想帶來強大的品牌和傑出資產、全球化的優秀技術、良好的運營商和零售商關係,以及覆蓋廣泛的北美與拉美市場,跟聯想的核心能力形成完美的優勢互補。同時,聯想將獲得穀歌在專利層面的保護,促使聯想的智能手機產品在成熟的市場更具競爭力。

穀歌CEO 拉里 · 佩奇也親自為這 筆交易站台。在短短幾分鐘的發言裡,他誇讚這是一項令人激動的合作協議,穀歌對於和聯想的合作充滿熱情。

2011年8月,在與蘋果、諾基亞競購北電專利失敗之後,拉里· 佩奇一手推動穀歌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這起收購於2012年5月正式完成。

不過,穀歌未能為這頭傷痕纍纍的手機「大象」止損,虧損自並表之日的2.33億美元不斷擴大。剛剛公佈的穀歌財報顯 示,2013年四季度,摩托羅拉移動實現營收12.4億美元,虧損達到3.84億美元,嚴重拖累穀歌業績。

聯想接手了這塊骨頭,並將摩托羅拉移動未來的發展交給了劉軍。現年45 歲的劉軍是清華大學高材生,1993年進入聯想質控中心評測部做一名普通的工程師,次年10月即出任聯想微機事業部技術部總經理,是當時聯想最年輕的部門總經理。之後,劉軍一路陞遷至聯想消費集團總裁,並進入聯想最高層的八人經管團隊——「聯想執行委員會」(LEC) 。2011年1月,聯想集團任命劉軍掛帥,成立移動互聯和數字家庭業務集團(MIDH) ,主攻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業務。今天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上,聯想已經由2011年佔據不到1% 市場份額的小角色,成長為銷量僅次於三星的手機一線品牌。

楊元慶透露,劉軍已經立下使摩托羅拉移動扭虧為盈的軍令狀,但他沒有透露具體時間表。

對這筆收購,市場不太買賬。一週之內,出於對這筆收購可能引發盈利減少的擔憂,野村證券、摩根士丹利、瑞銀等機構紛紛下調了聯想的股票評級。

野村證券認為,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在未來18個月內不會因此獲益;同時認為,相較於微軟收購諾基亞的智能手機業務,聯想在這起交易中支付了更高的溢價。野村證券將聯想股票評級由「買入」下調至 「中性」 ,並將目標價下調13.5%,由10.40港元下調至9港元,以反映這起收購對現金損耗及未來收益的影響。

摩根士丹利認為,至少短期內,這起收購將抵消聯想收購 IBM 低端服務器相關交易帶來的收益,對聯想淨利潤造成負面衝擊, 「聯想需要一些時間才能讓這些業務盈利」 。瑞銀則擔心聯想獲得的專利價值,認為穀歌在這起交易中保留了大部分的專利,聯想收購專利的潛力存在不確定性。

這些擔心直接反映在股價上。聯想1月29日以每股10.96港元收盤,1月30 日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消息一公佈,聯想股價開盤即跌至10.52港元,當日收盤價至10.06港元,跌幅達8.21%。此後,聯想股價一路跌跌不休,短短一個星 期(至2月6日) 跌 至8.31港 元 / 股,累計跌幅近30%。

「對於這筆交易,資本市場最關心的是:聯想到底買到了什麼?除了摩托羅拉的品牌、專利等無形資產,聯想實在能夠利用的價值到底有多大?至少現在聯想公佈的信息沒有給我們足夠的信心。 」黃樂平對財新記者說, 「我們預計 聯想需要花一到兩年進行業務整合,三到五年才可能翻盤,所以短期內,資本市場傾向於看空聯想。 」「現在投資聯想絕不是一筆好生意。 」他說, 「等到幾年後,看到複蘇跡象的時候再入股的話,風險回報會更加合理。 」

聯想的算盤

市場看空並不意外,聯想的信心又從何而來?一名聯想員工對財新記者說,十年前的2004年底,聯想宣佈收購 IBM 個人電腦事業部(PCD) ,市場上也是不看好的聲音居多,可是聯想成功了,並在2013年首次奪得全球 PC 市場的頭把交椅。 「現在也是一樣,聯想清楚自己的佈局,只是外界看不到,或者說看不懂。 」他分辯說。

對於手機業務,楊元慶確實有自己的雄心壯志。他認為,聯想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直接使聯想坐上了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季軍」的寶座。雙方整合之後,不僅能夠將摩托羅拉移動的業務帶到健康、盈利的軌道上,還可以向全球手機市場的冠亞軍發起有力的挑戰。

聯想也走到了必須重點發展移動互聯業務及向全球進軍的地步。 「用戶的焦點正從互聯網逐步向移動互聯網遷移。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衝擊,PC 行業增長日益趨緩,並在不久的未來可能呈現負增長,聯想賴以生存的根基將受到動搖。 」資深通信業內人士楊濤分析,聯想必須跟上形勢,在移動互聯網新一波大浪襲來之際,奠定自己在智能手機市場的地位。

