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資企業總部的會議室,經常討論一個陌生概念,是「中國不同論」,有些事情在中國發生,就是跟世界版本不同。近期中國政府向外資開刀,由官方媒體領軍,大力抨擊外資在中國的營商手法,範圍包括貪污、品質欠佳、操控價格等。外資管理層聽後一定又憤怒又疑惑,中國企業營商手法卑劣,臭名遠播,政府大賊不捉,反而打壓相對上守法的外資,道理說不過去。負責中國業務的外資高層,出力勸告,重申中國就是不同。
中國政府打壓外資,不似是個別事件:肯德基捲入食品安全問題、蘋果售後服務被傳媒嚴厲批評、星巴克咖啡被指定價過高等,一單接一單,攻勢組織有序。外資看後不寒而慄,沒有人敢幸災樂禍,因為打壓外資行動似是剛開始,下一個目標隨時是自己。事到如今,已經不是討論打壓是否公平的時候,事實在眼前,中國政府是有計劃行動,外資須重新部署中國策略。有些外資考慮後,暫避風頭,避開這場深奧的競賽,例如日本明治乳業宣布退出中國奶粉市場,官方解釋是,在中國沒有競爭優勢。這解釋可圈可點,外資在中國市場究竟有什麼優勢?首先,外資能夠進入中國市場,這個機會本質是一個「恩賜」。中國很多行業嚴格上不准外資參與,一是政府特准,一是隻眼開隻眼閉,外資在中國的生與死,很多時完全掌握在政府手上。因此,外資在中國務必如履薄冰,這態度是應分的,因為這個在中國搵錢的權利,政府可隨時收回。政府准許外資在中國經營,其實從開始便附帶條件,所謂公平競爭,只是外資一廂情願的想法。中國政府引入外資,是看中外資擁有的一些東西,包括技術和品牌,以及一樣很多人可能忽視的無形資產:符合國際標準的營商手法。本地企業貪腐成風,為利潤可毒害兒童,政府看後同樣心痛,但面對由國企和地方政府組成的強大利益集團,束手無策。引入外資,一個主要目的是,希望中國老百姓可親身體驗到,原來有另一個選擇。政府不是不想打貪打假,但強敵當前,有心無力,引入外資是曲線打貪打假的策略。或者,本地企業參考過外資的經營手法,會改過自新;又或者,中國老百姓嘗試過外資的產品和服務,以行動向不良本地企業說不,迫使本地企業走向正規。因此,假如外資參與貪腐和其他不正當行為,中國政府當然不手軟。道理是,中國人已無奈接受腐敗的本地企業,當作是命運安排,但中國人沒必要接受腐敗的外資。
這所謂道理牽涉大細超問題,打壓外資是公然一國兩制,對待本地企業和外資,採用兩套不同尺度。對中國而言,打壓外資不是問題,因為中國市場大,前景光明,外資爭住進來,公平與否,從不在外資決策之內。再者,外資一盤散沙,腰骨不夠硬,目睹其他外資遭打壓,通通不出聲,政府更加愈壓愈勇。經營環境其實異常危險,外資仍「入鄉隨俗」,以中國手法在中國營運,中招後懵然不知。我預計習近平政府將來打壓外資,只會愈來愈大力,有兩個原因:第一、從規範營商手法角度看,打壓外資是經典「殺雞儆猴」手段。既然政府不夠力直接打擊腐敗的本地企業,轉而大力打外資,希望在行業之內製造些少阻嚇作用。大部分外資會吞下這啖氣,唯有把業務做得更規範,迎合政府的要求,包括降價和提高品質標準。外資不停變陣,把本身做得不錯的水平做得更好,直接提升行業競爭水平,迫使本地企業也須求變。第二、打壓外資符合習近平政府的民族主義路線。揭露外資在中國的不良營商手法,證明貪腐和造假不是中國人特質,外國人也可以很壞。打貪和打假是老百姓的訴求,打國企和地方企業,政府暫時無力,但打外資決不手軟,起碼證明政府努力處理民眾的不滿。假如仍有外資不明白為何中國政府雙重標準處事,我可斷定這些外資在中國業務的前途似「咁」。唔好喊,不如早點退出。
蔡東豪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