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星有個朵——「社企之父」。他並非行內先驅,但顛覆了社企的生存方式及價值。一般人眼中,大商家要「賺到錢」,社企則等同做慈善,魏華星要「兩者兼得」。曾為電盈助理副總裁,他無法改變老闆的貪婪,選擇「炒老細魷魚」,轉投社企。學以致用,他用商業手法來經營社企,將其當成一盤生意,要幫人亦要賺錢。這六年,魏華星創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先後開發十多間社企,投資者包括夏佳理、陳智思及蔡東豪等。魏華星說:「以商業手法去解決社會問題,係一個更公平嘅遊戲!」這亦是一個中年父親心中的「烏托邦」﹕「我想話俾仔女知,有夢就要追,唔好等到七老八十。」
魏華星簡歷
年齡:四十一歲
職位: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兼行政總裁
家庭:已婚,育有一子一女
1994年:畢業於城市大學工商數量分析系
1996年:於屈臣氏集團(香港)擔任助理品牌經理
2000年:出任電訊盈科助理副總裁
2007年:辭職後成立創投基金
2011年:獲選香港十大傑青
2013年:參加北極馬拉松,成為首名衝線的香港選手
第一次碰面,魏華星受記者所託,到大圍的露天街市,與蝕錢的地踎茶餐廳老闆娘雁姐見面,交流生意經。一身恤衫西褲的他,說起話來陰聲細氣,卻與粗豪硬朗的雁姐,言談甚歡。
魏華星自稱社企家,但更像一名商人,他經營的是一盤另類的生意。與聲嘶力竭﹑為低下層爭取權益的扶貧鬥士不同,他的語調永遠都是冷靜平和的﹕「社企唔係非牟利機構,我哋係商業元素同社會元素並行,以商業手法去解決社會問題。」非牟利機構靠政府資金營運,而社企須自負盈虧。魏華星認為幫人和賺錢,沒有衝突。
「搭橋」搵金主
魏華星喜歡做生意,「以前打工,只係一味幫有錢人賺更多錢,雖然放假時會做義工,但慢慢自己都覺得好分裂。」魏華星提早從電盈退休,並成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變身「基金經理」。
由他牽頭的基金,第一期籌集的資金﹑連同他的幾十萬元退休金,約有五百萬。兩年來,先後投資了十二個社企項目,包括「黑暗中對話」(DiD),以及幫劏房戶租房的「光房」計劃等。其實,他的角色更像一個「搭橋者」,一方面找「金主」入股基金,另一方面物色值得投資的社企項目。八個篩選原則中,商業目標及社會目標各佔一半,魏華星強調﹕「要睇吓個申請係針對咩社會問題,夠唔夠創新,再搵員工落去做一排,最後先決定投資幾多錢。」
現在,十二個社企項目,有一半可自負盈虧。其中,基金有份投資﹑最賺錢的王牌項目「黑暗中對話」,每年有約五萬人入場。現設於美孚的「黑暗中對話」體驗館,源於德國,會場內設多個漆黑的房間,顧客由視障員工帶領,在房內活動,讓他們體驗盲人生活。入場費每位百多元,包場生日會位位二百五,連同DiD提供的行政人員工作坊,是主要財路。「DiD係一個里程碑,做起咗個品牌,同人傾其他嘢都易啲,唔少企業主動叫我哋安排工作坊作團隊訓練。」既是生意,勢好當然食住上,魏華星續道﹕「之後延伸出暗中夜宴及暗中作樂等節目,好多商業機構樂意贊助,媒體主動來報導,慳番唔少宣傳費。」
槓桿理論以小博大
比起商業機構,社企的資源更緊張,每花一分一毫都要「諗過度過」。「除了花心思去創新,更要以小博大。」魏華星將商界的槓桿理論,用在社企內,「你俾一蚊我哋,我有專業義工網絡幫手,慳番嘅成本,變相可以當三、四蚊用。項目開始後,我再搵到其他人投資,由開始時的一蚊,到最後可能有八蚊!」目標是,每一個項目都可以持續經營,不是把錢燒光就結束。他笑說﹕「更理想是,我哋最後可以賣出股份,拎番嚿錢來投資其他項目。」
出錢亦出力,在商界「學藝」十五年,兼是「三十會」成員,他有很多商界朋友。他笑言,今次碌盡人情卡;其中找業主平租物業給劏房戶、並賺取「中介費」的「光房」社企項目,便有朋友「幫拖」,「好多朋友都俾我拖落水,好似李律仁大律師咁,因為光房嘅租約較特別,佢花好多時間睇有關法律文件。大家都做上癮,覺得得到嘅遠比付出多。」魏華星得意道。
不做遮醜布
創投基金第一期的投資者,包括夏佳理及陳智思等,出資一百萬元的陳智思笑言,這是一筆有風險的投資,因為認同魏華星以商業手法解決社會問題的理念而「去馬」,他解釋﹕「社會上好難搵到人肯去試偏門嘢,佢辭咗份工去做,咁有熱誠,背後又有一班專業人士支持,應該可以成功。我唔會睇回報,就算有,都會擺番入去當投資。」現時部分社企有錢賺,會派錢給相關股東;通常股東會把派息放回項目再投資。現正籌集第二個五百萬的魏華星強調,不會為錢哈腰求人。「無論係我哋同投資者,定係我哋同受助者嘅關係,都要平等及互相尊重。」以往,慈善是由上而下,靠的是同情心,但魏指基金只是在受助者旁邊扶他一把,靠的是「同理心」。
今天,魏華星仍在商界打滾,爭取不同公司的贊助,但他否認基金成為商業機構的遮醜布。平日語調平和的他,突然激動道﹕「我哋唔應該睇對立面,而係要搵合作嘅可能性。」他舉例說:「有公司曾將佢哋無咁靚、但質素良好嘅貨物,拎出嚟平賣俾基層。佢哋無蝕,只係賺少咗啫!」
基層的希望
投身社企,不只是換工作,而是全家生活的改變。辭職前,魏華星是電訊盈科助理副總裁,主責內地策略拓展。妻子是公務員,生活尚算無憂。○六年,大女出世。做人父母,應更落力搵「奶粉錢」,魏華星卻決定辭職。「個女出世前,睇好多書,學習點樣教育小朋友,但最後我覺得身教先係最有效嘅。」他的瘋狂得到妻子支持,「可能因為我哋係做義工識嘅。」魏華星笑指﹕「我同太太生活都好樸素,唔想俾太好嘅生活啲小朋友。佢哋歎慣咗,第日自己搵唔番只會唔開心。」不論是社企的受助者,甚至自己的孩子,他都只會扶一把,最終希望他們都能靠自己。
今日,魏華星沒再租樓住,反而住在家人名下的觀塘舊居屋,出入搭巴士,子女讀的是油麻地的津貼小學。他的價值觀是,與其留層樓予子女,不如教他們要有希望和自己的夢想,他堅定地說﹕「如果我哋呢一代都無希望,等於教下一代自毀!」