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RealBlog - Feed - 湯財文庫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券商創新降溫

$
0
0
2014-01-06 NCW
   
 

2013年證券業業績增長近三成,IPO開閘增強市場預期,但證券業長期封閉和圈養導致整體缺乏競爭力,突破仍在創新◎ 本刊記者 蔣飛 文jiangfei.blog.caixin.com

創新引發的

風險等問題,並不是創新所帶來的,

而是根植于

券商的多年積弊

得益于2012年較低的業績基數和2013年經紀、融資融券收入增加,上市券商在2013年前11個月淨利潤同比增長超三成 ;與此同時,伴隨著IPO 重啓的臨近,證券行業似乎正在整體回暖。

然而這一切只是表象,證券業自我革命的動力不足,體制和機制頑疾猶在,長期的封閉和“圈養”導致行業整體缺乏狼性。2012年創新大解放期間,券商展現了自己的活力,但也暴露出以粗放式上規模代替核心競爭力建設的痼疾;面對未來市場的開放,尤其是互聯網巨頭的進軍,證券業受到的衝擊不可小覷。

2013年3月上任的證監會主席肖鋼,有著與前任明顯不同的監管風格。 “他比較強調‘借勢’ ,開展工作要順勢而為。 ”一位證監會局級幹部評價說。從IPO的註冊制改革,到新三板推向全國,再到優先股試點,這些證監會重點工作都有來自國務院層面的有力支持。

不過,證券業創新和開放2013年以來明顯原地踏步,至少它在證監會議事日程中排名暫時不那麼靠前。創新大解放時期的一些動作還在發揮余熱,如營業部飽和度管制放開後,券商在過去競爭激烈的地區新開營業部已無實質障礙; 網上開戶也讓個別券商嘗到了甜頭,但是這與互聯網公司未來可能形成的侵略性難以相提並論。

互聯網巨頭進入證券業只是時間問題,短期內取決于監管態度。財新記者近期向證監會一位相關負責人當面問詢何時發放新牌照,答複是“還在研究” 。

“基因完全不一樣,要讓證券公司自己與互聯網結合,搞不出什麼大動靜。

惟一的辦法只能是開放牌照,讓外部的力量衝擊一下。 ”華南某券商的電子商務部人士對財新記者說。

開放牌照,尤其是向互聯網公司開放證券業牌照,很可能意味著證券業要淘汰一批中小券商,這很考驗監管者的決心與智慧。

風險襲來

2012年對於證券業來說是名符其實的創新年。資產管理領域的創新最為搶眼,證監會一面大幅度放鬆管制,取消集合理財計劃行政許可 ;另一方面鼓勵行業自下而上地嘗試新產品、新業務。

2012年9月,張育軍從上交所總經理調任證監會主席助理後,廣泛在行業中進行調研,推進創新的速度進一步加快。到了當年年底,證監會關於促進證 券業創新的“11項措施”全部到位。

彼時證監會並不滿足于產品和業務層面的創新,開放牌照、引入外部競爭也已經提上日程。據多位證券業人士證實,證監會曾有意向一些資產管理機構發放並購和證券咨詢牌照,借此培育專業化的證券公司。另外,最傳統的經紀業務牌照也有可能對外開放。由於券商綜合治理後證券牌照只減不增,上述政策風向立刻引起了關注。

包括九鼎在內的私募股權基金敏銳地察覺到並購時代的來臨,一張並購牌照能夠幫助其分享並購財務顧問業務的蛋糕,同時平滑股權投資業務陡峭的收益曲線。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希望借證券咨詢牌照,切入券商的資產管理,拓展更多的業務機會。甚至像嘉實基金這樣有志于金融控股集團的公募基金公司,也對券商的經紀業務牌照頗感興趣。

到了2013年全國“兩會” ,開放專業證券牌照一事進一步得到確認。全國人大代表、證監會機構部巡視員歐陽昌瓊在一場記者會上明確表示,證監會年內將“通過批設專業性證券公司,吸引社會各種資源來推動證券公司商業模式和管理機制的轉變,通過創新驅動盈利模式的轉變。 ”“兩會”之後,隨著國務院各部委的人事調整,肖鋼接替郭樹清擔任證監 會主席。外界普遍將此視作證券業創新政策的轉捩點,仔細分析卻不盡然。

在2012年年底的一系列調研中,張育軍業已意識到證券業創新基礎薄弱,因此特別強調風險控制。他的擔心並不多餘。

2013年年初證監會對證券公司的例行巡檢重點關照了資產管理領域,結果發現了一系列規範性瑕疵,有的性質還比較嚴重。比如海通證券(600837.