目前,聯想在 PC 業務上的發展已經接近極限。根據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 的報告,2013年二季度,聯想全球 PC 出貨量達到1260萬台,市場佔有率為16.7%,一舉趕超惠普的1240 萬台,成為全球第一大 PC 廠商。但與此同時,全球 PC 總出貨量持續下降,2013年二季度為7600萬台,較去年同期下滑了近11%,加上整個 PC 行業利潤率偏低,約為2%-6%,聯想 PC 的騰挪空間日漸逼仄。

從聯想的收入構成來看,移動業務增長的空間也明顯大得多。財報顯示,2013年4月到9月,聯想 PC 業務收入152.82億美元,同比上升3%; MIDH 業務實現收入約26.79億美元,同比增幅高達105%。

2013年上半年,聯想悄然改變沿襲多年的「全球 PC 第一」目標,提出要做 「PC+」領域的領導者,力爭2020 年超越三星。 「PC+」戰略在聯想2012- 2013財年誓師大會上被楊元慶首次提出,意指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設備,都可以擁有PC那樣的計算、存儲和網絡通信能力,聯想生產這些終端設備,並爭取成為全球領先者。

智能手機無疑是「PC+」戰略的重中之重,然而,基於自身能力,現在的聯想智能手機業務也遇到了一個極限。

「2013年,聯想總共賣出了大約4500萬部手機,在中國市場上的出貨量僅次於三星,品牌、渠道等資源都已經具備。聯想的手機業務也不再是賠本賺吆喝,它的營業利潤率約為1%-2%,開始真正為聯想帶來利潤。 」黃樂平分析,「不過,聯想的主要市場是中國。未來,中國的手機市場增速將會放緩,大概保持在20% 的增速。 」同時,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境況下,聯想很難從小米、華為等手中搶到大塊的蛋糕。這意味著聯想手機業務需要向國際市場尋求突破。

「聯想手機並非以研發起家,而是將生產、設計等外包給下游企業。 」黃樂平認為,相較於傳統通信業務出身的華為、中興,聯想既缺乏專利,又缺乏海外運營商資源。聯想必須依靠外力才能打破侷限。

這與聯想2004年的境況極其相似。

聯想以代理國外品牌電腦起家,憑藉其對銷售渠道、供應鏈的掌控發展迅速,2004年,聯想的 PC 業務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達到30%;同樣,受戴爾、IBM、惠普等國外品牌激烈競爭影響,彼時的聯想 PC 業務再想擴大國內份額已經艱難,其利潤率又在價格戰中不斷下降。

聯想試圖走多元化路線,可惜發展互聯網業務、手機業務的嘗試先後失敗。至於海外市場,憑聯想自己的力量發展至2003年,海外業務貢獻的收入不足2%。

恰逢IBM出售其PC業務,聯想借船出海,之後又陸續收購日本、德國、巴西的 NEC、Medion 和 CCE 等 地 區 PC 品牌,形成巨大的規模效應,一邊蠶食競爭對手惠普、戴爾的市場,一邊從產業鏈上擠榨利潤。

聯想希望將 PC 業務的突圍經驗移植到移動業務上。在媒體溝通會上,楊元慶多次提及聯想收購IBM PC 業務的經驗,並直言不諱地寄語劉軍,相信其能帶領移動團隊「拷貝一個我們在 PC 方面的成功」 。

楊元慶在回顧聯想收購 IBM PC 業務的經驗時總結到, 「當時買IBM PCD 的時候,它也是一年虧好幾個億,材料成本、生產製造成本都比較高,但我們覺得有很大壓縮的空間。 」在聯想看來,為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提供信心保障的核心能力與十年前並無太大不同,就是聯想極強的執行力,整合產業鏈,從降成本中擠利潤,用楊元慶的話說, 「包括一流的生產製造能力、高效全球運營能力、我們覆蓋更廣的產品組合和快速的產品開發週期,以及全球化的規模」 。

本次交易完成之後,聯想就將進入美國市場。聯想希望2015年能在全球銷售1億部手機。聯想已在武漢建立產業基地,預計到2018年,該基地每年可生產智能手機超過1億部。

勝算幾何

在外界看來,聯想收購IBM PC 業務獲得成功,除了聯想管理能力強大、工程師為主的企業文化相近、營銷得當等因素,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是,聯想原汁原味地接管了 IBM 的 PC 業務,並保留了 IBM個人電腦的基因。

2005年5月交易獲批之後,聯想幾乎原封不動地把 IBM 的 PC 部門搬了過來,包括9500名員工以及 IBM 分管個人系統部的總經理史蒂芬· 沃德,甚至5億美元的淨負債。合併初期,IBM PCD 像獨立的公司一樣運作,使用同樣的方式對客戶提供同樣的服務。之後漸漸整合,也多是組織架構上的調整,產品和業務上仍延續著IBM的血統。

「以 ThinkPad 為例,這麼多年了,聯想依然維持著 IBM 最初的產品設計理念,從外觀到廣告策略,沒有根本性的改變,只是在 CPU、內存、屏幕等硬件參數上進行提升,或者在細節上進行一些優化和補充。 」楊濤認為,IBM PC 業務自有過硬的產品和市場,為聯想搭了一個好架子。

