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及實踐」
八○年代國際借款盛行時的情形如出一轍。銀行家們確信他們用以決定借款國承債能力的負債比率是獨立而不受他們自己的貸款行為影響的。而實際上是,銀行家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估算是他們貸款行為的基礎。貸款國把負債比率看作是一種客觀的指標,但負債比率是受貸款國自身行為的影響的——如果他們停止貸款,國民生產總值就會下降。於是,這裹也存有一個錯誤觀念,貸款人不懂得一種基本價值是不可能完全獨立於決定價值的行為的。這種錯誤觀念也同樣產生了一次榮枯相生過程。這種存在於基本面(在本例中就是負債比率)和基本面的價值(是受借款國行為影響的)之間的聯繫創造了這樣一個過程,以自我推進的鼎盛開始, 繼而惡化為被自我擊敗的崩潰。
在合併企業和借款案例中索羅斯都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存有缺陷的觀念導致市場產生反饋效應,使市場陷於盲目的狂躁狀態。市場參與者形成一個群體,對市場表現反應過分強烈,走向極端,由此產生了「榮枯相生」過程。
如前所述,索羅斯在美國銀行體系中也發現了一次「榮枯相生」過程。三○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舊瘡未愈,銀行業正處於凋零期。由於它們受到嚴格的監控,在擴張方面難有作為,所以銀行業的股票被投資者冷落,成為一個發展前景暗淡的停滯不前的行業。
到了七○年代初,新一代銀行家帽起了。他們對營利深感興趣,並逐步進入了高級領導階層,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紐約第一國民城市銀行。新生代的銀行創造了一批新的金融工具,在使用資金上更表現出大膽進取的精神;毫無疑問,所有這些都帶來了更佳的經濟效益。這些新的利潤成長刺激點對華爾街毫無觸動,在那裹銀行業的股票依舊以原價或很低的溢價出售。在最早發現銀行業正潛移默化地發生巨變的幾個人中,就有索羅斯。他要比許多人更快地感覺到當時流行的觀念,認為銀行業將繼續無所作為是錯誤的。一份一九七二年的文字記錄顯示,索羅斯指示買進了一些在經營上更進取開拓的銀行的股票。當銀行業股票的價格在同年開始上揚時,他的資金獲得了五○%的利潤。這是「榮枯相生」過程中的盛的環節。
索羅斯清楚地認識到對銀行業股票的熱衷將最終導致衰退,但無法預知這一時刻何時到來。隨著石油價格的上升,利率和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結果是銀行業的投資報酬率只有三二%,使其股票無法以溢價出售。這就是「榮枯相生」過程中的衰的環節。
喬治.索羅斯並不是循規蹈矩地依照一套傳統的定律來進行在金融市場中的操作。其他人就沒有這麼超脫了,他們篤信世界是有理性的,這個世界包含的所有東西也有理性,股票市場當然包括在內,索羅斯對這些遊戲規則也頗有興趣,但僅是出於試圖瞭解這些規則何時將改變。這是因為規則改變時,可能促使反射關係開始出現,而且反射能夠開敢「榮枯相生」的過程。
索羅斯時刻監視著金融市場,搜尋「榮枯相生」過程的發生。因為懂得有時金融市場的特徵是由這些反射關係塑造的,一旦察覺,他就能比其他投資人更快拔腳上馬,所以索羅斯有時候會感到自己在投資界已立於不敗之地。但是擁有這個投資秘訣,並不保證索羅斯能夠每戰必勝,一直賺錢。有時出現的一些問題和他本身的投資技巧無關,有時卻它關係緊密。比方說,有時「榮枯相生」過程根本不存在;或者有時這一過程存在,但索羅斯沒有及時發現。
最糟的是,當索羅斯尋找「榮枯相生」過程的某個階段,並自信已經找到一個,後來卻發現這只是一個並不美麗的錯誤。有些時候,他在決定建立部位之前,沒有徹底思考某一特定金融市場是怎麼運作的——也就是說,在那個金融市場裹,反射以及「榮枯相生」過程到底是怎麼樣運作的。當然,絕大多數情況下,他總是在尋找著這一過程。當他一旦發現有這樣的過程存在,而且能善加運用時,就賺到很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