SH)的櫃台業務產品中採取了證監會明令禁止的“資金池 - 資產池”模式,上海證券在從事通道業務時對交易對手方的盡職調查不足,險些造成重大損失。

一位資深證券業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這些問題並不是創新所帶來的,而是根植于券商多年積弊。 “長期的業務管製造成行業上下普遍的投機心理,一有空子就想著怎麼賺快錢。所以剛一開始放鬆管制與借機撈一把是畫等號的,還顧不上長遠的打算,因此風險控制、戰略性建設的投入都不足。 ”他說。

2013年8月, 光 大 證 券(601788.

SH)爆發異常交易事件,明顯暴露出證券業的風險控制與合規管理落後于創新而帶來的嚴重後果。光大證券用于ETF 套利的策略交易系統來自外部採購,光大證券一直未投入足夠資源自主開發,且缺乏有效管理 ;公司的風控體系亦遠遠落後于狂飆突進的交易團隊,後者一度是行業明星,但實際長期游離于公司的風控體系之外,最終釀成了波及整個市場的風險事件。

光大證券最終因被證監會認定存在內幕交易行為而受到嚴厲處罰,券商內部管理存在的巨大漏洞並未得到足夠的反省和治理。問題的重點並不在於證券市場的安全運行能力,因為安全運行與交易效率之間存在固有矛盾,交易所如果為了防止極端的異常交易而增加安全閥門,只能以犧牲普遍的交易效率為代價。此次事件之後,國債期貨按計劃推出,個股期權和股指期權等交易所新品種穩步推進,足以證明證監會對交易所的信心沒有改變。真正應該引起證監會擔心的還是證券公司的風控能力。

證券業高漲的創新熱潮就此降溫。

引入 “黑魚”

分管券商的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曾經公開表示,他與當時的機構部主任黃紅元多次商議, “要不要再引入一些黑魚” ,以開放促創新。

外資這條“黑魚”事實上並不那麼可怕。經過多輪中美戰略對話,外資在證券公司的參股比例已經提高到目前的49%;經營投行以外業務的限制也得到放鬆。由於缺乏細則,目前尚無合資證 券公司的外方股東追加投資,且合資證 券公司除了中金公司和瑞銀證券,仍主要從事單一的投行業務,對證券行業的影響並不大。

真正讓整個行業感受到威脅的是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無孔不入,相對於傳統金融業態,前者無論是在資金端還是資產端的滲透力都擁有明顯優勢。

不僅僅是證監會,整個金融監管體系對於互聯網的介入都抱著謹慎態度,小心拿捏著開放尺度。

2013年7月,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金融與東方證券資產管理子公司合作的小貸資產證券化項目正式獲批。這一項目的標誌性意義突出——既響應了中央“盤活存量”的政策方針,又是傳統證券業務與互聯網企業結合的典型案例。

但是這一單標誌性的項目後繼乏人。

阿里巴巴在基金領域的動作更引人注目。在控股天弘基金之後,天弘基金與阿里巴巴合作的網上貨幣基金“餘額寶”規模快速增長,2013年超過2000億元已無懸念。事實上, “餘額寶”給基金行業帶來的更多是正面效應。它廣泛普及了貨幣基金的短期理財功能,各家基金公司借勢宣傳“團購貨幣基金、分享協議存款高收益” ,華夏基金和匯添富基金的相關業務都受益良多。

但是阿里巴巴控股基金公司的模式很難在證券領域複制。證監會對券商的監管迥異于基金,後者更加開放和包容,前者卻由於歷史上和當前一系列的重大風險事件而偏向保守。無論是發放獨立的互聯網證券牌照,還是允許互聯網公司控股證券公司,目前都沒有任何放開的跡象。

