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經濟學家、日本野村證券首席研究員辜朝明近日發表報告中提及了中國經濟,認為留給中國政府平穩迅速發展經濟的時間可能不足15~20年,
以下是主要內容摘要:
來自中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已經開始出現下降,我之前看到的美國統計局預計的時間是2015年,這比我想像的要糟糕的多。
兩組數據存在差異的原因是美國將勞動年齡人口定義在15至64歲,而中國方面範圍是15至59歲,不管怎麼說中國的適齡勞動力出現萎縮已經是既成事實,將嚴重影響著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
這還意味著中國已經出現了劉易斯拐點(Lewisian Turning Point)(見聞註:在二元經濟結構中,在剩餘勞動力消失之前,社會可以源源不斷地供給工業化所需要的勞動力,同時工資還不會上漲。直到有一天,工業化把剩餘勞動力都吸納乾淨了,這個時候若要繼續吸納剩餘勞動力,就必須提高工資水平。否則,農業勞動力就不會進入工業。這個臨界點叫做 「劉易斯拐點」),勞動力的成本升高留給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時間已經不多。(見聞註: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的是當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後,由於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新的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徘徊的一種狀態。)
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意味著勞動供給曲線已經停止了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轉而從右下方向左上方傾斜,即使工資被迫提高,勞動力供給也會繼續減少。到時,曾經因為中國大量廉價勞動力而湧入的外資企業甚至連本國企業都會開始向工資水平更低的國家遷移,比如緬甸和孟加拉。這會導致中國在產業升級換代還未完成之時就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過去30年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外資的助推,在可預見的將來也都將繼續依賴外資,但前提是中國可以在剩下的時間裡擺脫這個中等收入陷阱。那麼中國該如何說服外資企業繼續留下來呢,這其中應包括減少腐敗帶來的不確定性,完善國家的法制建設等。
但是,提高勞動力工資水平也不無益處,這將使中國人的購買力增強,實現從大規模製造基地向大規模消費市場的轉變,這樣也可以吸引外資繼續留在中國。
歷史上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本和其他外資企業撤離東南亞來到中國,這與當今的情況很類似。馬來西亞當時進行的就是上述轉變。不過由於馬來西亞法律系統與西方相似,其體制風險要小於如今的中國。
中國社會當前處於一次結構性變革的邊緣。這一結構性變革要比中國政府當前十分渴望推行的長期且痛苦的經濟再平衡計劃更具深遠意義。有必要學習馬來西亞當年的模式,以防工資水平的上漲「趕走」這些跨國公司。
總的來說,中國依然有著數以百萬計擁有夢想的、肯吃苦、愛學習的年輕人,我認為中國當局只要能夠建立完善的體制和制定正確的發展方向,一定可以爭取到改革的時間,再現中國式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