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6 NM
關於中國的創新能力,一直存在激辯,反對者認為中國營商環境不利創新,例如法例不保障創新,創新者缺乏誘因投資時間和金錢,寧願搵快錢。近年中國經濟政策傾向國進民退,由政府主導的創新,難以在市場環境立足。再者,國企壟斷身份,已經大賺特賺,根本無需創新。十四億人市場當前,中國人似不停跟時間競賽,在最短時間內,花最少精力,賺最大利潤。環境影響文化,中國難以製造自己的矽谷或喬布斯。
中國急功近利式創新,其真正成效,令人懷疑。《經濟學人》分析申請專利權數據,質疑中國創新成就超英趕美,世界第一,數字底下藏着問號。《經濟學人》指,假如創新者真的擁有好主意,必定希望這主意得到全世界專利保障,然而中國申請的專利權,卻不着重國外保障。2005至2009年,在國外申請專利保障,在中國佔總數5%,而美國和歐洲分別是27%和40%。《經濟學人》懷疑中國專利權申請,有可能跟政府補貼有關。中國由上至下式創新,是另一難以令人信服的策略。以我有親身經驗的手機業為例,這些年我記不起多少個城市,立志打造為「手機發展基地」。地方政府做後盾,要地有地,要錢有錢,正常法規可以不理,總之儘快成為中國諾基亞。熊貓、科健、康佳……這些名字曾經代表中國手機品牌的希望,今日在哪裡?矽谷是由不同個體,循着自身利益,互相競爭,互相合作,經過長時間篩選,形成一個緊扣的價值鏈。價值鏈上個體是一個又一個夢想成為喬布斯的創新者。中國式創新由急功近利和由上至下打造出來,成功極有限,對嗎?但凡事有例外,特別是在中國,例外甚至可以是驚天動地。我所指的例外,是中國互聯網業,這個急功近利和由上至下發展出來的行業,不但擊退外國對手,甚至有機會走出去,以創新影響全球互聯網業。
擁有十四億人市場,最重要是快,中國互聯網企業抄外國主意,加進中國元素,便火速把產品推出市場,再由市場帶動不停的改良。中國版本的Google、eBay、YouTube等,在中國市場各有代表,這些產品經過外國市場考驗,證實受落,把主意搬過來中國,稍作修改便可以。當然,抄也不是易事,不同人抄也抄出高低。騰訊馬化騰說過,抄也是一種創新。身在競爭超激烈市場,這句話非虛。最近我看到一個數據,呆了:騰訊市值超越香港五大地產商市值總和。急功近利,Bravo!中國互聯網被外國形容為「中國防火牆」(Great Firewall of China),由政府嚴控,而且近年監控尺度收得愈來愈緊。這種由上至下控制的環境,跟互聯網的開放和自由氣氛,背道而馳,理應是阻礙互聯網企業發展的環境,中國防火牆卻意外地製造世界級互聯網企業。在開放的行業,在中國領先的品牌,大都是跨國品牌。首先,中國人崇洋,其次,外國品牌經過千錘百煉,擁有過人之處。中國互聯網業由政府控制,把外國互聯網企業拒諸門外,或附帶困難經營條件,無意中製造一個受保護市場環境。
我不認為中國政府有心栽培騰訊、阿里巴巴、奇虎360等企業,這些都是民企,跟政府高層關係不明顯。在中國政府眼中,任由外國互聯網企業在中國橫行,是萬萬不能,既然難以完全封鎖互聯網生意,不介意這群土生土長互聯網企業崛起,甚至不介意老闆成為中國首富,重點是這群互聯網老闆,乖乖聽話。中國政府計算過,有重要事發生,哨子聲一響,馬化騰、馬雲等人,一定立正。在一個受保護競爭環境,加上十四億人渴望接觸互聯網的市場,中國互聯網企業以極速前進。擁有穩健財政根基,及無後顧之憂的本土市場,這些中國互聯網企業開始向外望,以及吸納世界互聯網精英。發財後立品,今日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已不是靠抄,而是擁有世界級創新能力。我認為走出去成功機會最大的中國企業,是這群意外創新先鋒。
蔡東豪 Tony Tsoi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