騰訊與國金證券(600109.SH)在互聯網證券上的合作讓市場浮想聯翩。

按照2013年11月騰訊公開的新聞稿,在雙方的合作中,騰訊將為國金證券進行用戶流量導入,並進行證券在線開戶和交易,在線金融產品銷售等服務 ;而國金證券在兩年的合作期內,將向騰訊支付每年1800萬元的廣告費。

熟悉國金證券的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雙方目前的合作還只是停留在較淺 的層次。所謂的流量導入,僅僅是騰訊 為國金證券提供頁面廣告,並不涉及更深層次的客戶傭金分享等。而二級市場炒作的騰訊收購國金證券,也存在不小的困難。

這位人士透露,國金證券實際控制人有意尋找買家,但二級市場的股價不低,收購成本和操作難度遠高于同在湖南且業務規模更大的湘財證券。國金證券的一位負責人對此則拒絕回答。

更大的困難在於監管層的態度。證監會曾經出台過政策支持民間資本參股證券公司,但是對於民間資本控股券商則沒有相應的政策口徑。

互聯網企業一旦控股一家很小的券商,都很有可能打出零傭金的競爭策略,這對於整個行業的衝擊可能超乎想象。

一些券商已經嘗試互聯網開戶,借助新的技術手段競爭客戶資源。華泰證券(601688.SH)不久前通過上海一家營業部進行網上開戶試點,以萬分之三的毛傭金(包括券商傭金和交易所收費)吸引客戶。這次營銷盡管在業內引起廣泛關注,但每天實際的開戶量僅三五百戶,相比于互聯網公司的手筆,只能算作小打小鬧。

牆內困局

在監管者為證券行業築起的圍牆之內,證券公司自身創新嘗試屢屢受到來自體制和機制的掣肘。業務條線分割,考核機制僵硬,以及股東短視,最終導致證券業普遍缺乏進取心,這在資產管理和經紀業務中都可以找到例子。

2012年證監會放開對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的管制後,發展最快的是通道業務。

借助資產管理業務的產品通道,一些過去受到嚴格監管的投融資項目可以脫離管制。

資產管理部門在券商內部也炙手可熱,經紀和投行部門都希望借用資管通道對接資金的供給與需求方。由於業務條線的分割管理和考核,資產管理部門對內服務的收益可能並不高,因此他們寧願將通道提供給外部合作者。

“證券公司從一開始就是針對證監會發放的牌照來劃分業務條線,每一個副總裁各管一塊,彼此為壑,互不合作的情況很常見。 ”一位證券公司高層對 財新記者說。

事實上這種情況從監管層到證券公司是一脈相承的。在證監會層面,不僅證券、基金和期貨的監管分別設置部門,在機構部內部,各個業務牌照也分別由不同處室分管。

業務條線的分割導致券商很難適應客戶需求的變化,這與極強調用戶體驗的互聯網企業涇渭分明。

一位證券公司電商部門負責人一肚子苦水 :他的部門從原有的經紀業務部門分出來之後,與經紀業務部門存在利益衝突,因此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了協調內部關係上,目前網上開戶的用戶體驗還有很大不足。

盡管傳統的經紀業務競爭力越來越低,但是真正要向互聯網證券轉變,也意味著初期巨大的投入。這在證券公司以國資股東為主的背景下,並非易事。

“國資考核簡單地偏好利潤增長。

比如國信證券在2007年和2008年利潤很高,股東拿了大筆分紅;之後兩年行情不好,股東仍然要求分紅,這樣就不得不壓縮成本。 ”一位證券業資深人士說。

“金融行業包括證券業在內,市場化的改革進度還是不夠,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財新記者說, “創新和開放是相互促進的。證券業應當建立退出機制,在此基礎上允許新的資本進入。 ”自從八年前南方證券和大鵬證券相繼倒閉以來,證券行業除了少數兼併收購,沒有一家券商退出,同時也無新的公司成立。

“證券公司主要是國資背景,許多地方券商競爭能力羸弱,卻又和當地政府有密切關聯。在對互聯網企業開放牌照這件事情上,監管者有很多顧慮。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說。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