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微軟收購諾基亞後,自己又能走多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9576.html

終端商輝煌不再

更早的一次令人津津樂道的消息發生在2011年8月,彼時谷歌和摩托羅拉移動公司宣佈,谷歌以每股40.00美元現金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總額約125億美元,相比摩托羅拉移動股份的收盤價溢價了63%。

125億美元是為了摩托羅拉的手機品牌?谷歌CEO拉里·佩奇在收購當天便表示,Android將繼續開源,收購的一個目的是為了獲得專利,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之後,將增強整個Android生態系統。當然佩奇沒說的則是,收購專利,是一個目的,同樣也是唯一的目的。

隨後谷歌從「摩托羅拉家庭業務出售」到「將摩托羅拉中國天津和巴西的製造工廠轉讓給電子代工巨頭偉創力」,都在用行動表示,專利遠比智能終端這一宏觀體系更重要。

對於諾基亞問題同樣如此。

雖然昔日的芬蘭巨頭最終以被收購悲哀收場,甚至埃洛普被以「臥底」相稱,但至少可以欣慰的是,如若不是埃洛普堅定的走Windows Phone之路,恐怕諾基亞連被收購的資格都會喪失。

如同摩托羅拉一樣,一直根植於WP體系的諾基亞身上有許多微軟可以汲取的資源,專利、兼容性、人才,但終端產業鏈上的一系列冗餘體系則將必然被排除在外。拆了,買了,諾基亞將會重複著摩托羅拉的命運。

也許在每年的某一天,新款Windows Phone和Surface平板,總會如約而至的到來。

微軟又能走多遠

早在2007年四月硅谷投資人保羅·格雷厄姆(Paul Graham)便曾在一篇博客中寫道《微軟已死》。他說微軟直到2001年還是一家危險的公司,但2005年就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財務狀況不錯,但那些關注科技最前沿的人已經不會看它了。

當然微軟的掌門人並不認可這種說法,2012年《第一財經週刊》(以下簡稱「一財」)曾對鮑爾默進行過一次專訪,在其中也多少可以看到鮑爾默的思想的縮影:

一財: 你認為在未來10年內微軟會怎樣?

鮑爾默:我相信會圍繞幾個核心平台—其中Windows是最重要的一個—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創新。云、新應用、新場景等,它們都將受益於大數據和機器學習,而且還會有許多基於這些創新的設備,以及支持它們運行的軟件。

一財:微軟目前已經涉足很多業務。你怎麼可能把每件事都做好?你如何平衡這些事情?

鮑爾默:嗯,我們現在的業務門類比大部分競爭對手—當然並不是全部—都要多。但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業務也不像你們說的那麼多。我們已經全力投入了設備業務:手機、個人電腦、平板電腦、電視。你會把它們算作不同業務,但我把它們看作一個整體。

一財: 讓各種平台都能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這意味著微軟得從PC平台向移動平台轉移?

鮑爾默:手機和電視很重要,電視的成功甚至更大。世界上的電視機數量遠超過小汽車的數量。

一財: 對微軟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鮑爾默:最重要的事……毫無疑問,我們要做什麼完全取決於Windows和Office。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做其他事情。這一過程中誕生了很多偉大的創新:Facebook幫助人們通過新的途徑交往,iPad就在以新的途徑幫助人們閱讀,智能手機可以幫助人們通過新的途徑保持聯繫……我們需要繼續推進Windows、Office和所有其他產品。

有趣的是在同一次採訪中,《第一財經週刊》曾問起鮑爾默如何看待創業公司Evernote,鮑爾默一開始沒反應過來。當他終於聽清了我們是在說什麼的時候,「這是家不錯的公司!對,它們的技術我們已經有了,那是個只有150人的小公司。」鮑爾默哈哈大笑——因為微軟在全球有超過9萬人。

「150VS90000」也許這就是微軟的現狀的縮影,雖然在採訪中足可看到鮑爾默的部分遠見,但事實上在操作上,微軟早已無法無視那9萬張嗷嗷待哺的嘴。

更可怕的則是「開放與封閉」之爭,這不僅僅是產品上的,更是思想上的。譬如谷歌的Android從開發之初就選擇的開放,但最終卻在移動廣告和Google Play中大肆收割。蘋果雖然也是產品封閉的極端代表,但在理念上卻是「不要給用戶過多選擇」,因為他相信蘋果總能給你想要的。

反觀微軟,仍然秉持這一種Windows XP版的傲嬌,來進行Win8的推廣,至於變態的使用習慣、產品體驗似乎都是用戶「自己的事情」——理念上的封閉注定了用戶正在越走越遠。

再進一步的話,蘋果的App Store、iTunes、iBooks正在用自己的硬件終端滲透著行業的各個角落,亞馬遜也早已建立了電商+云服務+Kindle的體系,而微軟,依然是Windows+Windows+Windows……

在大的生態體系下,用戶體驗的繼承性則是更可怕的產品,畢竟iCloud、Chrome帶來的完美體驗,已經使得用戶不再樂意付出高昂的成本學習微軟的那一套永遠無法學會的產品邏輯,可以預見的是,用戶會越發的深陷亞馬遜、蘋果或是谷歌的懷抱,至於微軟則已是人間不拆。

對了,小米有「米粉」,蘋果有「果粉」,你聽說過微軟有「微粉」麼?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0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