但摩托羅拉移動有所不同。在聯想接手之前,這家從老牌通訊設備巨頭摩托羅拉分立出來的公司,已經被穀歌 「清理」過一輪。原摩托羅拉移動內部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穀歌宣佈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曾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從下到上全方位摸底摩托羅拉移動正在進行和還在準備的項目,希望從中評估有價值的項目繼續發展,結果大失所望。2012年收購剛一獲批,穀歌立即精簡機構,大幅裁員,撤出一些不盈利的市場,打算效仿蘋果走 「精品」 路線。

「到了2013年上半年,穀歌幾乎將摩托羅拉移動從一個全球性的通信公司裁減成了一個美國公司。穀歌砍掉了摩托羅拉移動絕大多數產品線,包括正在銷售的和已經完成研發、即將量產的產品,僅留北美幾個智能手機項目;幾乎削減了全球各地的辦事處,將收購時摩托羅拉移動擁有的2萬多人裁員至3500 人,其中2800人在美國從事研發,其他地區僅保留一些法務和財務人員,以及少數負責和運營商聯繫的銷售。 」該內 部人士分析, 「穀歌似乎想在本土市場背水一戰,研發出一款明星產品,在本土獲得成功之後再向全球推廣。 」2013年8月,沉寂一年多的摩托羅拉移動終於推出了第一款極富穀歌元素的旗艦手機——MOTO X。MOTO X 從產品設計到定價,均瞄準三星 Galaxy S4 \ iPhone 4S,原材料成本與 Galaxy S4 \ i Phone 4S 相差不大,初始定價略低約為550美元。業內傳聞穀歌花了5億美元推廣 MOTO X,並採取降價促銷等多種活動拉動銷量,可這款產品的季度銷量仍只有50萬部左右。

現在,美國五大移動通訊運營商還在銷售摩托羅拉移動的手機。只是相較於三星、蘋果,摩托羅拉市場寥落。美國運營商 Verizon 在紐約百老匯大街的一家零售店經理 Ankur 向財新記者介紹,他每個月賣出去的手機中,50% 是蘋果,30% 是手機,10% 是摩托羅拉(包括 Droid 手機) 。附近另一家運營商 AT&T 授權零售店的銷售人員 Gary 則說,他的店裡只有一款摩托羅拉的手機,就是 MOTO X,每個月大概賣出去兩到三部,比諾基亞Lumia還少。

「MOTO X 顯然與 ThinkPad 沒有可比性。 」楊濤認為,IBM 給聯想留下的 ThinkPad 是一款成熟的明星產品,彌補了聯想自身產品能力的不足;而現在的摩托羅拉幾乎沒有一款好產品,更談不上有多大的穩定市場。

黃樂平則認為,一方面,IBM 的PC 業務比當時聯想自身業務體量大,大概是聯想的3.5倍,那場收購是典型的「蛇吞象」 ,現在的摩托羅拉體量是聯想的12%,聯想購買的是一個比自己小很多的公司。 「好處是更容易整合,令人擔憂的則是購買這家公司能夠為聯想帶來多大的變化或者說增量。 」他說。

當然,聯想也並非全無勝算。一位通信業內人士分析,摩托羅拉的員工裁減掉了90%,後端的生產、供應鏈被砍,前端的市場、銷售體系也沒有了,聯想獲得的是一條打了折扣的產業鏈,包括研發團隊、運營商渠道、品牌和穀歌的專利保護。但是,正是這些資產,為聯想的手機業務搭起了一個全球的架勢,聯想只要向裡面注入幾款明星的產品,就可以將這個架子充實起來,進入一線搏擊陣營。

問題是,產品設計是一個公司的靈魂,核心在於創新,在於把握用戶體驗,在製造業長袖善舞的聯想能否改變思維,具備發掘明星產品的眼光?

好消息是,聯想通過這次交易,不僅吃下了老牌強手摩托羅拉移動,而且成功結盟穀歌。作為交易的一部分,穀歌已於1月30日向港交所提交申請,以1.213美元 / 股的價格買入6.183億股聯想股票,總交易額為7.5億美金。穀歌將在併購交易完成之後獲得這些股份。彼時穀歌在聯想的股份佔比將達到5.94%,成為僅次於聯想控股(33.59%) 、楊元慶(7.93%)的第三大股東。

這相當於在穀歌主導的安卓陣營 中,聯想一躍從經濟艙升至頭等艙。未來聯想在全球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戰場 上,將能從穀歌那裡獲得前所未有的支持,包括楊元慶一直津津樂道的「專利池保護」 。

目前的當務之急是促成美國監管部門儘快批准。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IFUS)負責人拉戈(Marisa Lago)向財新記者表示,2013年中國到美國的投資額達140億美元,比2012年翻了一倍, 「我們歡迎投資到美國經濟的各種中國企業」 。

本刊記者何春梅、特派華盛頓記者唐家婕、特派紐約記者張遠岸對此文亦有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